河商业区、镇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招商活动。
4、强势推进拆迁整理。建设的基础是用地,用地的前提是有指标。无论是工业还是城镇建设,土地指标是必不可少。我镇将加大万顷良田和农保区拆旧复垦力度,强势推进老镇区拆迁改造,为发展提供资源要素。
5、优先投入公共服务。优秀的政府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优质的公共服务必须优先保障投入。我镇将优先建设镇行政中心、镇公共服务中心、镇文化活动中心、镇体育活动中心、镇区中心及公共服务中心地域。主次干道两侧的亮化、绿化等景观工程全面提升镇区形象及品位。
三、关于中心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建设内容 一、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健民强市这一主题,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着力完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健康卫生相结合,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我市跨越发展和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作出积极贡献。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健康水平明显
提高,群众健身场地设施更加普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普遍提高,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显著加快,基本建成具有镇江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是:
(一)居民身体素质显著增强。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95%以上,符合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25%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及格标准,符合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含在校学生)。
(三)全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城乡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2.1平方米以上。县级“新四个一”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乡镇(街道)体育设施建设继续提档升级,形成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95%以上。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50%以上。
(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全覆盖。各辖市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等体育社团,全市县级以上体育社团达到150个以上,体育社团注册会员 5万人以上。每个单项协会分别拥有2个以上体育俱乐部。乡镇建立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和其他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5个以上。每个行政村有1-2个体育健身组织。城市街道和社区普遍建有健身组织、体育健身站(点),城乡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和青少年体育健身俱乐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站(点)的数量达到6个以上,形成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和国民体质监测网络。
(五)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遍布城乡。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800人以上。每个体育健身设施工程(点)、体育健身站(点)、社区(行政村)及群众体育健身俱乐部配备2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
开展义务健身辅导,组织培育全民健身志愿骨干,形成组织完善、结构合理、遍布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国家级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000名以上,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0人以上,实现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
(六)全民健身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旅游、运动度假、体育康复、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竞赛、健身用品、电子竞技等产业初步形成,市场日趋规范。社会出资开办职业体育俱乐部和营利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不断涌现,健身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明显增加,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显著提
高。
四、主要任务
(一)重点发展农村体育。辖市区政府要把发展农村体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和体育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统筹农村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育活动的整体建设,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级体育、农业等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鼓励城市优质体育资源进入农村,改善农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在村庄布局调整、居住向社区集中进程中,做好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体站和农民体育协会的组织作用,充分利用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大力培育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定期组织“送体育下乡活动”,办好农民体育节和运动会。
(二)大力普及城市社区体育。辖市区政府将社区体育作为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做好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制定建设标准,推进社区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健身站(点)和体育健身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确保城市街道和社区“有专兼职管理人员,有体育设施、有健身组织、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健身活动”,努力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使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健身服务。整合街道辖区机关、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优势互补,推动社区体育和单位职工体育共同发展。提高居民委员会的体育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小型多样的经常性社区体育活动。
(三)切实加强青少年和儿童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确保在校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每年开展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和体质测试。幼儿园要保证幼儿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全面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扶持民营学校特别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努力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立健全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四)加快发展职工体育。各级要把职工体育纳入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各级行业体协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普
遍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行业、单位生产工作特点、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坚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工间(前)操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定期开展体育锻炼标准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为职工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并保证必要活动时间。办好市、县运动会职工部比赛和机关运动会,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不断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
(五)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老年人体育事业纳入老龄工作和体育工作的整体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积极扶持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的规范化建设,推动乡镇(街道)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老年人体育协会,充分发挥老年人体育组织在开展老年人体育方面的主导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就近的体育健身场所,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培养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城乡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健身设施。
(六)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体育。建立各级体育、民政和残联共同发展残疾人体育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残疾人体育组织在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培养为残疾人体育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普遍完成方便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道路、场地和设施等配置。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全市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重视做好残疾学生的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康复项目。积极办好市县两级残疾人运动会。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合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维护公民体育健身权益、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根本措施,是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集中表现,是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政策、资金、土地、机构、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级体育部门要强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职能,研究制定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西洞镇小城镇规划项目文本】(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