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专项规划
一、景观系统与绿地规划
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必须凸显高黎贡山的神奇峻秀和潞江坝的富饶美丽这两大特色。
景观系统:
● 一条景观主轴。以六东公路为景观主轴,在该主轴上集中了项目区大部分
的功能分区和旅游景点。
● 三大片区。百花岭-江苴旅游片区、潞江旅游片区、芒宽旅游片区。其中
百花岭-江苴旅游片区是本旅游区的核心,潞江旅游片区为整个景区的门户。
● 九类组团:旅游观光、民族风情、热带水果种植、科考探险、野生动物保
护、温泉疗养、历史古迹、休闲度假、旅游服务组团。
绿地规划:结合本旅游区域的特点,景区绿化应少用草皮,多用树,除民族风情园、旅游服务中心等敞开的绿化场地用草坪外,其余区域宜采用冠大的乔木,绿化树种全部采用亚热带常绿树种。自然保护区内的场地绿化不引入外来植物,采用乡土树种进行绿化。景点分草坪绿化区及面山造林绿化区重点建设,绿化美化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二、社区规划
社区发展战略:
● 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管理部门与社区、社区与社区、社
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 加强当地居民对自身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和旅游活动的了解,建立社
区自豪感;同时对居民进行资源保护、导游、解说、后勤和救护等技能的培训,提高资源保护和旅游服务质量。
● 结合当地的村规民约,建立明确详细的资源保护机制。
● 建立严格的监测系统,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社区经济文化引导规划:
● 集中发展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加工业,既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又为居民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 鼓励开办家庭旅馆,鼓励制作食品、服饰等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有组织地
开展民族节日庆典,保存并发扬民俗文化。
● 加强职业教育,培养种植业和旅游业人才。
三、建筑风格与形式构思
● 任何新建建筑,应符合建设地点环境,不得破坏周围自然环境及景观。 ● 建筑风格应表现出当地优秀或传统建筑文化,各景点的建筑应体现傣族建
筑文化,用典型的傣族民居建筑、佛寺、佛塔及现代建筑傣族宫廷化的建筑风格展示热带风情;芒宽旅游片区各景点的建筑应体现傈傈族建筑文化,展示傈傈族风情。
● 涉及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不能破坏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
境,尽量减少人为对保护区的干扰和破坏,场院绿化不引进外来植物。
● 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当地原料。
● 与环境不协调和对环境有破坏的建筑,应进行改造或拆除。
四、防灾和安全系统规划
消防规划:
● 普及防火灭火知识,定期组织安全防火检查。
● 加强景区消防安全监控,配备森林消防专职保安,并在主要景点设置消防
栓、消防箱、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各景区规划一定范围的野外固定用火区,其他地区
禁止游客吸烟和野外用火。禁止将火种带入保护区,尤其是规划中的特级保护区。
●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隆阳管理所、腾冲管理所加强巡护,在森林与草坡分
界砍设防火线,利用了望台严密监视森林火险。
旅游安全措施:
● 在景区内设置路牌标识,并标明危险地段和区域,避免游人出现意外事故。 ● 在野生动物保护区设置一定安全、隔离措施,避免游客人身伤害事故。 ● 在游人较集中的景区,设置医疗、救援、安全、咨询等设施和人员,帮助
游人及时解决旅游中出现的意外问题。
第十章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一、旅游区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自然景观型旅游区和度假型旅游区的规划设计的国家相关标准,本旅游区绿地面积不少于50%;大气环境达到GB3095-1996一级标准;人体直接接触的娱乐水体达到GB-12941-1991A类标准,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达到GB12941-1991B类标准,生活用水水质达到GB5749的要求,其他水体达到GB3838的要求;环境噪声达到GB3096-1993O类标准;公共场所卫生达到GB9663-9673和GB16153的要求。
二、旅游容量
根据各主要景区景点的游览面积或游道长度,采用面积法和线路法测算各主要景区景点的空间环境容量,以及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的分析,全区日均旅游容量为40767人次,其中白花岭-江苴、潞江、芒宽旅游片区日均旅游容量分别为15785、17132、7850人次。对于高黎贡山旅游景区,采取“景点卡口容量”、“规划出大众旅游区”、“对旅游者进行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流”等有效措施合理控制游客人数。
三、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一)旅游资源保护区划分标准
本旅游区的旅游环境保护区划分为特级和一、二、三级保护区。特级保护区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的景区景点,一、二、三级保护区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外的景区景点。一级保护区为旅游资源禀赋良好、景观价值较高、能反映地方旅游特色的精华景区景点;二级保护区为有一定游览价值、对景观风格保持具有重要意义的景区景点;三级保护区为虽无一定游览价值、但对景观资源的构成有影响、存在保护必要性的二级保护区界限以外的外围地区。
