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次梁截面为200×450mm,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取为120mm,则板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 l01=ln +a/2+b/2=2400-120-200/2+120/2+200/2=2340mm 且l01≤ln+h/2+b/2=2180+90/2+200/2=2325mm 取l01=2325mm 中间跨 由于 0.1lc=0.1×2400=240mm>b=200mm 所以 l02=ln2+b=2400mm
跨度差 (2400-2325)/2325=3.2%<=10%,可按等跨连续板的系数计算 。 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板构造如图2
图2 板构造图
板计算简图如图3
图3板计算简图
3.2.2荷载计算
6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按等跨连续板系数计算内力;且多于五跨连续板按五跨计算内力,小于五跨或等于五跨的连续板按实际跨数计算内力,按五跨计算内力,如图4
图4 板受力简图
分项系数取值依据《SL191—2008规范》,荷载标准值的计算:
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20×0.02×1=0.4 kN/m 90mm厚现浇板自重: 25×0.09×1=2.25 kN/m 12mm厚板底抹灰: 16×0.012×1=0.192 kN/m
板的荷载计算结果可见表2
表2 板的荷载计算表
荷 载 种 类 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 90mm厚现浇板自重 12mm厚板底抹灰 小 计(g) 可变荷载(q) 总荷载(g+q) 荷载标准值 (kN/m) 0.4 2.25 0.192 2.842 6.5 9.342 荷载分项系数 1.05 1.05 1.05 - 1.2 - 荷载设计值 (kN/m) 0.42 2.363 0.202 2.984 7.8 10.784 考虑到次梁对板的转动约束,折算荷载为 g’=g+0.5q=2.9841+0.5×7.8=6.884KN/m q’=0.5q=0.5×7.8=3.9KN/m
调整后的荷载设计值为g+q=6.884+3.9=10.784KN/m 3.2.3内力计算 按弹性理论计算。
各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弯矩系数α值按教材采用,各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弯矩按式M=αgl02+α1ql02计算。
7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板一般均能满足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要求,所以只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计算B支座负弯矩时,计算跨度取相邻两跨的较大值。 板的弯矩计算见表3
表3 板的弯矩计算
截 面 跨 度 (m) 内力系数 α α1 弯矩值(kN·m) 边跨中M1 2.325 0.078 0.100 5.014 跨中M2 2.4 0.033 0.079 3.080 跨中M3 2.4 0.046 0.086 3.753 支座弯矩Mb 支座弯矩Mc 2.363 -0.105 -0.119 -6.627 2.4 -0.079 -0.111 -5.626 支座边缘弯矩 Mbl=|Mb|-|V0|×b/2=6.627-0.2/2×(2.325-0.2) ×10.784/2=5.481KN?m Mbr=|Mb|-|V0|×b/2=6.627-0.2/2×(2.4-0.2) ×10.784/2=5.441KN?m Mc=|Mc|-|V0|×b/2=5.626-0.2/2×(2.4-0.2) ×10.784/2=4.440KN?m 3.2.4 配筋计算
板单宽b取为1000mm,一类环境保护层厚度c=20, 对于薄板 a=c+5=25mm,h0=h-a=90-25=65mm。
对于C25混凝土,fc=11.9N/mm2,HPB235钢筋fy=210N/mm2
各截面配筋计算过程见下表,中间区格中间板的四周与梁整体连接,由于拱效应,弯矩有所降低,故M2、M3及MC应降低20%,计算结果可以填在表4内
表4 板配筋计算
2 截面位置 1 B 边板带 中板带 边板带 C 中板带 边板带 3 中板带 M(kN·m5.014 5.481 3.080 2.464 ) 0.167 0.183 0.103 0.082 0.184 0.203 0.109 0.086 574 634 338 267 1.04% 1.15% 0.62% 0.49% 选用钢边板筋带 (mmΦ8/10@Φ8/10@Φ8/10@Φ8/10@2) 100100200200 644 644 322 322 4.440 3.552 3.753 3.002 0.148 0.118 0.161 0.126 502 394 0.91% 0.72% 0.125 0.100 0.134 0.106 418 329 0.76% 0.60% Φ8@100503 Φ10@200393 Φ10@200393 Φ8/10@200322
8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3.2.5板配筋详图
板中除按计算配置受力钢筋外,尚应设置下列构造钢筋。 1.分布钢筋:按规定选用Φ8@200
2.板面附加钢筋:按规定选用Φ8@200,设置于主梁顶部和墙边。 3.墙角附加钢筋:按规定选用Φ8@200,双向配置于四个墙角的板面, 板配筋详图见施工图。 3.3 次梁的设计 3.3.1计算简图
次梁在墙上的支承长度a为240mm;中间支座宽度即为主梁宽(b=300)。 边跨:
l01?ln?0.025lnl01?ln?+b/2=5700-120-300/2+0.025×(5700-120-300/2)+300/2=5717mm
a2 +b/2=5700-120-300/2+240/2+300/2=5700mm
两式相比取较小值L01=5700mm 中间跨:
由于 0.05×lc=0.05×5700=285mm<300mm 所以
l0=1.05ln =1.05×5400=5670mm
由于[(5550-5400)/5400] ×100%=2.78%<10% ,,故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内力。
次梁构造如图5
图5 次梁构造
次梁计算简图如图6
图6 次梁计算简图
9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3.3.2荷载计算
按弹性理论设计,根据厂房的实际情况,楼盖的次梁和主梁的活荷载一律不考虑梁从属面积的荷载折减。永久荷载包括:板传来的恒荷载、次梁自重和次梁底及两侧的粉刷重量;可变荷载仅考虑板传来的楼面活荷载,可按表5进行计算。
分项系数取值依据《SL191-2008规范》, 荷载标准值的计算:
板传来的恒荷载:2.842×2.4=6.821kN/m 次梁自重: 25×0.2×(0.45-0.09)=1.8kN/m
次梁底及两侧的粉刷自重: 16×0.012[ (0.45-0.09) ×2]=0.138 kN/m
可变荷载:6.5×2.4=15.6 kN/m
表5 次梁荷载计算
荷载标准值 荷 载 种 类 永 久 荷 载 板传来的恒荷载 次梁自重 次梁底及两侧的粉刷自重 小计(g) 可变荷载(q) 总荷载(g+q) (kN/m) 6.821 1.800 荷载分项系数 1.050 1.050 荷载设计值 (kN/m) 7.162 1.890 0.138 8.759 15.600 24.359 1.050 - 1.200 - 0.145 9.197 18.720 27.917 考虑到主梁对次梁的转动约束,进行荷载调整:
g‘=g+0.25q=9.197+0.25×18.72=13.877KN/m q’=0.75q=0.75×18.72=14.04KN/m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水工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