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的数学原理1:MACD解析
一切唯技术分析的论调,见鬼去吧。
一切技术分析无用论,同样见鬼去。你既然无法证明技术分析的绝对论,那么就绝对地证明不了技术分析的绝对无用论。所谓的技术指标其实滞后,所以无用的论调,本质上就是说这话的人的无用。所有的技术指标和股价一样反应的是最最当下的发生情况,既不提前也不滞后。区别的是解读的人,解读人的视角,有人只是看到了过去,而有人看到的是当下,还有人看到了未来。本来所有的未来都是不可预测的,但是作为市场这种集体充分竞争市场,由于人的本质导致信息传递的延迟性,当下发生的新气象在未来的某个短暂时间段还要继续延续。所以使得短暂的未来预测成为可能。注意仅仅是可能,不是必然。
最常用的技术指标无非是MACD,有几个人完全解读了MACD的含义呢?即使问起一些该行业内的朋友,他们也不敢解读,就敷衍叫你能用就行。然而过犹不及,所谓穷其源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MACD,稍微有点基础的人应该都知道,主要指标含义就是短期均价和长期均价的差,以及由这个差衍生出差的均价和差的差。
首先要搞清楚DIFF是个差值,是短期均价和长期均价的差,而且是短期均价减去长期均价。这就意味着如果短期均价高于长期均价时,他是正值,相反就是负值。不要搞反了。那么为什么用短期均价减去长期均价?而不是用当前价减去某均价。这个没有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参数取值的问题。
短期均价和长期均价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区别在于期这个参数。EMA(N)里面这个N是可以自由选择的,目前大家习惯上取了12和26,如果你非要用当前股价减某N均价,其实就是取了1和N这两个参数而已,其本质含义并无不同。那么取哪个更好这是个更加深的命题,以后再说。目前我们就先用着12和26这个参数。
EMA的含义人类很难理解,因为他是计算机的产物。人类容易理解的MA,如MA(N)就是N周期的算术平均数,公式简单。而一旦到EMA立马就一团浆糊。EMA(X,N)=(2X+(N-1)EMA(N-1))/(N+1)。只有计算机才能递归法算出来。若一定要用人类的语言来描述,大约近似于EMA是一个均价,这个均价中最新的元素给予2倍的权重,而以前的元素按递归法则后再给予元素数量的权重。但是一旦涉及EMA计算还是要计算机,因为人算太复杂。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用人类的语言描述N=9的例子。设元素为X1,X2…XN EMA(1)=X1
EMA(2)=2/3X2+1/3X1
EMA(3)=6/12X3+4/12X2+2/12X3
EMA(4)=24/60X4+18/60X3+12/60X2+6/60X1
1
EMA(5)=20/60X5+16/60X4+12/60X3+8/60X2+4/60X1
EMA(6)=129/420X6+100/420X5+80/420X4+60/420X3+40/420X2+20/420X1
以下为了描述的方便,用(M1,M2…)P(XN…X1)描述
EMA(7)=(105,90,75,60,45,30,15)420(X7-X1)
EMA(8)=(280,245,210,175,140,105,70,35)1260(X8-X1)
EMA(9)=(252,224,196,168,140,112,84,56,28)1260(X9-X1)
EMA(10)=(1/5,2000,1792,1568,1344,1120,896,672,448,224)12600(X10-X1)
可以发现最后一个元素的权重由N决定,如N为9,那么最新元素的权重就永远是1/5,而这权重由其余元素同比挤出。这是人类可以理解的一种理解方式。即新元素的权重取2/(N+1),为了匀出这权重,其余元素占(N-1)/(N+1)。那么长周期和短周期的差别是由新元素的权重差别造成的。可以理解成按参数为12,新元素如果对比原均价上升1%,那么对总体的影响是0.15%,而参数如果是26,那么就只有0.07%,之间的差价就是DIFF。如此就知道这个差额是如何产生的。知道了如何产生才知道如何结束,如何生如何发展如何消灭。如果股价一直是1,那么无论长期均价,短期均价都是1,这个差就永远是0.那么某个周期股价上升了1,这时短期均价和长期均价的变化就不同了。短期均价上升15%,长期均价上升7%。这个是严谨的数学分析得到的结果而不是经验值。按N=12的情况,EMA(XI)=(2X+(N-1)EMA(XI-1))/(N+1)=2/(N-1)*X+(N-1)/(N+1)*EMA(XI-1)=2/(N+1)*(X-EMA(XI-1))+2/(N+1)*EMA(XI-1)+(N-1)/(N+1)*EMA(XI-1)=2/(N+1)*(X-EMA(XI-1))+EMA(XI-1) 若N=12,2/(N+1)=15.38%,N=26,2/(N+1)=7.4%。所以这个15.4% 和7.4%是被数学理论所严密保证的。
