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物理试卷(Word解析版)(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2-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3)老年人在冬天坐上冰冷的马桶是很难受的,假设小洋想让马桶圈的温度升高4℃,则用“中温挡”加热的方式需要多长时间.(设电热丝发热全部被马桶

3

圈吸收,马桶圈的质量m=500g,马桶圈材料的比热容c=0.44×l0J/(kg?℃)

34.不计自重的钓鱼杆ABCD,在钓鱼时杆的前段CD部分自然弯曲,杆的后部ABC部分保持直线状态(情景如图甲).物理模型分析图如图乙,一个金属鱼模型(重力FG=20N)系在钓鱼线DE的下端,当模型鱼浸没在水中静止时钓线的拉力FD=18N,此时杆ABC部分与水平面成30°角,钓鱼者一手握在B点,一手握在A端,A端到竖直钓线的距离AP=3.75m,钓鱼者对A端施加竖直向下的力记作FA,

已知AB=

3 2

m.

(1)求金属鱼模型所受到的浮力:

(2)将钓鱼杆ABCD当作杠杆研究,若以B点为支点,画出动力臂BA′(l1)和阻力臂BP′(l2),计算出FA的大小;

(3)若以A端为支点研究杠杆ABCD,判断人手对B点的“拉抬力”FB与钓线的拉力FD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2017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物理试卷解析

16.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一些物理学家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直接从自己所做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B.欧姆对“电流跟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C.焦耳最先发现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 D.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考点】牛顿第一定律;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电磁感应;欧姆定律;焦耳定律.

【专题】应用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1)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论证而得出的.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2)欧姆对“电流跟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3)焦耳得出了焦耳定律.

(4)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解答】解: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由于没有不受力的物体,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故A错误;

B、欧姆对“电流跟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了正确结论,欧姆定律就是欧姆得出的.故B正确; C、焦耳最先发现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即焦耳定律,故C正确;

D、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学史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物理学史知识的识记,以便灵活应用.

17.课本中的插图“太阳能凉帽。电池板把太阳能转化为扇叶的动能”(如图),引发了小聪一些联想,他的下列表达错误的是

A.太阳能实质上是太阳内部核及应释放出的能量 B.太阳能为“二次能源”,也是不可再牛能源 C.太阳光中的可见光是电磁波 D.太阳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考点】太阳能.

【专题】定性思想;顺推法;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分析】①太阳内部的能量来自于核聚变反应,即热核反应;

②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能源为一次能源,如太阳能、核能等;由一次能源转化而来的能源为二次能源;

能够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或可重复利用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不能够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或不可重复利用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③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属于电磁波.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解答】解: A、在太阳内部具有高温高压的环境,可以产生聚变反应,从而放出大量的能量.故A正确;

B、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这就是太阳能,所以太阳能不是二次能源,而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一次能源,是可再生能源.故B错误;

C、电磁波是一个大家族,太阳光属于电磁波的一种.故C正确; D、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太阳光本质是电磁波,所以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能量转化与能源类型的判断及电磁波的特点,是一道基础题,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8.随州市广水一中物理老师程军涛在CCTV科技节目中展示了自制教具“用锡纸记录声音”,赢得了亿万观众的赞叹(如图)。对着纸筒唱歌,纸筒底部的振针在移动的锡纸上田下深浅不的刻痕从而记录下声音。复原声音日、J,振针经过刻痕带动纸筒振动发声重现歌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节目,用障眼法使观众把“假的”当成了“真的”

B.利用声波是电磁波的特性和锡纸导电的特点,将声音电流记录下来 C.声波具有能量,响度越大刻痕越深

D.用显微镜仔细观察刻痕,刻痕里记录着歌词汉字

【考点】声与能量.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复原声音时,振针经过刻痕带动纸筒振动发声重现歌声,这不是魔术,其原理是声波具有能量,响度越大刻痕越深,但刻痕里没有歌词文字,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与能量,属于基础题。

19.如图,小明站在白云湖边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同时发现有一只“鸟”在水中飞翔,似乎在模仿水面上方另一只鸟的飞翔动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看到的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小明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C.水中的“鸟”到水面的距离小于空中的鸟到水面的距离 D.如果此时下雨,水面折皱,水中的“鸟”和鱼都“不见了”,但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不会改变,只是不能形成清晰的像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①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②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③光的反射分为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两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就是都遵循反射定律.

【解答】解:(1)因为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B错误;

(2)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动,像随之动,所以水中的“鸟”到水面的距离等于空中的鸟到水面的距离.故C错误;

(3)如果此时下雨,水面折皱,将发生漫反射,漫反射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线没有射向人的眼睛,所以水中的“鸟”和鱼都“不见了”,但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不会改变,只是不能形成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特点.此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20.在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C.秋天的下半夜,草尖上、花瓣上出现露珠

D.冬天,打开家里浴室的热水阀门,旁边的镜面很快“模糊不清”了 【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专题】定性思想;归谬反证法;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凝华指的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解答】解:

A、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是在冷库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在冻肉表面,使总重变大.故A符合题意;

B、樟脑丸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不符合题意;

D、镜面温度比较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镜面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使得镜面很快“模糊不清”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2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甲,量筒里上方清水和下方蓝色硫酸铜溶液静置几天,界面模糊。扩散现象主要原因是分子引力

B.如图乙,两个底面很平、很干净的铅柱压在一起后好像“粘”成一个整体,甚至在下而挂上重物也拉不开。主要说明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C.如图丙,玻璃片重为G,当测力计显示的力比G大很多时,仍然不能将玻璃片从水面提起。主要说明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引力,玻璃分子与玻璃分子之间有引力

D.如『图丁,两位同学分别握住处于原长的弹簧的两端,可以将人比作组成某些物质的分子,物质被压缩,分子间表现出斥力;物质被拉伸,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考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专题】定性思想;归谬反证法;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其中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表现为引力;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表现为斥力.

【解答】解:

A、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图中量筒里上方清水和下方蓝色硫酸铜溶液静置几天,界面变得模糊,是分子扩散的结果,说明了分子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将两个底面很平、很干净的铅柱压在一起后好像“粘”成一个整体,甚至在下面挂上重物也拉不开.故B错误;

C、同种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不同物质的分子之间也存在引力.放入水中的玻璃板被拉起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比G大得多,说明玻璃板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引力.故C错误;

D、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如同两位同学分别握住处于原长的弹簧的两端,如果将人比作组成某些物质的分子,物质被压缩,分子间表现出斥力;物质被拉伸,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教材中的图片考查了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22.图甲是小明的捅线板,他发现开关控制着对指示灯和插孔的供电,同时他又发现即使指示灯坏了,只要开关是闭合的插孔仍然有电。他据此画出了开关、指示灯(带保护电阻)、插孔与火线、零线的连接电路原理图(如图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物理试卷(Word解析版)(2)在线全文阅读。

2017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物理试卷(Word解析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7143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