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对她的同情。
全知叙述模式在视角上的一个本质性特征
在于其权威性的中介眼光。叙述者像全能的“上 帝”一样来观察事物,然后将他所观察到的东西 有选择地叙述给读者。这种超出凡人能力的中 介眼光不仅损害作品的逼真性,而且也常常有 损于作品的戏剧性。为了减少这些弊病,全知叙 述者在叙事时常常短时地换用人物的有限视
角。在哈代的《德伯维尔家的苔丝》的第五章,苔 丝遵母命去德伯维尔夫人家认亲求助,她所见 到的庄园与她所想象的却相去甚远。她站在那 里犹豫不决,不知是该退却还是该坚持完成使 命:
这时,有个人影从帐篷的黑黑的三角形的门洞 中走了出来。这是位高个子的年轻人,正抽着 烟。他皮肤黝黑,嘴唇厚厚的,看上去虽红润光 滑,形状却相当难看。嘴唇上方是梳得整齐的带 着卷曲尖尖的黑色八字胡,但他的年龄顶多二 十三、四岁。尽管他的外表带有一点粗野的味 道,在他的脸上和他那毫无顾忌的转来转去的 眼睛里却有着一种奇特的力量。
弗里德曼在《小说中的视角》一文中提出,全知 叙述者在这里采用的仍然是自己的视角而非苔 丝的视角。若想转用苔丝的视角就必须明确说 出:“她看到一个人影从帐篷??她注意到他皮 肤黝黑??她觉察到在他的脸上和他那毫无顾 忌的转来转去的眼睛里却有着一种奇特的力 量。”⑧但笔者认为对于视角转换来说,究竟是 否加上“她看到”、“她注意到”这些词语其实是 无关紧要的。请对比下面这段描述: 在这里,尽管到“苔丝看到”、“她注意到”等词 语,但叙事视角却不是苔丝的,而依然是全知叙 述者的,因为只有后者才知道走出来的人是德 伯维尔夫人的儿子。不难看出,全知叙述者在向 读者描述他所观察到的苔丝的感知过程。也就 是说,苔丝的感知在这里仅仅是叙述者的观察 对象而已。
在哈代的原文中,尽管没有“她看到”、“她 注意到”等词语,实际上叙事视角已经发生了转 换。我们之所以开始时不知道走出来的为何人, 就是因为全知视角临时换成了苔丝的有限视 角。全知叙述者不再间接地向读者描述他所观 察到的苔丝的感知过程,而是直接让读者通过 苔丝的有限视角来看德伯维尔夫人的儿子:“这
时,有个人影从帐篷的黑黑的三角形的门洞中 走了出来。这是位高个子的年轻人??。”这一 向人物有限视角的转换可以产生短暂的悬念, 读者只能跟苔丝一起去发现走出来的人究竟是 谁,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性。像弗里德曼那样 给这一段加上“她看到”、“她注意到”等词语丝 毫不会改变视角,因为这里采用的实际上就是 苔丝特有的有限视角。弗氏在评论这一段时,犯 了一个叙事学界常见的错误,即误将“看到”、 “注意到”、“觉察到”等表达人物感知过程的词 语当作视角向人物转换的依据。我们应该清醒 地认识到人物的感知过程既可充当叙事视角, 又有可能仅仅是全知叙述者的观察对象,我们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看采用的究竟是 全知视角,还是人物特有的有限视角让我们再 看看《红楼梦》第六回中的一段:
这时,苔丝看到德伯维尔夫人的儿子从帐篷的 黑黑的三角形的门洞中走了出来,但苔丝不清 楚他是谁。她注意到他的个头较高,皮肤黝黑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 拒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 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称舵般 的物件,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 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 请比较: (.. ·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钟,钟摆在
不停地摆动。刘姥姥在乡下从未见过钟,还以为 它是个匣子,以为钟摆是个乱晃的称蛇般的物 件。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 有呢?”
者的特权,它超出了旁观视角的范畴,容易让读 者识破全知叙述者的“伪装”或者造成一种不协 调感。但在《樊家铺》中,这种感觉并不明显,司 谓鱼和熊掌兼有所得。再者,全知叙述者在线子 嫂已认出她丈夫的情况下,仍坚持采用旁观视 角来观察她丈夫:
不难看出,在原文中的黑体部分,全知叙述者换 用 .
了刘姥姥的有限视角来叙事。但在比较版中, 尽管有“忽见”一词,却没有发生叙事视角的转 换,我们仍然在通过全知视角来观察刘姥姥的
感知过程。
有趣的是,全知叙述者为了制造悬念,有时 还佯装为不了解情况的旁观者来叙事。无论是 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的小说中,这一叙事技巧均 屡见不鲜,尤其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运用频繁。 一般来说,全知叙述者仅在作品中的少数人物 身上采用这一手法然而,在吴组细的《樊家 》中,每逢遇到人物出场时,叙述者均坚持采 用旁观眼光来叙事:
“怎么样?”线子嫂远远向南路上招着手,高声 喊,“还是不肯饶么?”来的那个人赤着上身,肩 上披一块蓝布披布;黑布裤子直卷到腿弯上。身 肢虽粗壮,脸子尖尖地,却很有点清秀。??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小说中,像这样在人物 已被认出的情况下,全知叙述仍然’‘隐瞒”人物 身份或称谓的情况确实少见。这样一来,就更加 重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强了悬念。此外,全知叙 述者在线子的娘第二次出场时,仍坚持采用“不 知情”的旁观视角:
这时有个女人从一家茅铺里走出来,手里捏着 一茎钧尽草,插在牙缝里挑弄着??这女人大 约二十六七岁,蓬松着黑发,样子显得很憔悴 ??她渐渐想到数年以前这里的热闹景象。 ??“线子!”大路的北头有个矮接的人影瞒珊 走近来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矮胖老婆婆
??。女人听到声音猛然从凝思中惊醒过来,掉 头向路北望去,看见是自己的娘
他们一批一批地打过亭里走过,慌慌张张向南 路而去,并不停留。其中有个老婆婆,拄着拐杖, 走进过亭,抬头看看西山头上的夕阳。??老婆 婆踌躇了一会儿,喘了一会儿气??