(二)旅游资源分区保护要求
特级保护区:严格按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有关保护要求进行保护,并重点加强野生动植物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游客容量的控制、大气和噪声污染综合防治、废弃物的处理。
一级保护区:景区景点建设要保持自然景观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人工置景与建筑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区内不得建设与风景区无关的项目;服务设施应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大型服务设施集中的生活区与游览区应有一定的隔离;应根据景区景点的区位、知名度、道路建设的难易程度,修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道路;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加以改造,多修建登山步道和林间小径,不破坏景区景点的自然环境;应尽量保持区内自然环境原貌,严禁毁林开荒,砍伐林木;规划设计好旅游厕所,处理好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区内的环境污染源企业、单位或设施要限期迁出或拆除,杜绝新的污染源;做好森林抚育改造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非游览区更新改造为风景林和观赏林地;对区内的农、牧等生产活动要加以严格控制和管理。
二级保护区:在主要游览地段和景点分布区,不得建设与景区景点无关的项目;对区内的城(乡)镇,要统一规划、合理建设,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对区内污染源企业、单位和设施,要限期治理达标或迁出、拆除,杜绝新的污染源;大力植树种草,绿化美化环境;对区内的不同区域和地段,应根据环境容量、景观要求等不同情况,分别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强度。
三级保护区:做好森林抚育工作和水体的保护与监测工作;逐步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使农村的生活、生产垃圾得到妥善处理,尽可能清除污染源;严禁在区内新建污染严重、有碍景观的工矿企业,现有污染企业要限期治理,污染物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在保护区内及景区外新建、扩建企业项目时,要在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增加景观影响评价内容,根据评价结果严格审批项目。
(三)景区景点的分级保护
特级保护区:本旅游区内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
一级保护区:双虹桥、芒岗河瀑布、寸家河三叠水瀑布、王家洼龙抱树、林家铺、龙江十八湾、赧浒白龙潭、赧亢珍稀植物园、芒宽沙滩、三叠水瀑布、怒江水体及其近岸。
二级保护区:江苴古镇、芒岗傈僳族村、岗党傣族村、土司府憩娱楼、弄幕大白塔、望江楼咖啡园、独树成林、舞厅树。
三级保护区:观音寺、六东公路与新保腾工公路沿线。
四、旅游区环卫系统规划
(一)环境规划
● 景区项目建设必须与环境建设、污染防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投产。 ● 根据旅游区内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价值,实行分区管理,划定严格保护
的区域和严格限制使用的区域,不在各景区内建设工业生产设施。
● 游客车辆不进入景区内部,对进入各景区内的公交车必须严格控制其废气
的排放标准;一切机动车辆不得进入景区核心区。
● 景区内的土地应全面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 景区内能源主要以电能和太阳能为主,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的污染。 ● 对高黎贡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实行“山下住,山上游”的模式,将游人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 在百花岭、江苴、小平田等重点区域建立环境监测点,重点加强大气和噪
声污染的综合防治、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理。
(二)卫生规划
● 在景点建设公厕,主要游览区应达到一类公厕标准,一般景区应达到二类
公厕标准。
● 设置垃圾箱,根据路线长短设置,在景区、服务区、游乐区均设置,在游
览车站设垃圾箱,在主要游览路段应每隔50米设一垃圾桶,在范围大、游人较散的景区,配发垃圾袋。
● 设垃圾中转站,集中清运,实行日产日清。
● 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外开挖垃圾填埋场,地点根据实地勘测,按环保要
求设置。芒宽旅游片区1个,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潞江旅游片区2个,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百花岭片区1个,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江苴片区1个,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保山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