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网络传播概论(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络媒体的演变?

1、 从复制到创新:网络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 (1) 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 (2) 粘贴-整合-解读:网络新闻编辑方向的发展 (3) 单媒体-多媒体-融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丰富 (4) 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 2、 从单一到多维:网络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 (1) 整合类平台:多元聚合+人工分发 (2) 搜索引擎:多源搜索+算法调度 (3) 社会化媒体:人际网络+大众传播 (4) 个性化推荐平台:革新分析+算法匹配 (5) 视频和VR/AR平台:临场体验+社交传播 (6) 服务类平台:生活场景+新闻推送

3、 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

(1) 大众门户模式:网站通过内容来聚集用户;网站是传播的控制者;网站提供的是无差异

化的服务;网站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倾向

(2) 个人门户模式: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关系成为传播渠道;社交和分享成为传

播动力;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传播路径易于观测;传播是多层级的;整个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局面。

服务平台具有向新闻渠道延伸的可能性的原因? 1、 服务类平台具有较大的用户规模和较强的用户黏性。

2、 服务类平台所掌握的用户数据,有助于深入理解用户。基于一般消费行为来推测用户的新闻

阅读需求有一定的可行性。

3、 服务类平台常常对应着用户的各种场景化应用,与此场景相关的新闻推送可以得到用户更好

的认同。

4、 从未来发展看,服务类平台更容易将人的社交、物的数据及环境数据结合在一起成为新型用

户平台。

网络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1、 从独立向融合发展的业务形态和生产机制:媒介融合等等 2、 从凝固到游移的价值坐标

(1) 新闻价值要素权重的重新赋值:网络时代受众对于新闻价值的衡量及权重的赋值处在游

移中。

(2) 质量判定坐标的迁移:用户对专业媒体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准确度或干预社会现实的能力

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从内容到产品、从受众到用户的思维转变 4、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体制改革 (1) 媒体内部的开放与重组 (2) 媒体间的开放与合作 (3) 传媒业的开放与跨界合作

互联网的未来走向以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1、 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大众传播

(1) 从黄金时段到碎片时间:移动互联网改变的时间观

(2) 从“广播”到“LBS”:移动互联网改变的空间观:信息消费空间(大空间-微空间);新闻生

产空间(媒体空间-现场空间)

(3) 场景:移动时空描述的新维度 2、 大数据驱动媒体生产方式变革

(1) 新闻业务:预测性新闻的增加;深度报道模式的改变;个性化新闻与信息服务水平的提

(2) 提升用户分析水平:对于整体用户的全样本、跨平台分析;对于群体用户的细分化分析;

对于个体用户的精准性分析

(3) 媒体:影响媒体盈利模式;跨界合作需求进一步凸显 3、 智能化媒体时代即将到来

(1) 智能化媒体的技术基础:社会化媒体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物联网、VR/AR技术、语义网

(2) 智能化媒体的特征: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用户分析和匹配的场景化、智能

化和精确化,新闻生产的机器化、智能化和分布式,新闻传播的泛在化、智能化和新闻体验的临场化,互动反馈的传感化与智能化。

(3) 智能化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模式:个性化新闻(个性化推送、对话式呈现、定制化信

息生产)、机器新闻写作、传感器新闻、临场化新闻、分布式新闻

(4) 智能化媒体时代人的价值:人应该有更高的能力对算法进行评判,及时发现与弥补算法

中可能存在的陷阱与漏洞。算法常见陷阱是会带来偏见与歧视;算法并不是总是带来客观公正的结果,其中可能隐藏着人的干预造成的信息不公正、不均衡;机器算法之下的拟态环境未必会更接近真实社会;作为算法底层基础的数据质量无法保证。新闻业必须坚持以公共化信息平衡个性化信息。算法只是未来信息生产与分发的方式之一,人应该超越算法,保持自身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增强对信息的价值判断、真伪判断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人的力量将更多地向意见性信息生产倾斜。有公共价值的意见的产生,是建立在人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基础上的,即使机器可以帮助媒体更好地描绘现实世界的图景,对这些图景的解释还是依赖于人。机器进入新闻的智能化生产领域,会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从那些简单重复的信息生产中解放出来,促使人重新思考自己在传媒业中的核心价值,将自己的弱项交给机器,而强化自己的强项。

4、 互联网推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融合 (1) 虚拟化生存及互动逐步走向“现实化” (2) 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同一化 (3) 现实世界的虚拟化还原

