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全菌体及植物凝集素 B.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C.全病毒体及裂解素 D. 胞壁肽及血细胞凝集素 E.全病毒体及内毒素 答案:B
14、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热物质主要为
A.脂多糖 B.肽聚糖 C.内毒素 D.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 E.全菌体和内毒素 答案:D
15、对人体有明显致热作用的本胆烷醇酮(原胆烷醇酮)来自
A.肾素 B.睾丸酮 C.肾上腺素 D.胆囊素 E.甲状腺素 答案:B
16、下列情况属于传染性发热的是
A.支原体侵入 B.血清病 C.血浆中本胆烷醇酮增高 D.恶性淋巴瘤 E.药物性荨麻疹 答案:A
17、内毒素为
A.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 D.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答案:B
18、茶碱使发热反应增强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 B.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E.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肾上腺素 答案:C
19、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增强磷酸二脂酶活性 B.降低脑内5-羟色胺含量 C. 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E. 扩张血管 答案:A
20、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多数为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C.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D.体温调定点上移 E.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答案:E
21、干扰素是
A.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B.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C.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D.病毒本身分泌的物质,能引起机体发热 E.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答案:E
22、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分是
A.脂质A B.脂质B C.脂质C D.多糖体 E.蛋白质 答案:A
23、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最多的细胞是
A.肝脏星形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中型粒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C
24、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LP)为
A.肿瘤坏死因子 B.组织胺 C.淋巴因子 D.白细胞介素-1 E.白细胞介素-2 答案:D
25、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和散热平衡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答案:C
26、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对流热明显减少 B.辐射热明显减少 C.产热超过散热 D.散热超过产热 E.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答案:D
27、引起寒战的原因是由于
A.全身皮肤的立毛肌不随意收缩 B.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下肢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全身皮肤的立毛肌周期性收缩 E.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答案:E
28、退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等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答案:B
29、退热期可导致
+-A.Na潴留 B.Cl C.脱水 D.水潴留 E.出汗减少
答案:C
30、发热病人最常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为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混乱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答案:A
二、名词解释
1. 发热 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移超过正常值的0.5℃ 时,称为发热。
2. 过热 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被动性的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
3. 内生致热原 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三、问答题
1. 试述内生致热原(EP)引起发热的体温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第一环节是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EP,EP作为“信使”,经血流将其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第二环节是中枢调节,即EP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产生中枢发热介质,并促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此时,正常血液温度变为冷刺激,体温中枢发出冲动,引起调温效应器的反应;第三环节是效应部分,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张力增高或寒战,使产热增加;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至与调定点上移水平。
第五章 缺氧
一、选择题 1.缺氧是指:
A.全身循环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B. 吸入气中的氧分压不足引起的病理过程
C. 对组织氧供不足和(或)组织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D.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引起的病理过程 E.外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答案: C
2.决定血氧饱和度最主要的因素是:
A. CO2分压 B.血液温度 C. 血液pH值 D. 血氧分压 E.红细胞内2,3-DPG浓度 答案: D
3.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氧解离曲线右移可使血红蛋白在肺部结合氧增多 B.血氧饱和度的高低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无关 C.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是5ml/d1
D. 血氧含量是指100m1血液中实际含有氧的毫升数
E.血氧容量的大小反映血液携氧能力的高低,其正常值为20ml/dl 答案: A
4. 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氧含量是指100 m1血液中和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 B. 氧含量是指100 m1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释放的氧量 C. 氧含量是指100 m1血液中实际的携氧量
D. 氧容量是指100 ml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实际携氧量
E. 氧容量是指100 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释放的氧量 答案: C
5.影响氧含量的决定因素是:
A.氧分压 B.氧容量 C. 血氧饱和度 D.氧分压和氧容量 E. 血红蛋白量 答案: D
6.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是:
A. 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 B. 血液pH上升 C.CO2下降 D.温度下降 E.以上都是 答案: A
7.缺氧时氧离曲线左移可发生在:
A.血液温度升高 B.失代偿性酸中毒 C. CO2分压升高 D. 红细胞内2,3-DPG浓度增多 E.以上都不对 答案: E
8.正常机体内,下列哪个部位氧分压最高:
A. 线粒体内膜 B. 肺静脉血液 C. 肺泡气体 D. 毛细血管血液 C. 主动脉血液中的红细胞 答案: C
9.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可引起的缺氧属于:
A.大气性缺氧 B. 低张性缺氧 C. 血液性缺氧
D. 淤血性缺氧 E.缺血性缺氧 答案: B
10.下列何种物质可使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携带氧的能力? A.乳酸 B.磷酸盐 C. 肌酐 D.亚硝酸盐 E.CO 答案: D
11.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缺氧不属于血液性缺氧?
A.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B. 煤气中毒 C. 支气管痉挛 D.严重贫血 E.亚硝酸盐中毒 答案: C
12.血液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有特征性的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D.动、静脉氧含量差下降 E.血氧容量下降 答案: E
13.血氧容量正常,PaO2降低,SaO2降低可见于:
A.呼吸衰竭 B. 心力衰竭 C. 严重贫血 D. DIC E.氰化物中毒 答案: A
14.关于发绀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g/d1即可引起发绀 B. 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其发绀一般较明显 C. 休克和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出现发绀
D. 缺氧不一定有发绀 E.发绀不一定是缺氧 答案: B
15.下列哪种情况不发生低张性缺氧?
A. 吸入大量氮气 B. 吸入大量CO C. 胸腔大量积液 D.服用过量安眠药 E. 支气管炎 答案: B
16.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属于低血流动力性缺氧:
A.动脉血栓形成 B. 呼吸衰竭 C. 亚硝酸盐中毒 D.缺铁性贫血 E.出现右向左分流的心室间隔缺损 答案: A
17.组织性缺氧时可出现异常变化的血氧指标是:
A.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B. 动脉血氧含量 C. 动脉血氧容量 D. 动脉血氧饱和度 E.动脉血氧分压 答案: A
18.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可显著下降? A. 心源性休克 B. 广泛性动脉硬化 C. DIC D.氰化钾中毒 E.支气管肺炎 答案: E
19. 动脉血氧分压、氧容量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含量增高可见于: A. 慢性贫血 B. 失血性休克 C. 呼吸衰竭 D. 氰化钠中毒 E. 充血性心力衰竭 答案: D
20.下列哪项不是使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增多的因素?
A.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B. 血pH值增高 C. 二磷酸甘油酸磷酸酶活性增加 D.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活性增加 E. 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增加 答案:C
21. 关于CO中毒,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HbCO达到一定浓度后,血液才出现“樱桃红”变化 B. CO中毒导致呼吸加深加快,有一定代偿作用 C. 正常人血液中常有少量HbCO
D.提高血液氧分压有利于HbCO解离 E.危重病人可以用血液替换抢救 答案: B
22.血氧容量20m1/dl,动脉血氧含量19ml/dl,动脉血氧分压13.3kPa (100mmHg),动静脉血氧
含量差6ml/dl,最可能是何种疾病?
A.充血性心力衰竭 B. 先天性心脏病 C.CO中毒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病理生理学课程练习册答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