全知叙述者开始时显然佯装不了解情况旁观 者,故意不告诉读者从茅铺里出来的女人是线 子嫂;在她娘出场时,也短暂地采用了旁观眼光 (试比较:“线子{”女人的娘一边喊着一边从大 路的北头踌珊地走了过来)。这一技巧贯穿这篇 作品,无一例外,显得与众不同。此外,《樊家 铺》还在以下几点上打破了惯例:一是全知叙述 者在采用旁观视角来观察线子嫂时,并未放弃 对她的内心世界的透视,因此我们在得知那女 人是线子嫂之前,就先进人了她的记忆。这种情 况一般不多见,因为对人物的内省是全知叙述 10
全知叙述者没有告诉读者老婆婆是线子的娘,
尽管读者对她已十分熟悉,这种情况也确实不 多见。在以上提到的几处,对旁观视角的运用虽 然有违惯例,但均显得比较自然,恰到好处。《樊 家铺》在这一方面可谓独具匠心,大大增强了作 品的悬念、生动性和戏剧性。
在中西小说中,全知叙述者一般只是暂时
“隐瞒”人物的身份和称谓,但这也有例外。在康 拉德的《吉姆爷》的第三十六章,全知叙述者告 诉读者在马洛的听众中,有一位男士两年之后 收到了马洛寄来的一个邮件,里面装着马洛的 故事的最后一部分。读者跟着全知叙述者观察 这位男士,透视他的内心活动,并随着他一起读 马洛的信,但始终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全知 叙述者像不知情的旁观者那样仅称他为“这个 有特权(读到马洛的信)的人”。这位男士实际上 仅是叙述过程所需要的一个工具,因此叙述 没有必要透露他的姓名和身份,而且一直隐 这些信息也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感和戏剧性。 全知叙述者佯装旁观者时,一般都尽量不
痕迹,显得自然。然而,这也不乏例外。在《名 场》的第十四章,全知叙述者提到有位年轻姑 陪伴克劳莱小姐从汉普郡回到了家。他不仅 不告诉读者姑娘是谁,还故意发问:“这位年轻 娘会是谁呢?”但在一段描述之后,我们却读 了这么几句话:
充分了解每一种模式的功能 把握其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
性质和特点,以便
小时后,饭吃完了。丽贝卡·夏泼小姐(说出 来吓你一跳,这就是姑娘的名字,在此之前,我 直巧妙地将她称为“这个人,’)再次上楼,走到 的病人的房间里去了··一
读者根本没想到这位姑娘原来就是自己十分熟 悉的女主人公。全知叙述者在这一章的开头隐 瞒了她的姓名,造成了一定的悬念和戏剧性。有 趣的是,他态意破坏这些效果,故意告诉读者他 在卖关子,并对此洋洋自得。显然,这位萨克雷 的代言人不仅将人物视为可任意操纵的木偶, 将叙事手法也视为可用于戏弄读者的工具。撇 开其“元小说”性质不谈,我们在这里可突出地 看到全知叙述的两大特点:(I)在叙事手法上所 享有的极大自由度;(2)上帝般的叙述中介破坏 了作品的逼真性和自然感。
任一叙事模式均有其所长所短。笔者认为, 重要的不是评价哪种模式优于其它模式,而是 注释:
见SeymourChatman:Szor少andDocourse:Nurrat二尸Structure动 Fl(zlo)za?亡d户’亿尹n(Ithaea:CornellUnxv.Press1978).p.151. 逗G.Leeeh乙M.Short:St夕leInFlct。(London:Longman, 1981),PP.261一262.
互RogerFowler:L,ngulsr二5andt六尸N,,l(London:Methuen, 1977),Pp.79一80. ④同③,8自页。
③参看笔者另文《对叙事视角分类的再认识》,载《国外文学》 1994年第二期。
⑥这一段的原文如下:Mrs.&nnetwasinfaertoomueh
overp。转eredto卜下厂dgreatdealwhlles一rw一lliamrema一ned;bul nosoonerhadh尸ieftthemrhanhtrfee五ngfoundarapidvent.In
theflrs[plaee,5!.卫er,15red一nd一sbeliev一ngthewholeof一he matter;seeondly.shewasverysuretharMr.Col]一n凡hadbeen taken一n;thlrdly,shetrustedthattheywouldnevcrbe11appy together;andfourthly,t卜atthematehm一ghtbebrokenoff.Two inferenees,however,wereplainlydedue司fromrhewhole;one, thatElizabethwastherealeauseofallthemlseh一ef;andthe other,thatsheherselfhadbeenbarbarouslyusedbythenzall;and onthesetwopo一ntssheprinelpallydweltdur一ngtherestofthe day.Noth】ngeouldeonsoleandnothLngappeaseher.(有关这一 段的分析参见拙文“OnrheAesthet,cFunetlo;:oflnrenrlonal
‘lllogieality’:nEnglish一Chi,ieseTranslat;onofF:eti。二”In 功yLE,vol.22,no.4.) ⑦《傲慢与偏见》,东流译,台北大东出版社出版.107108页 ⑧NormanFriedman.“PolntofV;ew:nF;etlnon”,In.P.Sre、,:ek ed.TheTheor夕。Jr厉N佣el(NewYork:TheFre〔Press, 1967),PP.123一12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