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独立的ΔC,都能影响未来所有的Δdif,这个Δdif函数的系数是一个常数列,这个数列为必为(0.080,0.141 ,0.188,0.222,0.247 ,0.263 ,0.273,0.277,0.278,0.275,0.270 ,0.262,0.254 ,0.244,0.234,0.223,0.212,0.201,0.190,0.179,0.169 ...) 设此数列为(λ1,λ2...λn...)则
Δdif(i)=λ1ΔC(i-1)+λ2ΔC(i-2)+...+λnΔC(n-1)+...=n→∞∑λnΔC(n-1)
换言之,就是每个DIF的步伐Δdif(i)就是有前面所有ΔC(n)决定,这里面权重最大的是第8个,第一个的权重反倒很小,前30个占了60%的权重,所以,为什么大家总是抱怨DIF反应慢的原因就在这里。最新的指令他总是放一边留待以后再说。
DIF的步伐是由前40-50个ΔC决定,那么如果ΔC的集合表示角度,那么Δdif就是变轨的幅度了。如果C的运动角度向上变轨,变得更加陡峭,那么Δdif就会增大,DIF就会向上抬头,如果向下变轨,走平也是向下变轨,只是走平这种变轨,幅度较小,而且DIF目标仅仅是0点而已。这种变轨可以看成是一种旋转,双人舞哪有不旋转的道理。
DIF要想和DEA接吻,那么就必须旋转。但是其实DEA总是和DIF走的那么近,一般1-4个周期他总能吻到她。即使是C走平这种轻微的旋转,也延迟不了1-2个周期。旋转的越快,吻得越深。但是要保持深吻也是技术活,因为在舞步中保持如此快的旋转速度可不是那么容易,而且转多了一定会头晕。所以这销魂一吻时间总是那么短暂。 这一吻的深度就是我们称之为:BAR
技术分析的数学原理6:MACD解析结论数学最终还是物理
用数学来解释MACD,其实讲到深处就是物理。没有数学,不成物理,没有物理,数学也会没有用武之地。技术分析是数学的,最终还是物理的。既然是物理分析,海森堡测不准原则就无法回避,所以就不像数学那么必然,就有了些微的或然性。不过一个大概率的或然事件在真实世界也就当成必然来用了。
MACD所有分解,包括DFI,BAR。所有概念,最后就是三个概念的产物:作用力,速度,加速度。学过中学物理的应该就不会陌生。速度V=Δ位置/时间,加速度=Δ速度/时间,加速度α和作用力F成正比,和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μF/M。
通过前几篇的论证,当N→∞时,LmitDIF= Limit(C-E12)+(E26-E12)=7ΔC=7V,因此DIF就是速度指标,由于计算公式的限制,DIF实质就是以前文所述特征数列λn加权反应的速度指标。
BAR=DIF-MEA(DIF,9),实质上就是以前文所述特征数列λn加权反应的加速度指标。作用力F是无形的,不可被人类观察的指标。 那么整个循环如下:
作用力发生正向改变时,加速度正向改变,BAR变大,速度增加,DIF更高,单位时间ΔC更大,单位时间C升高;
作用力降低,加速度变小,BAR缩短,速度增加,但是幅度变小,DIF更高,但是单位时间变高幅度变小,单位时间ΔC更大,单位时间C升高;
6
作用力变0,加速度和BAR为0,速度停止增加,DIF走平,单位时间ΔC不变,单位时间C升高;
作用力反向增加,加速度和BAR为负并增加,速度下降,DIF下降,单位时间ΔC下降,单位时间C升高,但幅度下降;
作用力反向增加,加速度和BAR为负并增加,速度渐渐降到0,DIF为0,单位时间ΔC为0,单位时间C静止;
作用力反向增加,加速度和BAR为负并增加,速度为负并上升,DIF为负并上升,单位时间ΔC为负并上升,单位时间C反向运动并提速; 作用力正向增加。重新开始新的循环。
技术分析的数学原理(7):理一理盘整的级别概念
一个趋势一定有多个盘整,一个盘整必然有几个趋势。那么如果这么描述,估计明白人立即会指出我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把趋势和盘整混淆了。
所以用递归的数学方法将趋势和盘整分级别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一个趋势包含几个(至少2个)低级别的盘整,一个盘整包含几个(至少3个)低级别的趋势就是这样出来的。数学概念和推理不想在这里展开,具体可以去查阅资料。
