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两岸关系发展
2011年是两岸关系发展稳步推进的一年。两岸制度性协商持续进行,ECFA实施效果逐渐显现,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但民进党否认“九二共识”显示其“台独”立场并未根本变化,两岸关系在发展中仍潜藏着隐忧。 一、2011年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
2011年两岸关系继续取得重要进展,但民进党坚持“台独”立场,否认“九二共识”,则增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
1、两岸制度性协商持续进行并取得重要成果。10月20日,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第七次领导人会谈在天津举行,会议签署了《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协议》 (简称“核安协议”),并就两岸产业合作与两岸投资保障协议发表了两项共同意见。“核安协议”的签署,充分反映出两岸两会对攸关台湾民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关注,反映出大陆对台湾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此次会谈虽因种种原因未能签署“投资保障协议”,但两会同意继续协商并加快最后阶段商谈,争取在下次会谈时签署。除海协、海基两会会谈外,1月6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正式成立,负责协商ECFA的后续事宜。“经合会”总召集人由海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立中与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出任;大陆首席代表是海协会特邀顾问、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台湾首席代表为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梁国新。“经合会”确定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必要时经双方同意可召开临时会议。2月22日,“经合会”在台湾桃园举行第一次例会,就“经合会”工作小组设置、启动ECFA后续协议磋商、总结和评估框架协议早期收获计划执行情况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多项共识。会议决定成立“经合会”第一批工作小组,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产业合作、海关合作6个工作小组,负责相关协议的磋商,推动相关领域的合作;并且宣布启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争端解决等3个后续协议的商谈。11月1日,“经合会”在杭州举行第二次例会,就第一次例会以来6个工作小组的运作、ECFA后续单项协议的商谈进展、货物和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未来一段时期的工作安排等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表示将依据ECFA规定积极有序推进协议商谈、扩大早收成果、促进投资便利、完善经济合作。在双方的努力下,“经合会”已成为一个有序、直接、方便、高效的沟通平台。
此外,两岸银行监理合作平台第二次会议也于11月22日在北京举行。台“金管会主委”陈裕章率主要业务组长出席,与新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对谈。双方承诺将加速审批银行申请营业据点案件,以及申请办理当地货币业务。同时确认未来金融监理合作平台制度化运作、透过平台加强金融互动、金融监理合作、沟通两岸协议早收承诺的施行及准入等事情。此次会谈确认“绿色通道”的范围包括大陆21个省份所在的城市,台资银行只要在这些城市设立分行,银监会将会加速审查,台湾银行、玉山银行将在年底前拿到大陆分行的筹设许可,使得登陆的台资银行数增加到10家;另外设立分行论文代发中心(www.21cnlunwen.com)提供
优质论文发表服务已到一年的6家台资银行,预计2012年可做人民币业务。台“金管会”也将开放大陆银行赴台设立分行和参股台湾银行及金控,参股上限为10%。台湾方面还将开放大陆银行合格机构(QDII)投资台股,拟将投资总额从现行的5亿美元提高到10亿美元。12月20日,台“金管会”宣布,大陆银行赴台参股岛内银行于2012年1月2日正式实施。两岸银行监理合作平台第二次会议的举行及取得的成果,显示两岸金融业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两岸制度化协商得到多数台湾民众的肯定。据台“陆委会”2011年10月23日公布民调指出,有近8成民众支持两岸持续透过制度化协商处理两岸交流问题,有近6成民众认为两岸透过制度化协商签署各项协议结果,有助台湾整体发展。