上述理论反映到图形上就容易理解了。看股价和均价的距离,每一个点的距离产生15%对短期均价的回拉作用,对长期均价产生7%的回拉作用。这就是对EMA用人类语言最好的解释了,虽然不精确但是很恰到好处。
定义了EMA的人类含义,那么就有了一个人类推理的基础。否则对于一个计算机定义的东西,就只能用计算机的语言去推理,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在这个博客中阐述,而是在计算机的世界去零一零一了。
假设一切的起源是从无开始,就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无的状态。这时EMA12=Ema26=价格=1或者等于一个随便什么东西,diff=0。现在市场出现了,价格在人的诱惑威逼下从此开始运动。这运动是2D的,在X向运动了一个单位时间,在Y向向上运动了一个单位空间。价格的运动就必然带来其衍生品EMA的运动,当价格到达一个单位时间的坐标时,如影随形,EMA12就被决定地带到0.15单位空间的位置,EMA26同时到达0.07单位。DIFF于是
2
到达0.08位置。因为这种运动是被数学严谨的勾稽,所以你也可以认为DIFF到达0.08,所以价格必然到达1的位置,这绝对不会有任何异议和疑义。
由于C,E16,E23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穷举的,所以必然构成自然的循环。
按照Diff的定义,diff=E12-E26,所以Δdiff=Δ
(E12-E26)=ΔE12-ΔE26=(C-E12)*0.1538-(C-E26)*0.074=C*0.0798-E12*0.1538+E26*0.074=(C-E12)*0.0798+(E26-E12)*0.074,由于0.074近似于0.0798,这个误差可以接受。所以全部的情况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种:
一、E26>E12>C,这时相反,前者为负,后者为正,若C逼近E12,则Δdiff大于0,dif上升,C远离E12,则Δdiff小于0,dif下降。
二、C,E26>E12,两者都为正,Δdiff必大于0,dif一定上升。
三、C>E12>E26,这时前者为正,后者为负,若C逼近E12,则Δdiff小于0,dif下降,C远离E12,则Δdiff大于0,dif上升。
四、E12>C ,E26,这时无论C和E23关系,Δdiff必小于0,dif下降。
假设从第一种状况开始,这种状况很好理解,就是当期价格小于短期均价,短期均价小于长期均价,通常我们叫空头排列。如果C不断远离E12,那么Δdiff就一直小于0,dif保持下降,直到价格走平或者上升,导致C逼近E12,这时Δdiff转正,dif开始走平并上升。直到C上穿E12.
这时就进入了第二种情况,这时没有任何问题,Δdiff一定大于0,dif一定上升。
直到E12上穿E26,这时情况就有变化了,这时已经进入了第三种情况,C保持远离E12,则Δdiff大于0,dif上升,一旦若C走平或下降逼近E12,则Δdiff小于0,dif开始下降。 再发展下去,C跌破E12,这时就进入第四种情况,这时dif一定是下降的。
直到E12跌破E26,才有可能进入第一种情况。这个循环是必然的,并且不可跳跃的,不可能跳过一个阶段直接进入另一个阶段,这是基本逻辑所保证的。除非不是人类的逻辑也不是计算机的逻辑。
有了这个循环,对于Dif的前世今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观察点,不会感到迷茫了。 一个递归公式是人类永远无法理解的,能理解他的只有计算机,在计算机的世界,递归公式的含义丰富而生动,可这种丰富和生动用人类思维去看就是一片黑白和零一。 DIF的人类含义是什么?