在这里从人类直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这种感性分析和理性分析并不冲突。我们把焦点定位在盘整上,这是人类最容易观察和理解的东西。一个盘整,就是在一个狭窄的区间上下波动。可以肯定的是波动次数不同,其现实意义一定不同。在一个区间波动一次就离开,和波动10次8次再离开,其构成的原因,现实的含义,博弈的结果完全代表着不同的过程。按照波动的次数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绝对的分类,但是这种分类不是1.2.3.4次这么简单分级可以。
比如说一次,那么就有一个区间顶和区间低。如果是2次,就有2个区间顶和区间底。N次类推。
考察波动2次的情况,可以肯定的是在2次波动前必然还各存在一个类似的波动,只是波动区间不在本次波动区间以内。如果在本次波动区间以内,就和前面说波动2次矛盾了。不论这盘整是在上攻或者下跌中产生的,2次波动后,必然在盘整区间内存在一个3段结构。这个3段结构也构成一个盘整。这个小盘整就是刚才本次盘整的次级盘整。为什么这么分?因为这样分才构成递归定义的完成性。如果把本次盘整前的3段小波动构成一个趋势,盘整内的3段小盘整构成一个反趋势,本次盘整后的3段小波动构成一个趋势,趋势+反趋势+趋势构成一个盘整(3个次级趋势构成本级盘整)。因此2次波动后盘整的级别就上升了一级。 那么再升一级呢?显然需要波动5次,而不是3次。这个很容易理解。波动5次才能构成9段,每3段形成一个趋势,构成了高一个级别的2波。于是按上面2波同理,盘整的级别就
7
上升了。再升级就需要27段,也就是至少14波了。在一个狭窄的区间波动14波已经没有人类的价值了,这种盘整,就是冷门品种了。
为了方面大家表述,按一分钟以下级别作为最低级。那么波动2次,我们就叫1分钟级别。波动5次就叫5分钟级别。波动14次就叫30分钟级别。
技术分析的数学原理(8):结构数学
数学的最大特点是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和穷举一切相似的情况。好比你数数,从1到100000得忙活N天甚至N星期吧,数学用几秒就能讲清楚。
任何走势用时间来划分都是平面几何,不用时间来划分也是平面几何,不过是一维。在时间划分的二维几何中。穷举所有的走势,一定可以分为上行和下行。一个走势不论上行下行,只要是连续的展开,就一定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奔走型,折线的每一段高点低于上一次的低点 纠缠型,折线的每一段高点低于上一次的高点
混合型,折线的每一段高点有时低于上一次高点,有时低于上次低点。
用数学语言,设某级别走势的次级走势为Z(n),n为自然数。Z(n)的高点为G(n),低点为D(n)。当Z(n+2)和Z(n)相比,总排列组合为P(4,4)=24种分类,由于G(n)必大于D(n),因此排列数只有如下(从大到小) 一大类G(n+2)大于G(n),
1,G(n+2),G(n),D(n),D(n+2) 2,G(n+2),G(n),D(n+2),D(n) 3,G(n+2),D(n+2),G(n),D(n) 二大类G(n+2)小于G(n),
4,G(n),G(n+2),D(n+2),D(n) 5,G(n),G(n+2),D(n),D(n+2) 6,G(n),D(n),G(n+2),D(n+2) 1和4都是没有方向(包含关系), 1是扩张包含,4是收缩包含
8
2是纠缠上涨,3是奔走上涨(这时只有一种连线成立) 5是纠缠下跌,6是奔走下跌(这时也是有一种连线成立)
用数学做的分类就是全分类,绝对没有漏网的情况。即使有相等的情况也在上述描述内,但是很容易推理,这时1和2或者5,4和2或者5,是有交集的。我们可以给这些交集做个新的子类:
1和2的交集叫扩张上涨 1和5的交集叫扩张下跌 4和2的交集叫收缩上涨 4和5的交集叫收缩下跌。
这样所有的走势都在上述分类里面了。
