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来整天地说个(dwelt)没完。怎么也无法安慰 她,怎么也无法使她消气。(请参见注6中的 原文)
词很有可能是叙述者在编辑总结贝内特太太的 话时添加的。从表面上看,叙述者是想将贝内特 太太的话组织得更有条理。实际上,这些顺序词 通过对照反差只是讽刺性地突出了贝内特太太 话语的自相矛盾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所描 述的是贝内特太太说出来的话,叙述者却选用 了“坚持不相信”(persistedindisbelieving)、“十 分确信”(wasverysure)等通常用于表达内心
想法的词语。叙述者还用了“dwellon”一词来描 述贝内特太太的言语行为,而这个词语也可指 涉“老是想着”这一内心活动。此外,通常用于指 涉逻辑推理的“从??推导出了两个结论”也加 深了“内心想法”这一印象。我们知道,口头话语 只能按前后顺序逐字表达出来,而不同的想法 却可同时并存于头脑中;“第一”、“第二”等顺序 词通常指涉的也是同时存在的理由等因素。这 些都使人觉得贝内特太太并不是在随着时间的 推移改变她的想法(这属于较为正常的情况), 而是在“坚持不相信”柯林斯与夏洛特订了婚的 同时又“十分确信”柯与夏订了婚,这就令人感 到十分荒唐可笑。在此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东流 先生的译文:
因为家产的关系,贝内特太太一心想要远房内 侄柯林斯先生娶女儿伊丽莎白为妾,但伊丽莎 白却断然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柯林斯很快就 转而与夏洛特订了婚,贝内特太太则完全被蒙 在鼓里。因此,当威廉爵士登门通报女儿与柯林 斯订婚的消息时,就出现了上面这一幕。在读这 一段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反讽的效 果·这一效果主要来自于“第一”(Inthefirst plaee)、“第二”(seeondly)、“第三”(thirdly)等顺 序词所带来的表面上的逻辑性与实际上的逻辑 混乱(“她坚持不相信整个这回事”,然而她却 “十分确信柯林斯先生上了当”)之间形成的强 烈反差。从表达方式来说,这一段属于总结性叙 述,对于贝内特太太滔滔不绝的唠叨叙述者仅 进行了简要扼述。这些制造逻辑性假象的顺序 6
在威廉爵士没有告辞之前,贝纳太太竭力压制 自己的情绪,可是,当他走了后,她立即大发雷 霆,起先,她坚说这浦息完全是捏造的,跟着她
又说高林先生上了他们的当,她赌咒他们永远 不会快乐,最后她又说他们的婚事必将破裂无 疑。她非常愤恼,一方面她责备伊丽莎白,另一 方面她懊悔自己被人利用了。了 在这一译文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等顺序词被“起先”、“跟着”、“最后”等表示时间 的状语替代。此外,“坚持不相信”、“十分确信”、 “相信”等词语也分别被“坚说”、“又说”、“又说” 等明确表达口头行为的词语替代。这样一来,表 面上的逻辑性与实际上的逻辑混乱之间形成的 具有强烈反讽效果的鲜明对照就不复存在了; 叙述者通过遣词造句制造出来的贝内特太太回 时具有相互矛盾的想法这一印象在此译文中也 荡然无存。也就是说,这一译文中不存在表达方 式与所描述的内容之间的对比和张力。原文中 这一对比的形成在于全知叙述者在叙事手法上 做了文章,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对人物的嘲讽,这 是较为隐蔽的一种评论人物的方式。 笔者认为这种评论人物的方式是全知叙述
