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7年末全市人口为88.25万人,比上年减少1.81万人。其非农业人口16.17万人,增加0.13 万人,增长0.81%;农业人口72.08 万人,减少1.94 万人,增长-2.62%,全年出生人口7699 人,比上年减少8147人,出生率达8.7‰,死亡8090人,比上年增加4485人,死亡率为9.2‰。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08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4815元,增长15.6%。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得到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06元,增长13.4%。
2.3.5 可行性研究报告其它详细内容见下面各章节。
第三章 承担单位基本情况及福州市教育现状 3.1 福州市教育局简介
福州市教育局主管全市教育事业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有关教育的政策、指示,开展依法治教;统筹协调全区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和谐发展;制定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权限,负责我市的高招、中招及师资类毕业生分配工作,拟定全市各类学校的招生计划;管理并指导全市教职工队伍的建设;负责全市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的德育工作。
3.2福州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现状 (1)城区小学发展严重不均衡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该市城区小学发展不均衡,不同学校之
间办学水平差距较大。城处城区中心地带的一些小学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较强,成为学生择校的热点,近年生源剧增而超负荷运行。2008年上期,宜阳小学学生达2848人,双蹲小学2625人,西江小学1072人,夏联小学1253人,这四所学校平均班额达77人,其中双蹲小学最高班额达84人。而地处城区边缘地带的一些村小因生源稀缺造成不少校产闲臵。如嵩塘、学墙、曲市、虎溪、莲共、大立、桃江、南市8所小学平均班额仅为33.4人,其中曲市小学班额仅15.6人。
(2)城区初中布局不合理,学位紧张
福州市城区西、北区域人口密度较大,而城区现有的七中、八中两所初中均位于城区东、南区域,两所学校的实际服务范围已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初中学生无法就近入学的问题非常突出。同时,随着城区初中适龄入学人口逐年增多,两所学校现有办学规模已不能适应学生就学需要,都出现了班额过大、学位紧缺等种种问题。2008年上期,七中、八中的班额分别达到76.6人和71人。
(3)城市发展与教育设施不配套
近年来,随着该市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市区人口以每年展步伐,不少新建住宅小区教育设施不配套或配套不足,使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第四章 项目选址
4.1 建设原则
(1)建设地点必须能够满足建设的各种要求;
(2)项目地点交通便捷、环境适宜、公共服务设施条件较好; (3)尽量节约用地。 4.2工程建设条件
项目位于“衡阳红色盆地”内,属堆积微丘平原地貌类型,地形较为起伏,一般标高为55-62米,微丘零星分布,地肯植被发育,出坡坡角10o以下,最高海拔标高94.5米。
沿线地层比较简单,第四系、第三系广泛分布,自新至老地层特征为:第四系更新统为冲积物,岩性为粘土、亚粘土、网纹状粘土及砂砾石层;第三系刘家岭地段主要为灰绿色泥岩、泥灰岩、粉砂岩、砂岩等组成,含石膏、钙芒硝、石盐等。
区域内地构造带比较发育,有一段断层以NE走向通过区域。断层具SE倾向和压扭性质,与路线走向夹角75°,对工程影响不大。区域内地下水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四系承压水,分布在网纹粘土,水层之下的砂砾石层,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含水量较丰富,在沿线水井出露地表。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红色砂砾岩及砂岩裂隙间,多呈下降泉出露,含水量不太丰富。
据湖南省地震办公室提供的资料,XX基本列度小于6度,工程
可不设防。
4.3 场址选择
本项目建设用地位于福州市某某办事处桃江社区居委会范围,紧临桃江路,属政府划拨用地。项目地供水、供电可就近接入,施工场地基本平整,可就近取土填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适宜项目的建设。
第五章 建设规划方案
5.1规划设计原则
(1)崇尚生态原则:充分考虑校区的自然水体环境和文化特色,从营造高效的生态环境的高度出发,塑造生态型的新校园。
(2)文化导入原则:加强文化设施的合理配臵,在功能设计、整体环境等方面体现前瞻性和现代化特色,使文化与现代化达成有机的统一,建设现代化、数字化校园。
(3)高起点、高标准原则:结合当今规划学科的最新理念与表达成果,以建设全国一流的,面向新世纪的花园式学校为目标,体现XX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特征。
(4)以人为本原则:强调校园、人、环境和自然的共存与融合,充分考虑人的活力需求,创造人性化的交往环境。
5.2建设构想
总平面规划体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精神,既有浓厚的文化气氛,又是安静的学习园地。学校的主入口处设在北面,紧邻桃江路,
整个校区以主入口为轴线,进入校门为200米的环形运动场,供师生举行各种规模的活动使用。教学楼设在校区南部,东部为图书、行政综合楼。
道路交通是以加强内部功能组织和便利内外交通联系为原则,有效地实施局部人车分流系统,道路两侧组成绿化带。
校园内充分考虑了汽车与自行车的停放问题,汽车停放采用地面植草砖车位的方式,就近分散安排于各功能区附近。自行车的停放也采取就近安排的方式,分散设臵于各功能区的主要入口附近,采用自行车棚与半地下自行车库相结合的形式停放。
5.3 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规划用地20亩,总建筑面积为6224M2,其中:教学综合楼3661M2,图书、行政综合楼2563M2,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1个,篮球场1个,其他附属设施建设:校门、围墙、绿化广场、锅炉房等。
5.4 项目建设的标准
本项目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参照新建项目的标准和要求进行。 5.4.1 设计标准
(1)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建设项目可研报告(学校建设项目)(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