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03°49'45〞~103°50'32〞 北纬:27°36'01〞~27°36'38〞
煤矿有简易公路与213国道相连,距213国道7公里,距××市区约44km,距内(内江)昆(昆明)铁路××站约47km,交通条件较好,详见交通位置示意图。
1.2矿井气象及地震情况
1.2.1气象情况
区内属高原性气候区,由于高差较大,气候的垂直分带较为明显。河谷地带常年炎热,高海拔地区则常常阴雨绵绵,雾罩期长。据当地气象资料,全年无云晴天较多,年最多日照可达210~220天,而11月至次年的5月为旱季,气候干燥,风沙大;雨季集中5~11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9﹪以上,年平均降雨量为850~1000mm。11月至次年3月似为霜期,其余月份多为雨雾蒙蒙天气。历年平均气温11.2℃,1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2℃;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35.5℃,最低气温﹣3.7℃。刮风时间较多,一般为2~3级,以西北风为主,东南风次之,其潮湿寒冷气候显示出滇东北高寒山区气候特征。
1.2.2 地震
××地区位于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的南北向地震带东翼,境内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根据云南省地震局资料,有历史记载以来××地区发生过多次地震,其中5.0级地震以上有6次。1844年8月在永善的长坪发生过6.5级强烈地震,1917年7月31日在大关县吉利镇发生过6.5级强烈地震;1974年5月10日××地区发生过7.1级强烈地震,云南省永善、大关、盐津、绥江等县和四川省的雷波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区2003年11月27日曾发生5.1级地震,波及镇雄、威信两县;××地区2003年8月10日下午6时26分,在鲁甸县桃源一带发生5.6级强烈地震,全市十一县区均有震感;2004年8月10日,××市鲁甸县发生5.6级地震,造成鲁甸、昭阳等地受损;2006年7月22日,××市盐津县发生5.1级地震,建筑物损坏较为严重,内昆铁路中断。地震波及
2
××市盐津县大部分乡镇和邻近的大关、彝良、永善等县,周围其他县区也有强烈震感。
根据云建抗[1993]第44号,本区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七度,设计地震高峰加速度值为0.15g。
1.3 地层与地质构造
1.3.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由新至老有:新生界第四系(Q)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古生界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栖霞组(P1q)、梁山组(P1l);石炭系中统威宁组(C2Wn)、石炭系下统摆佐组(C1b)、上司+旧司组(C1sh+js)、万寿山组(C1w)、金子沟组(C1j);泥盆系上统(D3)泥盆系中统曲靖组(D2 q)。(详见表2)。 表2 区 域 地 层 表
时代 地层名称 Q P2β P1m P1q 第四系 峨眉山 玄武岩组 茅口组 栖霞组 厚度(m) 0-30 18-516 112-641 76-430 岩 性 简 述 为坡积物、残积物和冲积物。不整合于以下各地层。 以暗绿色杏仁状玄武岩为主,夹凝灰岩薄层。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为灰、灰白色灰岩夹泥灰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为浅灰、灰白色夹白云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为灰黑、黄绿、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线。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为灰、灰白色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为灰、灰白色灰岩夹白云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为灰黑、灰色灰岩,含燧石灰岩、泥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为灰、灰黑色灰岩、燧石灰岩夹泥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P1l 梁山组 2-100 C2Wn 威宁组 C1b C1sh 摆佐组 上司组 33-386 63-182 68-129 C1js 旧司组 32-94 3
C1w 万寿山组 35-145 为灰黑、褐黄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为灰白、深灰色灰岩含燧石灰岩及白云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为灰、深灰色结晶白云岩,灰色灰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为浅灰色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夹紫色细砂岩、泥岩。 C1j 金子沟组 41-609 D3 D2q
曲靖组 52-289 137-1081
照片3 ××煤矿区地层剖面示意图
一、第四系(Q)
主要由坡、残积和冲、洪积物等构成,多分布在坡麓、低洼地、沟谷及河床边滩部位。成份为玄武岩碎石、杂色粘土、亚粘土、砂粒等,一般厚0~30m,与下伏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二叠系(P)
一)二叠系下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
主要分布在勘探区东部,地形上多形成缓坡地带。火山喷发熔岩,灰绿色、深灰色,风化后呈黄褐~黄绿色,致密、坚硬,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局部含孔雀石,偶见细小长石斑晶。其成份主要由基性斜长石和玻璃质组成,次为绿泥石、方解石等,与下伏地层假整合
4
接触。出露厚度约630m。
二)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
广泛分布于勘探区中部和东南部,地形上呈带状分布,多形成陡岩。常见溶蚀形成的洼地、漏斗等。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深灰、灰黑色细晶质厚层状灰岩为主,夹灰白色隐晶中厚层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局部含较多筵类、珊瑚、腕足类、瓣腮类动物化石:Neoschwagerina sp.,Verbeekina verbeeki(Geinitz),Yabeina sp.,V.(Armenina) ? sp.,Schwagerina sp.,Verbeekina sp.,Chusenlla ? sp.等。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242.13~371.25 m,平均厚度287.67m。