上一篇提到:C和E12,E26结构了全部DIF的运动。其中C和E26像两个星球,E12就像月亮。C对E12产生引力或者说拉动,E26也一样,当两者分别从两个方向完全平衡时,dif将静止,同时指示出平衡完成前,两者留下的角力的痕迹。
3
用数学推算,当N→∞时,Limit(C-E12)=Limit(E26-E12)=±Q,也就是说只要给足够的时间,C按某一斜率运动,两者必将达到平衡,平衡时Limit(C-E12)=-Limit(E26-E12),此时dif就保持在某个水平,再也无法移动。但是C对E12的运动相对比较快,在30个周期后基本达到极限,而E26则将近要50个周期才达到。在这些周期过程中每一个时间单位留下一个Δdif,而这个Δdif在50个周期后接近于0。
同样的,可以用数学推导当N→∞时,LmitDIF= Limit(C-E12)+(E26-E12)=7ΔC,将此极限记为DIF^(DIF理想值),DIF^=7ΔC。在ΔC恒定时,dif只能无限接近DIF^,但是永远不能产生峰值。只有ΔC产生变化,并只有趋0变化时,dif才必然产生峰值。
DIF的人类语言就是一个极限的映射,这个极限就是7ΔC,由于极限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所以DIF永远只能反映DIF^的某个片段。所以人类可以理解的大概是这样:N=40时,90%DIF^被反映,N=20时,60%DIF^被反映,N=10,30%DIF^被反映。注意:这种反映程度本身并不是线性的,当然前20是接近于线性的,如果要求精度不高,就当成线性也未尝不可。
DIF就像个某人,ΔC就像一日三餐,有了一日三餐,DIF才有了生命才能活下去,他活着的理想只有一个,就是成为DIF^。当然一顿饭是不可能实现理想的,只有N顿之后,他才接近自己的理想,但是既然是理想就永远不能让他达到,如果达到了,人生的使命和意义就荡然无存了,就会空虚失落甚至去跳蹦极跳海珠桥。 那么吃一顿饭能干什么?
花梨猜想1:ΔC和Δdif(N)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并且一定在Δdif(8)达到峰值,50个周期后减退到峰值的1/10.因为全部Δdif(N)和ΔC是线性关系,所以峰值Δdif(8)和ΔC也存在线性关系。这个猜想是可以用数学严谨证明的,证明过程以后再说。
所以一顿饭,dif是必然有变化,长胖或者变瘦,主要看吃的什么,这个变化是固定的,看吃的多还是少,吃的好还是坏,决定了其后50个以上的周期长多少还是瘦多少。吃了变质的东西,拉上一段肚子(这个是被数学决定的,第八天一定拉的最厉害),自然就消瘦了。 花梨猜想2:ΔC之间对Δdif(N)的影响相互独立。所谓相互独立就是说,这顿饭的影响不会因为下顿饭被弥补了或者加强了。比方说这顿饭使你长胖,下顿饭就使得你胖上加胖,不会因为你已经胖了而就少胖点。 因为猜想2的存在,就使得N个ΔC是可以叠加运算的。即dif(ΔC1,ΔC2,,ΔCn)=dif(ΔC1,0,0,)+dif(0,ΔC1,0,0)+,+dif(0,0,ΔCn)
