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变态心理学课程串讲北大版(一)
自考考试网 更新:2010-4-1 编辑:画心thea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1、变态心理学也称病理心理学或心理病理学。它是心理学中研究行为异常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并对这些异常进行了分类、解释,阐明影响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因素及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所以,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2、为什么说变态心理学尚不完善?
由于受整个心理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和规律的认识尚不完善和确切,对许多类别的异常现象还不能圆满解释,结合临床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尚属开始阶段,所得结果多不一致,因此,变态心理学还不能说是一门十分成熟的学科。
3、心理失调:指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致使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 4、心理异常:指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需要心理治疗。 5、心理疾病: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理解心理上异常,即把疾病的概念套用来反映人的心理异常; 6、心理障碍:则是指心理过程和机能受阻,这种障碍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又可能包括器质性的改变。 7、心理变态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指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状态,这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对变态心理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它并没有贬义,实际上只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泛指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各种程度的心理失调和异常。 8、变态心理的类别
(1)许多国家都有自己应用的心理异常分类体系或方案,影响最大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2)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是1990年修订的第10版ICD-10。 (3)最近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是第四版DSM-IV。
(4)现在使用的是2001年修订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 9、变态心理的判别标准 (1)以经验作为标准
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其二是指,医生或心理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判别别人正常或异常。
(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正常或异常首先是与社会常态比较而言的,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这一标准,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以及个人完善的顺应为出发点的。 (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
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肯定在常态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若在某人身上发现了这样的致病因素或疾病症状,就会被判别为异常。 (4)统计学标准
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是正常或异常,是以他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 二、变态心理学的任务及其与有关学科的分工 1、变态心理学的任务
(1)在理论上,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对正常心理活动的认识,有助于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实质。 (2)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也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证据。因为,变态心理学通过对行为异常的发生、发展、病因和治疗的研究,加深了对物质和精神、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认识。
(3)在实践中,变态心理学有助于促进和保障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利于对心理异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2、学科性与相关的学科领域
(1)变态心理学作为研究异常心理现象或异常行为的心理学分支,可以看作是带有应用性质的基础学科。 (2)首先,变态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1)变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它为所有的心理学分支,提供了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将普通心理学看作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2)从另一个角度看,变态心理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为普通心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又可以验证普通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从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发展。
3)变态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分别站在由正常和异常行为构成的,同一条连线的两端,来探讨同类别的心理现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异常复杂的心理现象。 (3)其次,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也有密切联系。?
1)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任务涉及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护理。
2)变态心理学可以看作是精神病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可以为精神病学提供关于心理障碍的理论解释,以及防治原则和评估与诊断方法,促使精神病学水平的提高。 3)精神病学又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检验变态心理学提出的理论观点,扩展与丰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此外,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也有密切的关系。?
1)医学心理学以医疗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帮助医学阐明疾病的发生和痊愈等问题,更全面地提示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科学原则。
2)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躯体或生理疾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变态心理学则更多的是在精神健康与疾病的领域中起作用。两者相互交叉、互为补充。
3)心理卫生学是专门探讨如何预防精神疾病、维护与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学科。它同变态心理学一样,都服务于人的心理健康事业,有不少共同的研究课题。
4)两个学科的区别在于,心理卫生学注重于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探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科学原则与方法;变态心理学则通过研究心理障碍,为精神疾病的防治提供建议。
自考变态心理学课程串讲北大版(二)
自考考试网 更新:2010-4-1 编辑:画心thea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性问题 1、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 (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 (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 (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 2、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要科学的描述、预测,以及理解心理异常问题。 (2)理解变态心理还包括揭示两个变项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个案法与调查法