三)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
分布于勘探区中部和东南部,地形上呈带状分布,多形成陡岩。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灰白色隐晶~细晶质厚层状灰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和少量白云岩、钙质白云岩、假鲕状灰岩薄层,显水平层理。局部灰岩具白云岩化,显虎斑状构造,局部含燧石结核;上部含筵类、珊瑚、苔癣等化石。底部夹灰白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含蜓:Misellina sp.,Nankinella cf.inflata,Staffella sp., Pisolina sp.;珊瑚:Protomichelinia sp.,Wentzelella sp.,Yatsengia sp.;腕足类:Dictyoclostus sp.,Linoproductus sp.;瓣鳃类:Auiculopecten sp.;苔藓类:Pseudobatostomella sp.等化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196.69~233.62m,平均厚度209.65m。
四)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
主要分布于勘探区西部,地形上呈带状分布,由于抗风化能力弱,地表多形成缓平台。为陆相沉积,以浅灰、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为主,下部为紫红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夹泥质灰岩,粉砂中含少量的钙质结核;上部为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及煤线,并含黄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Lepidodendron。勘探区北部局部地段见厚约2m左右的菱铁矿层。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该组地层厚9.48~38.53m,平均厚度28.77m。
三、石炭系(C)
一)石炭系中统威宁组(C2wn)
主要分布于勘探区西部,地形上呈带状分布,多形成陡岩。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为灰、灰白色厚层状细晶~粗晶质灰岩、白云岩(见图版:照片3-1-5)夹生物碎屑灰岩、块状微粒灰岩薄层,底部含少量燧石团块。含珊瑚Lithosthotionanellatingi Chi, Carinophyllum sp.;蜓Staffella sp.,Profusulinella rhoboisdes(Lee et Chen),P.sp化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该组地层厚47.12~65.89m,平均厚度59.51m。
二)石炭系下统摆佐组(C1b)
5
主要分布于勘探区西部,地形上呈带状分布,多形成陡坎。为海相碳酸盐沉积。下部为灰白色带肉红色厚层状隐晶质块状钙质灰岩夹黄绿色泥岩薄层(见图版:照片3-1-6);中部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及紫红色粗晶钙质白云岩;上部灰白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含白色燧石团块,局部见假鲕状构造,含珊瑚:Caninia sp., Syringopora sp.; 蜓Eostaffella sp., Millerella sp., 腕足类:Linoproduclus sp.化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地层厚77.92~165.79m,平均厚度146.80m。
三)石炭系下统上司、旧司组(C1sh+js)
主要分布于勘探区西部,地形上多形成斜坡地带。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下部为灰黑色中~厚层状隐晶质生物碎屑灰岩夹黑色燧石薄层及黄色钙质页岩薄层,中部为灰色厚层状细晶生物碎屑灰岩夹灰色泥岩薄层;上部为灰黑色中厚层状粗晶质鲕状灰岩,夹黄色钙质砂岩薄层。含蜓Eostaffella sp.,珊瑚: Palaeosmilia cf .sororia(reed),Syringopora sp.;Arachnolasma sp.; Millerella sp.,腕足类:Pugilis cf. humanesis(Ozaki)化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地层厚87.39~106.98m,平均厚度92.19m。
四)石炭系下统万寿山组(C1w)
为勘探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地形上呈带状分布,由于抗风化能力弱,多形成缓平台。主要为灰色、灰黑色、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钙质粉砂岩、炭质泥岩及煤组成。局部含蜓Eostaffella sp.,珊瑚: Palaeosmilia cf .sororia(reed),Syringopora sp.;Arachnolasma sp.; Millerella sp,腕足类:Pugilis cf. humanesis(Ozaki)化石。由南向北地层有变薄现象。含煤3~8层,其中可采煤层1层,一般厚约2m,可采煤层赋存于下部。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地层厚36.80~47.17m,平均厚度42.80m。
五)石炭系下统金子沟组(C1j)
分布于勘探区西部,下部深灰、灰白色厚层状灰岩及块状含燧石钙质白云岩,含燧石结核;上部灰、灰白色薄层灰岩夹白云岩,产珊瑚:Sgringopora cf . gracilis Keyserling ;腕足类:Camarotoechia cf . xuanchengensis Ching等化石。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地层厚22.2~33.02m,平均厚度27.61m。
四、泥盆系(D)
泥盆系上统(D3)分布于勘探区西部,出露不全。为浅海、海湾相沉积,下部为黑灰色厚层状粗晶质白云岩、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黄色泥岩、灰黑色中粒中厚层状白云岩。中部深灰色厚层白云岩、灰黑色中厚层状粗晶白云岩;上部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夹薄层状灰岩及灰黑色硅质岩。产腕足类: Yunnanella sp.,Camarotoechia sublivoniforms,Productella. sp.,Chsikua-ngshanensis var. bifurcata;珊瑚:Disphy-llumirr Yoh,D.cf.longiseptatum
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煤矿通风与安全毕业设计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