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经济下道德冲突的种种表现
(一)功利主义和道德义务的冲突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可以说一些人秉着“逐利利己利人”的思想在发展,可以说当初的猫论“不论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是对整个社会弥漫的功利思想的最好概括。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思想确实大大调动了我国人民的积极性,并对经济增长有很大促进。到如今我想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会认同人在对利润的的追求过程中在满足自己私利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效益,也是在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但接下来真正的问题就来了,人总是自私的,为满足私利社会各种道德冲突就出现了。
首先最近比较热的污染问题,空气水源污染日益加重,雾霾如今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地步,各地的反PX项目建设冲突等一系列事件都以危害着我们社会的安定。污染肯定是不道德的行为,可是带着利益的污染就会对人的价值的判断产生影响,这自然就会对污染者内心产生道德冲突,在功利主义者那里,对环保的低要求就是对成本的节约,这必然有助于经济的起步,资本的积累。这对经济的快速进步显然是有益,特别是对我国这个经济基础可以说一穷二白的国家来说,要想快速发展牺牲环境是在功利主义者那里的一条必由之路。在功利主义者那里认为一件行为满足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就是对的,冲这一点出发可以说我国的忽视环境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对迅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大有益处。可这种行为在奉有坚定地道德义务思想的人的那里是难以接受的,他们认为道德义务是不能用金钱利益来衡量的,污染本来就是一个不道德行为,它不但牺牲了现在大多数人的生存环境,产生许多社会问题,还会对后代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是我们所不能做的。所以当社会中的人如持有这两种思想必然会给自己的内心产生冲突,他所奉行的理念也必然影响到他在社会经济行为中的判断与选择。
现在的市场诚信问题是又一个功利主义和道德义务的碰撞。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市场欺诈行为屡屡出现等等一系列不道德甚至违法现象都是现在我们市场经济下所面临的又一问题。不良商家对利润的追求已经广泛的危害到普通民众的身体和财产的安全,这一切一切都源于我们社会的部分产品生产者对私利的追逐,在他们心中功利心已压倒式的排斥了自己所肩负的在交易中应该诚信的道德义务。这些就直接影响了部分商家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的冲突
这也是我们市场经济下又一严重的冲突,资本本来就有逐利性。而效率的提高就代表着利润的增长资本的积累,而这必然会使资源更加的集中,社会财富的
2
创造的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我们没有注重到效率背后的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出现,导致了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由此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道德冲突。 首先就是现如今的贪腐问题,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人掌握着主导权利,这种行政权利的集中,官员的权力过大,约束和监督体制却还不是很完善,在这种情形下,最后只能落到一点上,那就是寄希望于执政者个人的品质,而这样就必然要冒部分官员错误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风险,但当大权集中于个人手中又缺乏制约时冲突也就随之而来,首先是人的自私性利己的心理会对对道德义务感低的官员产生影响,产生特权阶层,以权谋私以致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竞争的公平性,在这里我们身边已有太多的官员贪腐假公济私的例子,也毋庸赘述,我国强有力的行政权指导经济客观来讲有很强的决策效率,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但新形式下已矛盾重重。另一方面我们强调公平的国企却因为过于注重资产的公有性,产生了一系列效率低下的问题。上述这些都是我们在市场经济下所要面对和解决的。
公平的冲突应在普通民众身上就出现了仇富心理,这种思想普遍广泛式的存在于普通民众身上,并且上升到整个社会心理的程度,这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根源就是资源的分配不均、富人的为富不仁。社会底层无差别的对富人的仇视可以说是一种不道德的现象,而这又根源于社会分配不公这一同样不道德现象。当我们面对两种不道德情境的对立是我们大多数人却选择了他们不仁、我们也不义这一最坏的决定,这也使整个社会不同阶层因为这种道德的冲突关系紧张,所以就出现了许多人对一些社会事件贴富人标签而进行的集体道德审判的现象。 (三)市场经济下善恶衡量标准的冲突