网络的多重属性? 一、技术平台属性 二、传播媒介属性

1、 网络传播的复合性: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

2、 网络传播的连通性:网络结构的连通性;网络信息的连通性;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性;受众

之间的连通性

3、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传播格局的开放性;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4、 网络传播的多级性 5、 网络传播的网状化 三、经营平台属性

1、 传统经济——网络经济的基础:网络经营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经营的轨道;网络经营平台实

际上是以各种传统产业为支撑的 2、 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3、 体验经济——网络经济的增值方向 4、 共享经济——网络经济的再升级 5、 数据经济——网络经济的未来方向

四、虚拟社会属性 1、 作为虚拟社会的网络 2、 与现实日益交融的网络

3、 从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到互联网社会 4、 网络空间:从赛博空间到第五大空间

互联网社会的主要特点?

1、 互联网社会中的基本节点:拥有多重虚拟角色、可自我定位的个体 2、 互联网社会中的枢纽:网络服务平台

3、 互联网社会空间特征:解除物理空间约束的“流动空间” 4、 互联网社会的互动:形式多样、结构多元的中介性互动 5、 互联网社会生态单元:群体 6、 互联网社会权力结构:开放流动

7、 互联网社会治理机制:以自组织式自治为基础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动力?

1、 特点:技术和平台依赖性;交流对象的广泛性与可控性;交流手段的可选择性;传播情境的

虚拟性。

2、 动力:社会支持与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视为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

为,并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换行为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情绪调节;自我认知。

网络中人际传播对于大众传播的意义?

1、 人际传播网络日益成为大众传播的桥梁,或者说是“基础设施”。

2、 网络人际传播在意见、态度的传播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在社会舆论、社会动员方面作用越

来越重要。

3、 人际传播网络也是流行文化传播、病毒式营销等的重要渠道。

影响网络中群体传播的主要因素:社区结构模式:圈式结构→链式结构;成员关系;群体承诺与群体认同;群体心理。

网络中大众传播的特点: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传播手段的复合性;受众的高能动性与传播的互动性;传播效果的开放性。

网站传播的特点:技术上的相对复杂性;特定网站中传播主体的单一性与高控制权;传播受众的相对不确定性;可互动性。

网络论坛的作用?

1、 对网民:自我表现;社会互动;社会报偿(社会归属和社会资本获取)——自我表现与表达、

获得社会归属感、获得环境认知、获得社会认同。

2、 对网站:培育用户粘性;了解与研究网民;构建网站品牌。

3、 对社会: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民意表达与社会记录的重要渠道;公共服务的平台;群体的

培育空间;网络文化的孕育地。

4、 WEB2.0时代论坛的价值:对于不愿失去多年培养起来的社区号召力和关系资源的用户来说,

论坛依旧有自己的价值;当人们需要淡化个体中心或超越个人关系网络而围绕内容这个中心进行交流时,论坛仍有优势;当人们需要针对某些话题进行大规模的封闭讨论时,论坛仍是一种理想的交流平台;在专业领域,论坛仍有很大影响力;论坛名人卷入相对较少,可以提供更平等的交流环境。

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个体交流;信息共享;人脉资源积累;个人信息与情绪披露。

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点对点的交流结构;同步的交流时效;交流的可控性;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

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1、 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与社会人群的分化:即时通信交流形成的交际圈带来了人群分化;作为

文化符号的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带来人群分化。

2、 即时通信传播与舆论形成:基于人际交流的信息与态度传递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3、 即时通信传播与社会动员:社会动员发起机制的民间性;社会动员网络的扁平性;社会动员

的人情基础;社会动员过程的隐蔽性;社会动员的高效率。

博客的传播特点:个体构成传播中心;内容自由度较高;传播手段相对单一;传播节奏自由;私人话语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界限的模糊。

博客的社会意义:公民新闻、个人出版等推动去中心化传播;博客构建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博客促进个体与社会间的能量交换;博客民间记录成为官方历史记录的补充;博客推动多元文化发展;博客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形成交互作用。 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分析:

1、 博客作者:内在的根本心理需求(自我形象塑造和印象管理);对博客平台的直接使用需求

(自我表达、历史记录、自我推介、个人信息传播、公共信息整合、知识整合与分享、公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网络传播概论(3)在线全文阅读。

网络传播概论(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2440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