这样整个dif的运动就明晰了,dif运动就是由N个ΔC不断叠加构成的。dif的延伸就是ΔC的不断存在,甚至可以说平均ΔC保证了dif的维持,就好像平均每天的饭量保证了一个人的体重,但是不论怎么吃,他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就是dif^.那么dif的顶点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平均ΔC稳定,那么永远不能达到dif^,也就是永远不能达到顶点。达到顶点一定是ΔC发生的逆向变化,好比一个人觉得自己太胖了,开始不吃饭减肥,停吃后体重就开始下降,当然要想降得快点还可以吃泻药,由于泻药的作用也是要时间的,每顿泻药达到最大功效要8天。于是吃了一天的泻药还不够,在连续几天后,终于开始瘦下去。当然如果吃得泻药够猛,就会瘦的早点,快点。那么这个顶点一定在泻药和以前吃得东西还在共同发挥作用时出现。
这个吃泻药前的阶段就是一个完整的增肥阶段,DIF顶点描述的就是在这个增肥阶段中,每顿吃了多少饭,吃了多少顿。
4
由于功效时间要8天,所以只有在观察比较长的时间,DIF才有意义。否则直接观察ΔC就行了,DIF的出生就是为了ΔC太多而生的。
某人嘛,这一辈子就只有三种状态,增肥,减肥,不增不减。太瘦就会增肥,太胖就会减肥,增,减的久了也会休息一下。行动的组合有如下几种:增肥+减肥+增肥 减肥+增肥+减肥 增肥+休息+增肥 减肥+休息+减肥
前两种情况其实都是一个大级别的休息,可以归纳到休息的范畴。后两种才是真正的增肥和减肥。
所以一个增肥的阶段一定至少有3个子阶段。第一个子阶段使得Dif从0以下上升到0以上,并形成一个顶部,第二阶段由于休息,ΔC趋于0,那么dif回尝试趋于0,只要有一定的周期,dif就会接近0,一个未能接近0的dif一定表示某人还在偷吃,如果dif仅仅是走平,那么说明他吃的和以前一样多。休息之后,dif再度上升到原来的高点,表示第三阶段和第一阶段吃的差不多,如果超过原来高点,那么意味着第三阶段吃的更多。记住每吃一天,8天后体重增量到达该天全部反映的峰值,之后缓慢下降。30天后还有峰值25%的增量。所以某人如果想保持最高体重基本不变,那么就要70天吃一顿,那么最高体重的变化几乎为0,但是用数学来计量还是有0.00001.
由于不存在增肥+增肥的情况,所以在增肥之前只有两种可能:减肥或者休息。
如果是休息,那么增肥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就非常好比较。看看体重就大致知道每轮增肥每天吃了多少。
如果是减肥,那么由于增肥的第一阶段泻药还在发挥作用,这作用要50天才能消退到峰值的10%以上,所以ΔDIF不能全面反映某人吃了多少。ΔC带来的Δdif被残留的泻药泄了不少,但是这种泻药即使分量比较重,大概也就耽误增肥10天而已。而且一旦越过0点,反而增肥速度会略快一点,如果越过0点有个10、20天,那么还是可以和第三阶段比较的。 DEA是女孩,DIF就是她的男人。DEA是那种温柔,优雅而贤惠的那种。她缺点和优点一样优雅,就是坚持三个不,不拒绝,不主动,不负责。她从来都对DIF如影随形,每个脚步都是那么精心,精准。这也是被数学所保证的。
DEA(n)=MEA(DIF,9)=(2DIF+(9-1)DEA(n-1))/(9+1)=0.2DIF+0.8DEA(n-1)=0.2(DIF-DEA(n-1)+DEA(n-1)
这表示DIF离开上一个DEA一步,DEA就会更随一步,步伐仅仅是他们之间距离的1/5,不远也不愿意太近,因为她知道只有距离才有美。这也就注定了,DEA永远不会主动的走到DIF身边。每次接吻都必须DIF主动。
ΔC是DIF的大脑,它指挥着DIF的步伐。文科男是很容易推算出这个大脑的决策程序。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技术分析数学原理MACD解析- 副本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