道德冲突根源就是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选择时所依赖的判断标准不同,任何事物也都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判断的的标准,曾经我们的价值判断源于多数人看法,而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这种标准也就出现了变化。 首先是当今社会面对许多事件,对善恶的道德判断变成用金钱来衡量了。曾经我们赖以生活的道德环境正在一点点倒塌,人的价值观也正在在这种变化下变得多元有些甚至不受控制。当面对着现在普遍存在的“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心理,必然会对社会上大多数人内心产生道德的冲突,因为我们曾经赖以生活的正直、友爱等一切价值观似乎都不那么重要,而金钱才是你社会地位的象征,才是你获得社会尊重的筹码。所有这些自然迫使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放弃曾有的道德准则去疯狂逐利,把金钱作为自己成功的唯一标准。所以这一现象的蔓延必然会使整个社会更加冷漠,社会内部的冲突也更加严重,所以也就会有碰瓷偷盗盛行现象、社会间关系也变成金钱关系而更加冷漠。
其次小善与大恶如何判断也是现在大多数人所面临的对善恶衡量标准的又
3
一冲突,其实人的社会性决定人都有一定的向善本性,总会想着自己的行为能够利于他人与社会。但当整个社会向善的道德氛围改变就会迫使许多人去思考自己曾经的想法的意义何在。例如我们都提倡节约,也认为这是对的,但当其他人有钱人士山珍海味,出入汽车空调过着高碳生活,我们的节约成果却被另一部分人消耗掉,这时我们是否继续节约的生活就会在我们内心产生冲突;我们也都知道帮助别人是对的,许多人利用你的爱心行诈骗碰瓷之为时,是否继续帮助别人也会在你内心产生冲突,这也就是为什么入今许多人不敢扶摔倒老人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原因。
(四)市场经济下个人自由与他人权利的冲突
市场经济的开放发展为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一过程不但解放了我们的生产力,也解放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中的禁忌一个个被打破突破,我们的自由度也越来越高。当我们我们不断享受着个人的自由解放带给自己的愉悦时,不知不觉中却越线侵占了他人权利,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社会的转型期间,如今这种个人与他人自由的冲突也越演越烈。当我们行使我们的各种自由权利时并无所谓道德问题,但个人自由是有边界的,当我们利用自己的自由逾越这个边界并影响到他人时这自然就变成了不道德了,然而如今有很多人并不能察觉自己自由的边界在哪里,更甚者乐于膨胀自己的权利干涉他人的生活,这也是当今我们道德判断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冲突。
首先比较严重的是出现在互联网领域日益严重的网络暴力和对他人隐私过度消费。网络世界的匿名性,群体性总会使网民冲动的行使着自己的舆论监督权,无限放大现实中的恶并抬高人所应遵循的道德义务的标准,把自己理想的道德状态搬到焦点事件的当事者身上,这是群体对个体施加的“道德暴力”。一方面这种道德现象既会对网络中的施暴者内心道德产生冲突,因为他用了自己都难以遵守的道德义务去要求他人或者是自己都会犯的道德问题去审判他人,这必定会对自我内心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被审判者内心道德准则产生冲击,他所产生的这一切的道德上的遭遇可能会颠覆自己以往的道德认知。就如前年网络热炒的的药家鑫案,就是全民争当审判官的案例,可一番网络疯狂后,却又很多人在反思自己这一切行为的意义何在,可见这种网络暴力对人内心还是有很大冲击的。还有就是如今风行的各种人肉现象,因为对人肉的道德行为准则边界的难以判断,就经常会对被人肉者人心理产生非常严重的创伤。
其次是社会上愈演愈烈的道德绑架。在一些特定事件中,对于一些特定的人,社会大众总会用更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他们,将美德当成他们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社会中大众总有着争当道德卫士的冲动,并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触犯了他们设定的更高道德标准的人。很显然这种对同一生活环境下的人运用不同的道德
4
准则进行道德判断必然会产生道德方面的冲突,毕竟社会道德的一个基本一个原则就是普适性。这种混乱必然会产生于部分人的内心判断中,自我就会为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上相符合的标准来行事,这本来其实就是不正常的。例如社会中对明星捐款全民监督评判,这就把明星这一善举变成了道德义务,更甚者去娱乐他们的家庭生活隐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一全体行为的的自由选择。而公交车上的让座问题更是无形中已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道德行为的自主选择。 (五)社会开放的情况下新旧道德的冲突
市场经济下的新旧道德冲突是很严重的,一方面既有新生代年轻人与老一辈人道德观念的冲突,例如现在社会上部分的老年人的为老不尊,倚老卖老行为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赋予老人以很高地位的,而这种思想惯性延续至今并与当代青年人的自由产生冲突,而年轻人的更加自私也加重了这种冲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现代人的为发展出现的对后代人生存环境挤压破坏的道德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片面的经济追求导致经济畸形发展,不但影响现世人生存环境也会危及后代,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维护现代人生活水平和保护后世人的生存空间中作出合适的判断和选择。
三、市场经济下种种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分裂