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分类,比如引入幅度对奔走型,构建出奔一,奔二,奔三等分类。 分类是分析的基础,为什么?从哲学的本质意义来说,人类行为是因变的,即使按照辩证唯物论,所有的主观能动性,归其本质仍然是因变的,通俗的说就是如果人类社会已经是天堂,人类就无需努力。那么按照逻辑,没有变化的信号,就可以看做是不变,既然走势不变,那么就无需应对。 如果没有分类,将所有的走势都看成是一样的。那么就无需买卖。之所以有买卖,就是因为走势有变。那么人类是如何感知这变化呢?通常的人类用直觉来感知变化,这种直觉包含了很复杂的因素,如幅度,盈亏,人气,情绪等等。但是这种直觉其实是后觉,事情的转折已经在直觉发生前展开。用数学分类就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时发生的转折是否?程度如何?这样才从本质上解决了人类天生的后觉性,才构成科学决策的基础。分类不仅可以用上述的方法,还有许多许多分类方法,这各种方法构成了联立方程,这些联立方程之间的关系度越少,也就是说越独立那么得到的解越精确。如果方法之间是相关的,相关度很高,那么其实接近于就是一个方法。
关于走势的节奏是一定存在的。其存在的基础在于人类决策的情绪传递和集体决策的不同时性造成的,这个构成了微结构的节奏,最小节奏的韵律较为一致,由于累加误差的原因,大的结构韵律性波动就越大了。
技术分析的数学原理(9):调整的转折度
有些分类真的非常复杂,做到自然数这样没有任何歧义,但是不做到严格明晰,就永远在糊里糊涂中,并难得糊涂,从此一切凭着感觉凭着时运来,权当在玩掷骰子的游戏。 一个走势什么是上行,什么是下行,在上一篇分得很清晰。那么什么是调整?本来走势无所谓调整,除了上行,就是下行。上行过程很长很复杂,其中夹杂一个下行,就是调整,反之亦然。调整有深有浅,有强有弱。
9
首先要区分调整的转折度和调整的级别两个概念。所谓调整的转折度是指在一个同级别中,调整的幅度和力度。调整的级别是指调整发生在哪个走势级别层面。这两个是两回事。 调整中横向运动是一个很轻度的调整,因为它没有方向,它的转折度就是0度。但是这种标准的调整非常少见。更多的调整会反向运动一小段。
按结构数学所有的Z(n)都可以分为3种类型,包含(1和4),上涨(2和3)和下跌(5和6)。
通过证明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个上涨和下跌关系之间一定至少有1个Z(n+2),和Z(n)是包含关系,也就是说上涨不可能直接变成下跌,下跌也不可能直接变成上涨,它们之间至少有1个包含(不涨不跌)关系的存在,当然也可以有多个连续的包含关系。这时Z(n+1)就是转折点,称为转折特征线(T线)。否则中间就会有断点存在,而断点是不被允许的。 连续偶数个包含关系那么趋势是不会被破坏的,而连续奇数个包含关系趋势一定改变。这个符合乘法原则,负负得正。
当大趋势中发生反趋势,那么必然对应有2次连续奇数的包含关系发生,其中第一次连续奇数的包含关系导致反趋势,第二次连续奇数包含关系导致趋势再次反转回来,继续原来的趋势。
1、标准的反趋势调整:1次包含关系+1次反趋势+1次包含关系或者1次包含+2次反趋势+1次包含
2、不成形的反趋势调整:1次包含关系然后再次包含关系,就是连续2次包含关系,所以趋势没有变化,但是这两次包含显然和没有发生包含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也要当成是不成形的反趋势
计算反趋势的强度,包含关系显然强度比较低计为1分,而反趋势强度计为2分,将其相加可以得到反趋势的准确分值。这样即使发生N次包含后才反趋势,然后又N次包含后继续原来趋势的话,也能精确计量这个调整的强度。一个高强度调整不能破坏的趋势,就不会被一个低强度调整破坏,那么就不必整天在惶恐之中了。
考察一个上行变成下行或者下行变成上行的过程,其中必然有一个Z(n)代表着上行或者下行的结束,同时是下行或者上行的开始,这个Z(n)称为转折特征线段(T线)。特征线段的前后两个线段,必然是一对具有包含关系的线段(B线)。特征线段和具有包含关系的线段这3个线段称为转换阶段。
包含关系一定发生在特征线段的前后,必然存在4个端点。其中如果上端或者下端都不等,称为全包含,如果上端相等或者下端相等,称为半包含。半包容一定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说出现第一个半包容T线(称LT线)就会接着出现第二根半包容T线,从而还是组合成一个相当于全包容。
对于全包容的情况,划分转折力度的标准是,计算T线之间的线段数量,从1到N,从而得到该段趋势的结构强度。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技术分析数学原理MACD解析- 副本(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