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热点聚焦】
材料一: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时指出.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材料二: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好地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谈到“反腐倡廉”时指出,推进制度反腐和标本兼治是一致的。首先还是要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谁都不能在法外用权。二是要推进体制改革。比如简政放权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坚决打掉寻租空间,铲除腐败土壤。因为很多腐败分子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寻租。三是要加强监督和教育。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受到社会的监督,公职人员要提高自律意识。以权谋公而不能谋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
【知识链接】 九年级教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正当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入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3.实现依法治国,除了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要相信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依法治国离不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是依法治国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如果认为行政机关和行 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我国宪法 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设问角度提示】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怎样的治国方略?实行这一方略的含义、要求和意义分别 是什么?
答:①体现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②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③依法治国,就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④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治国理政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李克强总理指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受到社会的监督。”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民版]中考政治热点复习(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让权力在阳光下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