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因其独特的主题内涵,已经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一种教学思想。
(三)深化阶段
随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日益成熟,又利用主题教学中的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分立,实现学科有机融合。 以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儿童在学科内、跨学科整合中,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创新。 由此,主题教学思想进一步辐射到学校课程的整体实施,推动学校课程整合,构建“1+X课程”育人模式。
主题教学的研究过程,以对儿童的研究贯穿始终,是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成长的过程, 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始终站在课堂,用鲜活的课例表达对教育的思考,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成为被研究者。
二、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阶段成果 (一)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 1.明确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教学中,依据“三个一”质量目标, 细化到每一个年级。一手好汉字: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这里包括两个层面,读懂一篇好文章(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积累、观察、应用)。“三个一”努力实现低年段,基础牢;中年段,腰杆硬;高年段,起点高。
6
“三个一”中的“好”是指形成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文学、文章、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儿童在达成“三个一”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思维的、精神的元素也表现出来,即获得“一流好人格、一种好思维”。
2.重构语文课程内容
(1)以主题整合教材,确定精、略读篇目
根据主题内涵的深刻与丰富程度、语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将教材中的课文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教学,要重点落实课文的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以主题贯穿,课堂上学生与文本文字对话,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不断的破和立中,实现主题的意义创生。略读文,能粗知大意、了解主题、学会生字新词、突破重点难点即可,重点在于运用精读文获得的阅读方法,广泛积累,表达运用,丰富对于主题内涵的理解。精读是主体,举一反三,侧重习得方法。略读是补充,举三反一,侧重运用实践,速读与浏览方法等。
(2)主题统领,补充经典诵读内容及整本书阅读
回归基于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能够适应广义上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需要、竞争需要、训练需要,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的内在含义的教育。主题教学倡导大量积累,选择古今经典诗词文赋,推荐必读选读书目,设置专门课时加以落实,并将其学习成效纳入分项测评。
7
内容选择一方面采用“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配合所使用的教材的主题单元,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诵读与阅读内容。同时,考虑儿童兴趣、需要,从丰富学生视野的角度,选择不同种类的经典内容。如推荐必读选读书目中,有民族文化及世界经典,涵盖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学生六年积累诗词文赋300篇,阅读整本书超100本。这些推荐的经典诵读与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级推进,并配套研究了分级的评价方案。
(二)创新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的体系是主题教学的整体框架,具体到每个“主题”的单元学习,以及每一节语文课怎样实施,建构了动态流程。
1.单元教学——“主题·整合”
以“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一篇一篇教的僵化教学方式,以主题整合单元教学。
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首先概览整组文章,整体感悟主题;以精读一篇带动多篇略读,在比较阅读中体验主题;补充同主题的相关读物,丰富对主题的理解;围绕主题进行诗辞歌赋积累、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悟、践行主题。单元主题整合使学生将各个领域的学习统整到主题之下,使原本的单篇学习得到整合、篇与篇之间建立联系,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同时对主题有了多元建构。
2.课堂操作——“预学-共学-延学”
8
具体到单元中每节课的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基本环节。
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
共学:层层落实主题。注重“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将质疑整理成“主问题串”,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在解决质疑中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初步“生成主题”。结合预期主题,以文本内容为支撑“体验与表达主题”。注重思辨,基于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追问,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形成自己对于主题的独特见解,提升思维品质。最后“有效回应”,即对已有的体验与表达进行纠偏、引领、提升与延伸,促使其对主题深入理解,并产生学习的新期待。
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多条思考与提升的途径。
以上三环节,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将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丰富、深刻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而然获得提高。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其中体现了儿童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涵养精神,实现创生意义的语文学习。
9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源于实践、扎根一线,有许多待完善之处,需要日后深入探索。比如:怎样更好地运用主题教学,系统化、科学化、分阶段地建构和实现学生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怎样指导教师在实际运用主题教学思想和策略时,能更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甚至实现进一步的超越?
收获与反思
回首课题研究的这一年间,老师们正与课题研究一同成长,教学理念得到了不断地更新、教学实践不断趋于实效!播种是希望,收获是喜悦。
语文教育兼有多种功能,但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格。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与儿童生命价值的主题相遇、契合、生长——这构成了“主题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主题教学是立足于语文学科内容与儿童生命中价值主题的相融合。主题教学,既是生命主题和意义浮现的地方,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寻的境界。
“主题教学”以“立人”为核心,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用“主题”串联起那些散乱的“珍珠”,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知识统整起来,构成“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教学的立体效果。一句话,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言语与精神生命成长。
主题教学中所倡导的深度,不是单纯增加知识数量与难度的故作高深,更不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拓展和拔高——而是力图在教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语文优秀教研活动案例(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