所特有的,其特点是:处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居 高临下通过其叙事眼光或表达方式暗暗地对人 物进行权威性的评论,人物对此一无所知。在某 种意义上,叙述者是在与读者暗暗地进行交流。 种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其有别于第一 称叙述中叙述者对自己的过去或对其他人物 的暗含评论。它也难以在其他两种第三人称叙 模式中出现,因为在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中, 述者一般仅起摄像机的作用,避免对人物进 任何评论。而在第三人称内视角叙述中,叙述 者的眼光被人物的眼光替代,叙述者也就在很 大程度上失去了评论人物的自由(无论是公开 的还是隐蔽的)。
在全知叙述中,叙述者具有对人物进行各 评论的极大自由。在上引的《傲慢与偏见》的 一段中,表面上看来较为客观的“她从整件事 明地推导出了两个结论”也暗含了叙述者的 论:这一表达方式的学术气与结论本身的平 俗气形成了对照,使人更感到贝内特太太俗 可耐,这是叙述者暗地里嘲讽人物的绝妙手 ,但它有赖于叙述者用自己的眼光来叙事。叙 者接着还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一天都没有使 息怒。一周过去以后,她见了伊丽莎白才不再 备她;一个月过去之后,她见了卢卡期爵士夫 才停止无礼??。”这个从“一天”到‘“一周”到
一个月”的过于规则的递进显然带有夸张的成 和编辑的痕迹,它也暗含了叙述者的幽默讽 性的评论。在菲尔丁《汤姆·琼斯》的第四卷 八章中,全知叙述者在描写下层村民与莫莉 一场混战时,假借女神缪斯之口,采用了史诗 的文体来叙事,其词句的雄壮高雅与所描写 事物的庸俗低下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一对 鲜明而又巧妙地表达出了叙述者对人物的嘲 ,
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荒唐可笑。诸 如此类的例子在全知叙述中不胜枚举,我认为 菲尔丁、奥斯汀、狄更斯、萨克雷等不少小说家 之所以能成为讽刺幽默大师与他们所采用的全 知叙述模式不无关系当然,全知叙述者的暗含 评论可以是任何性质的,不一定具有讽刺或幽 默性。
如前所示,隐蔽性的叙述评论往往有赖于 叙述者采用的表达方式与实际情况之间所形成 的某种对照,这种对照在层次上来说属于叙事 话语与被叙述的故事之间的对比二它的存在迫 使读者进行双重解码:既要了解叙述者在话语 层次上附加在“事实”之上的某种表象,又要根 据生活经验和语境来建构出所描写的“事实”, 同时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微妙辩证关系。值得强 调的是,全知叙述者通过自己的眼光和语言在 话语层上建构出来的与“事实”相偏离的各种表 象往往是隐蔽地表达叙述者观点、态度的有效 工具,它也往往是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的重要 载体。
虽然上面论及的叙述评论与全知叙述者的 眼光不无关系,但它主要仍属于叙述声音的范 畴:下面我们将集中探讨一下视角本身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帝般的全知叙述者无所 不知,然而在透视人物的内心时一般却是有重 点、有选择的,常常仅集中揭示某些主要人物或 正面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也许有以下几方面的 原因。其一,适当“隐瞒”某些人物的内心活动有 助于产生悬念,增加情节的吸引力《傲慢与偏 见》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在这部以伊丽莎 白和达西的爱情和婚姻为中心线索的作品中. 有不少对伊丽莎白的内心描写,却很少有对达 西的内心透视。由于读者对达西的了解有限.故 容易像伊丽莎白那样听信威克哈姆攻击达西刚 不实之词。全知叙述者对于威克哈姆这位达西
