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 君山 题 君 山 雍陶 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 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 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
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第十五课时
教材分析:
《题菊花》是小学多元识字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这首古诗是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在飒飒的西风中,满院的菊花随风摇摆,由于天气寒冷,蝴蝶都不能来了,于是作者想若是有朝一日,我当上了青帝,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一齐开放。在这里,诗人是借菊花表达自己对当时世界的不满,想改变这个社会,建立自己理想的社会。诗中的寓意是非常深刻的。 学生分析:现如今,经过这一年半来对古诗的学习,学生已很好掌握了预习方法,并能够独立阅读。但由于这篇古诗较难理解,即便学生查找到大量的译文、背景资料,也很难能了解到这首古诗的深意。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教师建立一个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课文情境,从而使晦涩难懂的古诗直观化、形象化、明朗化,使学生与当时的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在通过外界手段使学生了解古诗的情况下,再以读内化感情、深化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识记5个生字,会读课后词语。
2.能够根据诗句借助画面想象出“菊花”含义,并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搜集、检索信息的能力,多项探索的能力。 4.感受菊花的美和作者的理想愿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识记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交流生字读音 读古诗
与这首诗有关的课外资料 2.全班反馈预习情况。 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
4.男女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熟练。 三、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读古诗、看画面、想问题:为什么黄巢想当花神呢? 2.指名汇报:为什么(即了解诗的大意) 3.自己练习说一说:为什么?
4.师小结前两句,并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可惜、遗憾。 5.指导学生读前两句。
6.体会后两句(作者的愿望),并齐读。 7.整体读诗,指名读 8.师配乐范读。 9.学生练习配乐读 10.指名读、齐读。
11.齐背古诗,分层要求:会背的有感情背,不会背的可以看看书跟着小声背。
四、识记生字,综合练习
1.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语,并进行指读检测。
2.师检测:
A选择正确字音
B抢读词语 3.读短文,巩固练习生字词。 4.背诵检测。 五、小结
其实黄巢不仅仅是想当一个花神,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作者的理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相关资料。
第十六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径”、“斜”、“枫”等10个生字。会写“斜”、“枫”等13个字。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国学教案16篇(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