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讲 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一、道德是可教的吗

道德教育之“教”的内涵:直接的道德教育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道德是可以教的。

二、“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的理论基础 (一)“新性善论”的涵义

(二)德育对象与“外在”的道德价值与规范体系之间的关系

第二讲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

2、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二、对道德发展的理解

(一) 道德发展应当视为整体发展,作综合理解

(二) 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相结合 (三) 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的说明 1、无律 2、他律 3、自律 4、自由

第三讲 个性实际与道德教育

一、个性与德育

二、德育中的“因材施教”

(一) 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 (二) 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安排

(三) 德育与心育的统一

(四) 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参考书目]

[1] 克里夫.贝克著,《学会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第二部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2] 林崇德著,《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 钟启泉、黄志成著,《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 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

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 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 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 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

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

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著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著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单元 德育目的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德育目的的概念,及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理解德育目的的特性和功能;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及制约因素;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重点与难点]

德育目的概念,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德育目的的特性和功能,德育目的的制约因素,德育目标的分类,对我国现行德育目标的理解。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讲 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一)德育目的的涵义

(二)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三)德育目的的特点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一)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二)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 1、引导性功能 2、规范性功能

第二讲 德育目的的类型及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一)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与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二)外在的德育目的与内在的德育目的 (三)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组成

1、品德的结构为知、情、信、意、行 (二)德育目的的层次 德育目的----德育目标

第三讲 德育目的的决定

一、德育目的的决定 (一) 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1、确定德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2、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二) 德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由德育目的落实为德育目标,并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序列化——也就是实现目标分类的过程。

布卢姆的分类目标:将德育目标分为五个大的步骤——接受、反应、价值的评价、组织、由价值所形成的性格化 二、我国的德育目的 (一) 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我国《小学德育大纲》《中学德育大纲》 (二) 对我国德育目的的正确理解 1、进展 2、不足 [参考书目]

[1] 戚万学、杜时忠主编,《现代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五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第六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詹栋梁著,《德育原理》,第一章,(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 [4] 黄向阳著,《德育原理》,第二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

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8、阅读东西方道德哲学思考,道德哲学和人性假设德育目的的影响。

第五单元 德育过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理解德育过程的不同模式并思考其教育意义。掌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掌握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阶段和基本原则。 [重点与难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德育过程的不同模式,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组织的基

本环节和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讲 德育过程的特点

一、计划性与正面性 二、复杂性与多端性 三、引导性与整合性

第二讲 两类德育过程模式述评

一、传统的德育过程模式

(一)康德:管束——教化——陶冶

(二)苏联学者:刺激——动机——行为选择——动机成行为、行为成习惯——习惯行为成个性

二、现代的德育过程模式 (一)拉斯思的价值澄清理论模式 (二)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

“传统”与“现代”德育过程观不仅是形式上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两种不同的道德教育理念,前者认为,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意义的“灌输”,后者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完成,唯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建构。

第三讲 德育过程的矛盾与德育过程的组织

一、德育过程的矛盾及其解决

(一)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二) 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三)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组织

(一)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2、德育活动的开展 3、德育活动的评价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德育原理教学大纲(2)在线全文阅读。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4275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