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 而锯成5段只用锯4次,所需时间为:4×4=16(分钟) 10.巧用余数解决问题。
① ÷8=6?? ,求被除数最大是 ,最小是 。
根据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余数最大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道被除数最大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少年宫有一串彩灯,按1红,2黄,3绿排列着,请你猜一猜第89个是什么颜色? ??
由图可知,彩灯一组为:1+2+3=6(个),照这样下去,89÷6=14(组)??5(个)第89个已经有像上面的这样6个一组14组,还多余5个;这5个再照1红,2黄,3绿排列下去,第5个就是绿色的了。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 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 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 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第三单元 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和 总数÷平均数=份数
2.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3.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是表是1个,2个,5个,10个,还是更多单位。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月1日元旦节。 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个当中 1、3、5、7、8、10、12 这 7 个月是31天, 4、6、9、11这 4 个月是30天,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是第一季度,四、五、六第二季度,七、八、九是第三季度,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日→3+12=15时, 16时等于16-12=下午4时。
7.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时刻—时刻=时间段
8.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 6 -
9.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 1年 =12个月 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钟
10.典型例题。2007年2月份有( )天。先要用2007除以4判断2007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再确定2月有多少天。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比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3.几个个特殊数:25×4=100 , 125×8=1000 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得到一个三位数, 三位数: 4.相关公式:
因数×因数=积 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第六单元 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总和叫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平方 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4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米=10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千米=1000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课本P81第10,11题)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 7 -
四年级数学知识点
上册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3、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4、 数 位 顺 序 表 数 级 ?? 亿 级 千数 位 ?? 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万 级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个 级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7、读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8、写数: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不够用0补足。
9、改写“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将末尾的4个0或8个0去掉加上“万”或“亿”字就行了。 10、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为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为0。
11、数的大小比较:(1)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2)位数相同时,从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1、 像手电筒、汽车灯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
2、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图形 线段 射线 直线 都是直的 相同点 不同点 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可以度量) 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没有端点,无限长 3、 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可以画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 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5、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6、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7、 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把半圆分成180等份(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
- 8 -
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记做1°。
8、 量角和画角要做到“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内0看内圈,外0看外圈。” 9、 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又小于180°;平角180°;周角360°。 1周角=2平角=4直角
10、1小时,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2)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注意加进位。
2、积的变化规律(一),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积也乘以(或除以)几。 3、积的变化规律(二),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4、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
(1)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读作:80千米每小时。 (2)小林每分钟步行60米,小林的速度是60米/分,读作:60米每分。 (3)飞机的速度是340千米/小时,表示:飞机每小时飞行340千米。 5、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2、画平行线应先放三角尺,再放直尺,平移三角尺。(一贴,二靠,三移,四画)
3、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画垂线应先放直尺,再放三角尺,平移三角尺。(一对,二移,三画)
5、点到直线之间垂直线段最短。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6、两条平行线之间所有的垂直线段的长度相等。(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7、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行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8、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9、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10、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 9 -
11、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2、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13、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两个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14、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0。
15、平行四边形相对的角完全相等,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
(2)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把除数用“四舍五入法”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大了要调小,试商小了要调大。(四舍商大舍去1,五入商小加上1)
3、同头无除商八九(例:239÷26),除数折半商四五(例:330÷68)。 4、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商х除数+余数 5、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1)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再除前三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大,商是两位数。 7、商的变化规律(一),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就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8、商的变化规律(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反而除以(或乘)同一个数。 9、商的变化规律(三),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不变。 第六单元 统计
画统计图的一般步骤:1、找刻度,2、画条形,3、标数据,4、涂色。 补充概念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度单位:千米 → 米 → 分米 → 厘米 → 毫米 面积单位:平方米 → 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质量单位:吨 → 千克 → 克
时间单位:年 → 月 → 日 → 时 → 分 → 秒
- 10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