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整理稿
两极分化定义:少数人拥有生产资料而大多数人没有生产资料。
两极分化是特定含义的概念,并非适用于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经济制度不改变,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永远不可能改变。
自由竞争阶段的有序化也无法避免生产资料的重新配臵,且不断有市场主体变为市场参与者,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市场主体手中。 (3)垄断竞争阶段
积极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创新发展。
矛盾:拥有足够多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控制了市场,影响了价格决定机制,因缺乏竞争,也使本可在市场竞争中解决的问题无法提上日程,社会及市场创新动力减弱,违反效率与公平原则。
解决措施:对垄断相关问题的关注,使市场出现了反垄断的要求。《反垄断法》出现。它防止市场主体的人数进一步减少,但其也不解决使全体社会成员成为市场主体,只是在相对范围内实现扩张。
效率与公平概念的提出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 (4)生产资料分散化阶段
在发达国家中,中产阶段人数的增加正是生产资料分散化的表现。一旦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纺锤型的结构(即中产阶段占大多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即将出现。
3、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制度及发展 1)特征:
(1)全体社会成员拥有生产资料(这才是真正的私有制,生产资料不再集中于少数社会成员手中)
(2)生产资料的拥有量存在相对程度的差别 2)市场经济制度的特征:
(1)空间上更加一体化,全球一体化世界市场
(2)市场的结构进一步多元化(物质财富进一步增加,全体社会成员都参与市场交易,产生了促进作用)
(3)全体社会成员都是社会主体
3)动态考察:分两个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共产主义阶段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整理稿
(三)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终点(即否定之否定阶段)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科学性与非科学性,而已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失败正说明其非科学性的存在。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终点体现出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是每个人都拥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而不是没有个人拥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仍属私有制范畴,体现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终点可以简单的表述为私有制,与之相对应的,资源配臵制度也应该是市场经济制度Ⅲ
。
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生产资料资源配臵制度设计为计划经济,即私有制+计划经济制度,并认为其更有效率。其基于计划成本为零的假设,在计划的编制、推行、实施、监督、组织等过程中均未考虑成本问题,而该假设与现实差距甚远。在采用“私有制+计划经济制度”的国家,在运用该制度时,更注重其效率而忽视了其成本,甚至在所有制的运用时也非科学化,资源配臵完全采用公有制,否认私有制的存在。
其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私有制+市场经济制度Ⅲ
补充内容:市场经济和计划制度的关系 流行观点:水火不容。
正确解析: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计划经济制度,但不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如社会存在大量、普通的自由交易,则认为其采用的是市场经济制度,它是一种新型的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X--每个市场参与者的市场交易过程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计划实施过程。
理由:(1)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存在某种制度,不依赖于是否有文件规定(正式制度),而是看其是否普遍存在(非正式制度)。
(2)每次的自由市场交易都是交易者每一次有计划的交易,且进行了若干次有目的的计划。
(3)真正的资料配臵制度是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有机统一,两者无法割裂,不是单一存在。
思考题:
(1)简述马克思的制度变迁过程
(2)为什么说马克思制度变迁终点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3)中国的制度起点是什么
(4)为什么说市场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种计划经济制度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整理稿
第三讲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帕累托陷阱与出路
☆预备知识---新古典市场自由竞争模型 要点:1)市场自由竞争必然达到均衡 2)市场自由竞争均衡必然是帕累托最优 3) 帕累托最优必然是社会福利最大化 (上述要点合成为帕累托最优1) 以下是对上述三要点的逐一论证: (一)论证1:市场自由竞争必然达到均衡 以图形解析市场自由竞争必然达到均衡
P
S
E Pe
D
Qe
Q
供>求:过剩经济现象 经济失衡 供<求:短缺经济现象
例:在过剩经济现象下,供>求---价格下降---供方减产---购买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供给增加,朝均衡方向运动。且只有达到均衡点,运动才会停止(前提是自由竞争情况下)。
(二)论证Ⅱ:市场自由竞争均衡必然是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经济运行达到一种境界(或状态),如稍加改变,只能比这种状态更坏,不会比其更好。等同于资源优化配臵。
达到均衡后不可能再变,改变之后要么是过剩要么是短缺,任何变化都比均衡状态要差。
(二) 论证Ⅲ:帕累托最优必然是社会福利最大化 1) 消费者剩余: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整理稿
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能支付的最高价与实际支付价格间的差额 P
D Pe E Q
需求曲线D以下,均衡价格E以上,与纵轴所组成的部分,即消费者剩余总量—用以度量消费者福利。
2) 生产者剩余:
指生产者生产产品所能接受的成本(最高价)与实际卖出价格间的差额。 P
Pe E S Q
供给曲线S以上,均衡价格E以下,与纵轴所组成的部分,即生产者剩余总量—用以度量生产者福利。
3)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社会总剩余(社会福利)
P
S
E Pe
D
Qe
Q
过剩经济条件下,对消费者有利;短缺经济条件下,对生产者有利。只有处于均衡点,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最大,社会福利最大。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整理稿
一、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帕累托陷阱
1、 新古典市场自由竞争模型主要内容
从新古典市场自由竞争模型上看,其所体现的仍是少数拥有生产资料者的利益,没有生产资料者被排除在外,市场自由竞争所达到的均衡是少数社会成员的均衡,市场自由竞争所达到的帕累托最优是少数社会成员的帕累托最优,所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是少数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最大化。
假如以新古典市场自由竞争模型(“帕累托最优1”)为理论基础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则其所实现的也只是少数人的“帕累托最优1”; 与“帕累托最优1”要适应的市场经济制度,为“市场经济制度Ⅰ”。
2、 新古典市场自由竞争模型产生过程
早期的重商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主张是国家干预理论,其与西方社会的原始积累过程或已完成的历史时期不相适应。
为扩大生产资料的拥有量,充分调动拥有者积极性,使拥有者更充分地展示其才能,在实践中最需要的主要是自由行使生产、销售等决策权,需要自由放任理论,需要自由竞争思想。在上述背景下,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代表作国富论产生,提出市场的“无形之手”。反映了历史的转折,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他论证了自由市场竞争的好处,并以生活小事作比喻性说明,但他未能说明是什么好处。其仍存在一定非科学性。斯密最重要的主张是自由交易理论,主体思想是不需要国家束缚。
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新古典经济学产生,关于自由交易的论述更有逻辑性。从实践中来看,新古典经济学实现的是少数拥有生产资料者的利益,使市场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 市场自由竞争是少数人的,由此形成的自由竞争是少数人的自由竟争;帕累托最优是少数人的帕累托最优;社会福利最大化也是少数人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即帕累托最优1。
3、帕累托陷阱概念:
以获得“帕累托最优1”为由来建立“市场经济制度Ⅰ”的理念思路,就是帕累托陷阱。其所实现的不是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而是少数人的经济利益。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宣传市场化改革思路,是标准的帕累托陷阱。该陷阱被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所鼓吹,被普通大众,甚至中央决策层所接受。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堂笔记整理稿(080808)(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