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整理稿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马克思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回忆)
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研究的问题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问题及未来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而其中关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引发思考的三个关键问题是:林木盗窃的讨论;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以上问题均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畴。 (二)论证
————从马克思各阶段经济学著作来看,其经济学研究对象经历了“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的生存及阶级统治和工人的奴役地位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现代资产阶级生产”—“ 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终清晰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各阶段所表达的术语的不同,也说明其思想也是逐步成熟的。
1、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研究的第一部著作。确定以市民社会为经济学研究对象。
“ 法的关系正象国家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的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生活的关系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美国和英国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开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寻找。”
市民社会是某种特定时期的经济制度,而将其表述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则范围过大。
马克思在论述相关问题时提到市民社会,其表述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整理稿
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
2、1849年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现在,在我们读者看到了1848年以波澜壮阔的政治形式展开的阶级斗争后,我想更贴近的考查一下资产阶级的生存及阶级统治和工人的奴役地位为基础的经济关系。” 1891,恩格斯《雇佣劳动与资本》单行本发行,其在序中说:这就是我们全部当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即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1857-1858《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其中也批判了庸俗经济学(研究一般生产),因其局限性无法解析其是自由生产或强迫生产,有利于本性的发展或不利于本性的发展,是阶段性的发展抑或是永恒的生展。
4、1857-1858完成《经济学手稿》后,将其著作定为名《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出版了第一分册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我考查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称“六分册计划”)
5、1867年马克思在写第二分册时,将其著作更名为《资本论》,并将六分册变以“三篇”共“四卷”(一般说是“三卷”,其中的剩余价值作为了单独的著作)
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根据上述论述及思想变更推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际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据此,我们也可以称马克思经济学属于制度经济学。
补充: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20世纪60年代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区别
1) 前者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后者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某种具体的经
济制度;
2) 前者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而后者揭示的是怎样通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整理稿
过新的制度安排,保证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运行下去; 3) 前者的中心范畴是资本;而后者是交易成本;
4) 前者代表经济学发展的未来;而后者代表经济学的现实。
二、 马克思制度变迁理念体系
基点: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
制度变迁理论体系的结构
即,否定之否定规律(三个阶段所构成)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已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次否定。但资本主义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功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劳动和对土地及依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第一阶段:肯定阶段,私有制1,即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或称全体社会成员都拥有生产资料的小私有制。
第二阶段:否定阶段,私有制Ⅱ,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少数人拥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第三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私有制Ⅲ,即社会主义私有制,全体社会成员拥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市场经济制度Ⅰ-----市场经济制度Ⅱ-----市场经济制度Ⅲ
(二)制度变迁的过程(必考) 1、肯定阶段的制度及变迁 (1)特征:
1) 首先是全体社会成员都有生产资料
2) 各成员的拥有量不存在原则性差别:该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产品有限
(2) 本阶段市场经济制度Ⅰ的特点
1)非常初级,市场往往是空间狭窄的区域性市场; 2)市场结构相对单一,产品品种单一,主要是生活必需品; 3)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整理稿
解析:每个市场主体都参与市场交易,但并非每个参与市场交易者都是市场主体,市场主体需要拥有足够的生产资料。
市场只能保证市场主体的利益,不可能实现参与者的利益,要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利益,须令其都拥有生产资料。
(3)肯定阶段的变化过程(动态过程) 1)偶然交易阶段
局限性:A产品==B产品,A与B进行交易,有对象有需求才能成功,其发生不可多见 交易有利于实现双方的经济利益,当其普及至全体社会成员时,体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但当A产品生产过大导致无法全部交易时,生产矛盾便会出现。矛盾伴随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催生了新的交易方式 2)扩大交易阶段 B产品 A产品 --―C产品 D产品
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交易的不对称矛盾,造成交易链的无限延长 3)一般交易阶段 B产品
C产品 -- A产品 D产品
推动商品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因A产品地位的不确定性,包括在使用信誉、通用地域等方面的问题,产生了新的交易要求,并进而产生贵金属取代A产品 4)货币交易阶段
伴随货币交易方式的出现,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使生产资料的配臵也产生较大分化,经济利益分化加剧。
思考:
(1)简述基本经济制度与资源配臵制度的关系
(2)为什么公有制与私有制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的所有制 (3)试论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整理稿
二00八年八月三日 星期天 (9:00—17:00)
2、否定阶段的制度及变迁 1)特征:
(1)少数社会成员拥有生产资料 (2)生产资料的配臵出现两极分化
2)本阶段市场经济制度特点:
(1)市场的空间范围扩大,全国性的一体化市场形成,甚至出现几个国家间的一体化市场,打破了国家的界线
(2)市场多元化,进入市场交易的品种非常多,并不断扩张
(3)少数社会成员是市场主体,多数社会成员是市场参与者。资本主义不承认世袭制,市场主体不断接受市场挑战,面临重新洗牌状况,但终无法改变少数社会成员是市场主体的特征。
3)否定阶段的变化过程(动态) (1)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马克思:用暴力加速生产资料两极分化的过程 伴随生产资料的失去,更多地市场主体变为市场参与者
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构成有机整体。我们在借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同时,也采用了资本主义的资源配臵方式,也意味采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另,现阶段的中国经济也呈现出原始积累的暴力特征,但执政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愿望,使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予以打击。
矛盾:当市场经济发展到某种程度时,为避免出现恶性竞争以维护市场主体的整体利益,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后期,市场产生了规范化的需求。 (2)自由竞争阶段
积极性:自由竟争指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竞争。自由竞争解决了原始积累阶段的矛盾,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对此,马克思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生产资料进一步私有化,解决无序化竞争的问题。
矛盾: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中,基本生产资料配臵的两极分化,财富与收入也出现两极分化。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堂笔记整理稿(080808)(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