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梳理
1.技能的概念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种类
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3.技能的作用
技能不仅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而且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4.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6.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7.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即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8.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1)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2)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技能的种类、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第八章 学习策略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策略的基本概念、典型的几种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策略的训练。 知识点榜理
1.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2.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策略有: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与批注。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3.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4.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原则 (6)自我效能感原则 6.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2)程序化训练模式
所谓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PQ4R阅读策略,包括预览(Preview)、提问(QLIe x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复习(Review)六个步骤。 (3)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2至5尧-k-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以及学习策略训练法。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以及创造性及其培养。 知识点梳理
1.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需要被克服的障碍的刺激情境。
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定含糊的问题。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3)序列性
2.问题解决的过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3.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创造性及其特征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
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必要条件。
(3)个性
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 7.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问题解决的含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创造性的特征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以及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知识点梳理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妁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和品德Z-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4.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①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6.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育心理学(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