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30%~70%,较高 70%以上,高 迅速 缓慢,甚至停滞 快 继续增大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 晚 ,发展 快 ;水平 低 ;发展不合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成熟)阶段。P35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生物的 多样性 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 土地 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 水质 、 水量 和 地下水 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 热岛等 ”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 光(日)照 、 风速 和 风向 。P36 7、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 来源 危害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 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酸雨)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8、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P38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 节能 建筑和 绿色 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 种 良性 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 各因素的相互联系。P42
2、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 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 、交通运输 、国家政策 、 科技 、 劳动力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 。学会结合实例分析。P42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 农业土地 的合理利用。 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 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 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 因素); (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 因素);
(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市场 因素); (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科技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 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 因素发展变化较快。P44
(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
6、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P45 7、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入手。 8、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P45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 广阔 (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 ;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耕作 业与 畜牧 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度;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 高 ;发展措施: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P46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 亚 洲的 东亚 、 南亚 、 东南亚 。作物以 水稻 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中国 。P47
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水田管理 (3)水源 充足
(4)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5)人 多 地 少 ,饮食习惯以 米饭 为主, (6)水稻生产历史 悠久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P48
(1) 小农(家庭)经营(生产规模 小 )
(2)单产 高 ,商品率 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 低 (4)水利工程量 大
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 市场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 家
庭 经营。我国主要分布在 东北 、 西北 等地,农场一般是 国家 经营。农作物以 小麦 、 玉米 为主。P49
5、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 大 ,商品率 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 高 。 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 丰富 ) (2)交通运输 便利 (3)市场 广阔 (4)地广 人 稀 (5)机械化水平高 (6)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7、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地区及其区位条件P50 分布地区:在美国中部平原;
区位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有大面积的 干旱、 半干旱 气候区)。 生产对象是 牛 、羊。P51
2、 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生产规模 大 ,商品率 高 ,专业化程度 高 。 3、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 地广人稀,地价低 (3)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 牧草 、开辟水源 (2)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3)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5、乳畜业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P53 6、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高 ,机械化程度高 ,集约化程度高 ,多分布在消费市场(大城市)周围。 7、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P53
(1)气候温凉、潮湿 ,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 ,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
选择
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原料、市场、交通运输、动力、劳动力、技术、政策、环境等 P58
2、工业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是要考虑 经济 效益、 社会 效益、 环境 效益。
3、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不相同的。P58
4、随着社会的发变化,科学技术
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这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区位选择。P59 5、分别分析鞍钢和宝钢区位条件及其差异。 相同点:交通便利,靠近市场,国家政策扶持 。
宝钢的主要区位因素:没有能源资源,铁矿需要进口。市场指向型 鞍钢的主要区位因素: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原料指向型 6、影响工业区位的社会效益有 国家政策变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P61
国防安全 (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7、环境质量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P61 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环境污染严重应远离城区,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
的工业布局带、与季风环流之外;内地建立了一业),个人偏好厂) 的影响,出位不合理,化 (如从2021世纪初我国
技术 指向型工业 市场 指向型工业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动力 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类型名称 原料指向型工业 典型工业部门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优势发展地区 宜接近原料丰富的地区 宜接近火电站或水电站的地区 宜接近消费市场的地区 宜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宜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展,市场需求的水平的不断提
产生污水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城区下游或远离水源地。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可分为生产工序上的工业(投人一产出)联系、地域空间上的工业联系。P62 2、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近距离集聚现象。
3、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 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 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耗电量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 附近集聚。P62 4、工业地域指工业集聚形成的 地域。P63
5、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一是 自发形成 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二是 规划建设 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6、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二是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7、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工业分散 的趋势。P64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使工业地域联系更密切。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P65
1、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是德国鲁尔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2、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 煤 、 铁 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 大 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3、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特点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等河流);C、便捷的水陆运输(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并有莱茵河、鲁尔河及运河便利的水运); D、广阔的市场(附近是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E、离铁矿区较近(靠近法洛林高原铁矿区,现时还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 4、鲁尔区以 重 工业为基础,以 煤炭 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5、 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 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分别是煤炭、钢铁、纺织、机械、化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