2、ECFA实施周年成效逐渐显现。2010年1月1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正式实施。在两岸各方共同努力与精心呵护下,一年来ECFA实施进程顺利,成效明显。一是有力促进了台湾对外贸易增长。2011年1至10月,台湾出口贸易额2596.79亿美元,同比增长14.7%,预计全年出口将突破30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2011年1至9月,台湾出口至大陆早期收获计划产品共21638批次,货值30.9亿美元,关税优惠9206万美元。台湾自大陆进口早期收获计划产品共11064批次,货值7.5942亿美元,关税优惠1649万美元。在服务贸易早收执行部分,据大陆方面统计,2011年1月至9月底,非金融早收开放领域中,台湾有5家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获得有效期1年的《临时执行审计业务许可证》,82家企业获准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13家金融机构获准设立分行或办事处。另核准引进5部台湾电影片,其中2部已在大陆影院公映。据台湾方面统计,已核准陆资赴台投资案件中,属于ECFA服务业早收项目的案件数36件,投资或增资金额约1654万美元。另核准引进10部大陆电影片,其中8部已在台湾影院公映。ECFA实施也增加了其它国家与台湾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意愿。在两岸签署ECFA前,台湾仅与南美洲5个“邦交”小国签署4个FTA,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0.18%。ECFA实施后,台湾已与新加坡正式展开“经济伙伴协议”(ASTEP)的谈判,与日本签订了“投资协议”,并与新西兰就“经济合作协议(ECA)”共同展开可行性研究,台湾拓展对外经贸关系取得了重要进展。二是大幅提升了岛内投资的吸引力。ECFA实施后,早期收获计划产品得以降税或免税方式进入大陆,生产成本显著下降,台湾成为外商借此进入大陆市场的跳板;而两岸关系大幅改善,台海不再成为东亚地区的“火药桶”,也使投资台湾的政治风险大为降低,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台湾的投资环境,提升吸引力与竞争力。2011年9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排名,台湾名列第13名,在亚太地区排名第4,连续3年超过韩国,显示出国际社会对台湾投资环境的肯定。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ECFA实施后台商返乡投资不断增加,2011年1至9月新增投资件数超过50件,投资金额约新台币711亿元,另有27家跨国企业预定在台湾投资1082亿新台币。与此相关,岛内就业机会增多,失业率下降。2011年1至11月的平均失业率为4.87%,与2009年、2010年平均失业率5.8%、5.21%相比显著下降。三是显著造福中小企业和基层农渔民。ECFA早收清单项目中,近一半属于敏感性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包括汽车零组件、袋包箱、内衣、小家电、手工具等,这些产品因ECFA早收清单的实施而获得平均多达10%以上的关税降幅,从而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据台湾统计,早收货品出口厂商中有80%是中小企业,其中50.7%在过
去3年没有对大陆出口过早收清单范围内的产品。据台湾“陆委会”估计,早期收获使可能受益的中小企业达22.7万家,这些企业一年对大陆出口金额可增加886亿元新台币,将使42.6万就业人员因此受惠。同时,ECFA早收清单涉及台湾农渔产品共有18项,平均降税13.3%,基层农渔户直接受益并推动农渔产品对大陆出口大幅增长。据台湾“农委会”统计,纳入ECFA早收清单的18项农产品,2011年1至10月外销大陆出口量为14242吨,出口值为9570万美元,分别较2010年同期增长91%及154%。菠萝、文心兰、茶叶、虱目鱼、鲈鱼及石斑鱼等品项,增长率均超过50%以上。ECFA的实施,不论是对提振台湾经济,还是对造福基层民众,都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两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成果丰硕。两岸关系的大幅缓和,为两岸交流合作创造了更有利条件,使2011年两岸交流合作更为活络与深化。在人员交流方面,继2010年大陆11位省级领导人访台后,2011年上半年又有辽宁省长陈政高、南京市长季建业、国台办副主任孙亚夫、河南省长郭庚茂、河北省政协主席刘德旺等率大型参访团访台,进行经贸和文化交流活动。下半年受台湾选举影响,大陆高层人士赴台参访有所减少,但6月28日开放北京、上海、厦门市民众赴台个人游,以及11月10日开放大陆居民直系亲属异地参加赴台旅游团,使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再掀高潮。据台“陆委会主委”赖幸媛2011年12月8日表示,自2008年7月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以来,至2011年11月30日止,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超过292万人次,带来1502亿元的外汇收入。为扩大陆客个人游经济效益,两岸正在酝酿增加开放大陆天津、南京和广州等城市。在合作打击犯罪和司法协助方面,双方配合良好,成效显著。2011年6月初,两岸警方又联手破获一起特大跨境、跨国电信诈骗案,共逮捕641名嫌犯,其中,223名台湾嫌犯已由大陆遣返台湾。据台“法务部”2011年10月19日公布的数据,自2009年6月25日两岸签订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以来,至2011年8月,台诈欺犯罪率在2010年降低26.57%的基础上,2011年再降低19.15%;两岸通过情资交流及同步打击等,至2011年9月底计侦破各类犯罪42案,逮捕犯罪嫌疑人近3000人。在教育及青年交流方面,2011年7月台湾高校首度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学,共有48所公立院校、86所私立院校计划招收2141名大陆学生。其中本科生招收1613人,最后录取1015人。