其实经济基础决定了我们的上层建筑,一切的道德冲突其根源都在于经济的冲突,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它的社会角色,人对私利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人的社会性又要求其需要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所以这种不同角色的转换也正是如今许多人内心功利主义以和道德义务的冲突严重的原因,而这种冲突也自然的外在的表现出了如今严峻的的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近代经济学的鼻祖、市场经济之父—亚当·斯密,他有两部巨著,一部是讲市场经济的《国富论》,另一部是讲伦理道德的《道德情操论》。这两部著作很好的代表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两种基本角色,尽管亚当斯密因这两部著作观点的矛盾性而广受后世所诟病,但这却很好的诠释了一个人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所要经历的到的矛盾与冲突。经济人是指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人,经济人的本质在于利己性。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坚守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而市场经济给与了这种冷血麻木的经济人角色一个关键地位。道德人要奉行是无私奉献的伦理原则,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利他原则是支配一切的力量。也就是说,经济人是追求私人利益的、是一个被个人利益支配牵引的人,而道德人是置身社会群体中并执行“绝对命令”的人、精神自由不被利益所左右的人。于是,人的这两种身份并扮演着两种角色,悖论式的存在于市场经济下的
5
每一个人中。可见,市场经济下同一主体不同维度的价值追求,是道德冲突的最尖锐化的表现。
所以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就不可避免的要出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分裂这种状况,国家其实也意识到这一点,早就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只不过经济的迅速发展滞后了市场经济体系下的道德建设,而人也就在经济人角色的驱使下疯狂逐利,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道德冲突。 (二)主体活动中目的和手段的严重分裂
目的和手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也是最易引起我们道德选择冲突的一对范畴。它的主要内容是讲:“主体在作出某一行为时,它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效果是其目的,为达到所期望目标所采用的方法过程是其手段”。但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们行为的目的有善恶之分、而手段也有善恶之分,目的和方法本来是一个统一体,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就是康德道德律的核心观点。但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环境却把金钱作为目的人反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这种情况下我们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就转移到了金钱上,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变得不那么重要。
但这些在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往往被我们人为的给割裂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过多的强调了目的的正当性,认为只要我们的经济目的是正当的,就可以忽视我们发展所采用的手段,这种思想反映在个人身上就表现出了忽视他人权益,谋取利益无所不用其极,当初的以经济发展为纲不可否认的成为了现如今社会中许多道德冲突产生的温床。例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GDP为考核官员的指标,自然就是许多官员放弃环境保护和经济公平的注重而紧盯GDP指标。放在普通民众的思想中自然就把我们所认为的发展经济这个目的当做是道德的,而不管其发展手段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同时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变成可以用金钱衡量的手段,这就自然会淡化道德在经济和社会中对秩序的调节作用,人与人之间也会变得冷漠,个人在道德选择时也会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所以在遇到老人摔倒时,多数人不是首先想到去扶起,而是在思考我如果扶起他后会不会被讹诈。
(三)市场经济下人口流动加大世俗道德约束力的下降
这是我们现如今丧失善恶衡量标准的有一个原因,也是我们道德冲突愈演愈烈的关键原因,我们压抑某些恶的本性而向善,正是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所以面对某一事件时人的道德判断要符合群体的价值观念,人的道德选择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在自然经济中,人依存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周围环境,宗族中的一员、亲人是你的主要社会角色,在你面对道德冲突也一定会将你周围的社会关系纳入你的考虑范围之内。
市场经济解构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群体的完整性,人群也被分裂和碎片化了,
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道德冲突及解决(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