的“对头”也仅仅进行外在观察,因此读者也容 易像伊丽莎白那样一时被他风度翩翩的外表所 迷惑。在达西开始向伊丽莎白展开求婚的攻势 时,对达西的内心透视几乎完全停止,读者只能 像伊丽莎丽白和柯林斯太太那样观察达西的外 在行为,跟她们一起对.达西的言行举止作出各 种猜测和误解。可以说,读者对达西以及威克哈 姆的看法基本上是随着伊丽莎白一起转变的。 假如有较多的对他们的内心描写,读者对他们 十分了解,那就会失去很多悬念,使情节显得平 淡乏味。此外,倘若读者单方面了解这两位男 士,不能分享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以及她在 威克哈姆面前受的蒙骗,那读者就有可能会觉 得她有点不近人情和不够聪明,这显然会有违 作者的原意。伊丽莎白是奥斯汀最为赞赏的人 物之一,她机敏聪慧、通情达理,她之所以会一 时对达西心存芥蒂并对威克哈姆产生好感是因 为她无法像上帝那样窥见他们的内心,无法了 解达西真诚善良、慷慨无私的心地以及威克哈 姆卑劣的本质。只有让读者站在伊丽莎白的位 置而不是站在上帝的位置上,读者才能真正欣 赏伊丽莎白。可以说,《傲慢与偏见》的成功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知叙述者在透视人物内心活 动这一方面所进行的巧妙选择和安排。如果说 这种安排属于宏观范畴的话,局部地“隐瞒”人 物的内心想法有时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傲 慢与偏见》的第二十章,贝内特太太在女儿伊丽 莎白拒绝了柯林斯先生求婚之后,赶忙去找丈 夫,想让他帮助说服伊丽莎白。这时,文中有这 么一段:
“是的,要是不答应我就一辈子不想见她 了。”
“伊丽莎白,你面临一个不幸的选择,从今 天开始你不得不成为你父亲或者母亲的陌路 人。如果你不嫁给柯林斯先生,你母亲就一辈子 不想见你了;但如果你嫁给他,那我就一辈子不 想见你了。”听到这么一个结论,伊丽莎白只能 报以微笑;贝内特太太却失望极了,她还以为丈 夫在这件事上与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你这么 说是什么意思?你答应了要坚持让她嫁给柯林 斯的。”??
(贝内特先生说)“在这个时候我还能干点 什么呢?这件事看来已没希望了。”
“你自己找女儿谈谈,告诉她你坚持要好嫁
给他。”
“马上把她叫下来,让她听听我的意见。” 贝内特太太按T一下铃,伊丽莎白被召到 书房来了。
“孩子,到这边来,”她父亲一看见婚就喊 道,“我是为了一件重要的事把你叫来的,我听 说柯林斯先生向你求婚了,是吗?” 伊丽莎白回答说确实如此。“嗯,你已经拒 绝了他的求婚?” “是这样的,爸爸。”
“好吧,现在我们言归正传。你母亲一定要 你答应他。是这样吧,太太?” 8
贝内特先生的结论既在读者的意料之中,又在 读者的意料之外。虽然读者知道贝内特先生不 喜欢柯林斯,但他开始说的那几句话却容易制 造一种他同意这门婚事的假像。他那使读者感 到既意外又开心的结论产生了很好的幽默喜剧 性效果。假如叙述者向读者揭示了贝内特先生 反对这门婚事的内心想法,贝内特先生的结论 完全在读者的意料之中,那这种效果就会被大 大地削弱。
再者,避免对次要人物进行较多的内心描 写可避免叙事上的过于繁琐和面面俱到。我们 知道,在全知模式中,详细的场景描写与一带而 过的总结性叙事往往交替进行,后者对于节约 叙事时间、避免繁琐、突出中心事件起了很重要 的作用。同样,叙述者集中透视某些主要人物的 内心,对于次要人物仅作外在描写或对其内心 活动仅一带而过,也能达到节约叙事的时间、突 出重点的目的。
此外,通过对透视人物内心这方面的适当
控制,也可以有效地调节叙事距离。在日常生活 中,我们对一个人的同情往往是与对其内心的 了解成正比的;他越跟你交心,你就可能会越同 情他。同样,全知叙述者对某个人物的内心活动 展示得越多,读者与此人物之间的距离就有可 能会越短,反之则有可能会越宽。我们不妨以鲁 迅的《离婚》为一简例,在这一短篇小说中,全知 叙述者对女主人公爱姑的内心活动进行了较多 透视,对其父的内心也进行了一定的描写。然 而,对于欺压爱姑的她的公公、丈夫、七大人、蔚 老爷等却完全没有“内省”,仅有“外查”。这在一 定程度上缩短了读者与爱姑的距离,加深了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