尽管人数不多,但对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增加两岸青年学生的了解大有助益。7月上旬,由中央台办等17家单位联合举办的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活动在大陆各地陆续展开。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在北京会见两岸青年朋友,希望两岸青年一代接过两岸关系的接力棒,更加踊跃地投身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携手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在两岸贸易方面,继续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据台湾“海关”数据,2011年前lO个月,台湾向大陆与香港出口额为1049.4亿美元,占台出口总额的40.4%,较2010年同期增长10.4%;进口额为384,7亿美元,占台进口总额的16.1%,增长27%;两岸三地贸易总额为1434.1亿美元,增长14.4%,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28.8%。但台湾对大陆投资有所减少。2011年1至9月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930个,同比减少9.9%,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6.4亿美元,同比下降8.1%。截至2011年9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5063个,实际使用台资536.6亿美元。按实际利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4.7%。此外,两岸各种研讨会、交流会、论坛频繁召开,对增进了解,培养共识、合作双赢发挥了积极作用。重要者包括5月7
日,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成都举行,以“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为主题,集中研讨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黄金十年”蓝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等三项议题,达成了“以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为契机,积极落实ECFA,扩大两岸经济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完善合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等19项共同建议。而6月中旬在福建举办的第三届海峡论坛,台湾超过1万人参加,其中90%来自基层,70%来自中南部,60%首次参加,对两岸特色基层乡镇参与活动深度对接。草根性更突出,基层参与率更高,行业领域分布更广。两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对两岸同胞加强了解,消除隔阂,凝聚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两岸交流合作,互动良好的大背景下,台湾对国际空间问题的要求得到大陆善意回应。2001年台湾继续获邀参加世界卫生大会(WHA)、世界经济合作会议(EPCA),7月15日台港台澳互设办事处,台驻港、驻澳机构“中华旅行社”、“台北文化经济中心”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台港台澳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以及大陆暗助台北获得2017年第29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办权等,正是大陆善意回应的体现。
4、民进党否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发展潜藏隐忧。“九二共识”是两岸两会恢复协商谈判并签署16项协议的重要政治基础,也得到越来越多台湾民众的认同。据台“陆委会”委托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于2011年9月25日公布的民调显示,有近5成(49.4%)民众认同“九二共识”,并赞成以此作为两岸协商的基础。针对即将举行的台湾两项重要选举,大陆方面反复强调坚持“九二共识”的重要性。11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夏威夷会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再次强调指出,“九二共识”是1992年由两岸正式授权的民间团体达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认同“九二共识”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保持台海形势稳定,为了两岸民众福祉,双方应该继续坚持和维护“九二共识”,增进政治互信,继续引领和推动两岸关系开辟新的前景。11月17日,国台办主任王毅在重庆出席第三届重庆台湾周开幕式时,再次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强调“九二共识”不容否认,两岸关系不容倒退,台湾海峡和平不容得而复失,两岸同胞的福祉不容遭到破坏。台湾当局虽对“九二共识”内涵有不同主张,但对大陆强调坚持“九二共识”给予积极回应。马英九多次表示,“九二共识”是两岸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没有这个东西,两岸关系要和平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指出民进党否认“九二共识”,将导致两岸关系重陷紧张对立状态。但民进党及其主席蔡英文则多次声称“九二共识”“是一
个不存在的东西,没有所谓承认不承认或接受不接受的问题”,鼓吹以“台湾共识”取代“九二共识”。由于民进党坚持“台独”立场,否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存在着变数与隐忧。一旦未来民进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势必重陷动荡紧张状态。 二、2011年两岸关系发展的特点 201 1年两岸关系发展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经热政冷”现象未发生根本变化。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的突破更多的是表现在经贸领域,政治领域包括探讨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签订和平协议
等均未触及。2011年这种状况仍未发生明显改变。尽管台湾一些有识之士呼吁经济与政治不应截然分开,应积极创造开展政治协商谈判的条件,力求在政治领域有所突破。但台湾当局仍未予以积极回应。马英九深怕被民进党戴上“亲中卖台”帽子,以时机不成熟,社会无共识为借口,继续对政治议题协商谈判采取消极回避态度。虽然其一度提出未来不排除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的主张,但在民进党将其歪曲为“投降协议”、“统一协议”并竭力攻击后,马大步退缩,自我设限甚至提出以“公投”推动两岸签订和平协议的主张,遭到各界强烈非议。而民进党出于“台独”目的,对马英九任何有关两岸政治议题的言论一概加以抹黑、歪曲与攻击,制造社会对马当局“亲中卖台”的恐惧感,对马施加政治压力,使其不敢在政治议题上越雷池一步。加上美国政府虽公开表示喜见海峡两岸改善关系,但对两岸政治接触包括探讨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充满戒心,并暗中作梗施压,?也使马当局不敢轻举妄动。两岸政治议题协商谈判迟迟未能展开,甚至政治对话也未能启动,显示两岸政治互信仍然不足,并成为制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的重要障碍之一。
二是文化交流成为新热点。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将其视为连结两岸民众心灵的重要纽带,积极推动,使文化交流成为2011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一大亮点。尤其是与往年以经贸交流为主不同,2011年大陆多个赴台参访团与台文化交流的内容明显增多。如2月下旬辽宁省长陈政高赴台参访时,带去沈阳120件文物在台展览,还举办了辽宁文化周,让岛内民众体味秧歌、剪纸、手指画等民间文化。福建、青海、浙江、重庆参访团也主打“文化牌”,以文化交流为重点。而6月1日,两岸分隔60余年的元代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壁展出,以及两岸共同建构的“中华大辞典”云端资料库预计2011年底正式上线,更是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盛事。9月7日中华文化促进会与台湾中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在北京签订协作关系备忘录,也将对推动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两岸政策成为台湾选举朝野激辩的焦点。台湾于2012年1月14日举行的地区领导人与民意代表两项选举,尽管是其内部事务,但由于两岸关系的日渐密切性,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台湾政局稳定与经济发展,因此朝野政党的两岸政策成为各界的关注点,也是政策辩论的焦点。虽然民进党参选人蔡英文既想争取中间选民,又担心丢失基本支持票,因而在两岸政策上竭力采取回避与模糊策略,但仍无法逃避竞争对手及舆论对其两岸政策的拷问。不论是政见说明会,还是电视辩论会,蔡都不得不对其两岸政策主张有所说明;甚至在后期软化否认“九二共识”立场,抛出“九二共识”也可以包含在“台湾共识”中、当选后“成立两岸工作小组寻求与大陆对话”、“不排除赴大陆参访”等主张。而在两岸政策上占据优势的马英九当局,大力宣扬两岸政策政绩自不待言,作为第三竞争者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对两岸政策多有着墨,其副手林瑞雄还公开表示两岸未来应走向和平统一。这些均说明,两岸关系已成为影响台湾政局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影响台湾“大选”结果的重要因素。 三、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趋势蠡测
两岸关系在不断取得新成果中渡过2011年,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虽还会出现波折动荡,但继续深化难以逆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将更为扎实,成就更为突出。 1、两岸关系将持续稳定发展,彼此交流合作有望取得更多成果。1月14日台湾“大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形势与政策论文--两岸关系发展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