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直接与病人接触,收集与他们的心理异常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期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1、个案研究法
(1)个案研究法即收集和分析某个病人的材料,它是变态心理学研究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个案研究是关于个体生活的详尽描述;有些研究基本上是历史的、回顾性的,目的在于提示心理障碍的原因。
(2)个案研究法的缺点:
1)首先,这样收集来的材料,不易区分哪些是心理异常发生之前就有的特点,哪些是心理异常中的表现。 2)其次,对材料的分析也比较困难,因为个案研究的材料缺乏统一性和条理性,难以数量化。
3)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它的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因为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影响病人自我报告的因素很多,难以有客观的指标。 2、调查研究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是用来计算拥有某些经验的人数。这种信息是从官方记录,或者电话访谈一群样本得来的。这样搜集的信息对筹划心理健康资源颇有帮助,但这种信息很少提供病因或有效的治疗。 (2)调查有两种:
1)反应式调查,即要求受试者在访谈时,或在印好的问卷上回答问题。
2)非反应式调查,即使用可利用的现成记录,来寻求欲调查对象群中成员的反应。 三、相关法
1、相关研究是利用相关分析技术,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以及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的一类研究的总称。
2、高危设计,即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3、一项考察认知歪曲同抑郁症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四、发展与纵横研究 五、实验法
1、实验法是变态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最适合用来检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实验者系统地操纵或改变一个或几个变量,观察、测量和记录伴随着它的其他变量的变化,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2、变态心理学中实验有以下几种类型: (1)儿童实验 (2)动物实验
(3)病程实验。病程实验是变态心理学中最独特,也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实验方法。 (4)治疗性实验
第三节 对心理异常认识的历史演进 一、中国古代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1、中国古代的医学知识,最早汇集在战国时期成书的两部著作,即《素问》和《灵枢》,合称《内经》。 二、西方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古代时期 (1)古代早期
1)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把心理异常归纳为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衡,是疾病,并且有器官上的原因。这种思想构成了心理异常医学模型的先驱。
2)古希腊的盖伦继承并复活了希波克拉底的思想,认为人由于自爱而导致自我错觉,并由此出现冲动和错误,因此,心理异常者应由一个诚实的人进行监督。盖伦认识到了某些心理问题的环境诱因,并提出了类似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治疗技术。 2、中世纪 3、文艺复兴期 4、现代时期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心理异常原因的看法主要归为两个方面:一是器质因素,二是心理因素。 (2)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佩林是这个时期精神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以器官病理学的观点概述了精神疾病,强调神经系统失调是心理异常的关键性问题。克雷佩林,德国精神病学家,现代精神病学的主要开创者。 三、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奠基 1、对异常行为的实验研究
(1)克雷佩林是实验心理病理学的奠基人。
(2)1906年普里恩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杂志《变态心理学杂志》 2、从生物学原因理论到医学模式
(1)德国精神病学家格莱辛格19世纪中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生物学原因的理论。 3、心因性理论的奠基 麦斯默与催眠术
(1)他提出“动物磁性说”,认为星球的运动控制着宇宙磁力流的分布,而这种磁流的移动决定了人的身心健康与疾病。
第二章 心理异常的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 第一节 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学基本
1、在病因学探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遗传问题。最早进行研究的是高尔登。他认为,人在物质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他所提出的,用同卵和异卵双生子,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决定心理特点中的相对作用的方法,直到现在仍被沿用。 二、大脑机能状态与脑损伤
1、关于大脑机能状态与心理异常的关系,巴甫洛夫的学说和研究最有说服力。他的条件反射学说,包括催眠时相理论、孤立病灶的解释和实验神经症的研究。
(1)所谓“催眠时相”是指大脑皮层从觉醒到睡眠,或从睡眠到觉醒过渡的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 1)正常相,即反应是由外部刺激的性质和数量决定的,并存在对应的关系; 2)均等相,即强弱刺激引起相同的反应;
3)反常相,即强刺激引起弱反应,弱刺激引起强反应。
4)超反常相,即阳性刺激引起阴性反应,阴性刺激引起阳性反应。
(2)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的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创伤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3)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 三、神经生化基础
1、心理异常的症状与几种中枢神经递质有关,主要有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氨基丁酸(GABA)和脑啡呔等到。
2、如,血液内的5-HT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作用,如果5-HT减少,个体就容易出同情绪波动。 3、如果NA系统活动增强,就会出现躁狂症状,反之就会出现抑郁症状。 四、变态心理学的医学模式
1、医学模式强调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认为心理异常的发生,主要与机体的生理变化有关。
2、克雷佩林最早、最系统地应用医学模式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他本人也成为公认的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
3、医学模式的缺陷:医学模式只看到疾病而没有看到病人,忽视了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有机整合体,忽视了人的整体性。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点是片面的和机械的。 第二节 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因素 一、心理应激
应激又称紧张刺激。应激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去适应,甚至超出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 1、应激源是指可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根据其来源的性质可分为躯体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 2、应激反应
(1)塞里将应激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分三个阶段。
1)警戒阶段 2)抵抗阶段 3)衰竭阶段
(2)一般认为,应激源以人的认知系统作中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主要系统,导致人的心身变化。 3、应付模式或风格是指人在应付生活压力时,惯常使用的方法和策略。现在普遍认为,个体的应付模式是应激与疾病之间的中介物,它会直接影响到应激的后果,甚至影响到疾病的类别。
(1)激怒型应付模式。研究表明,当个体受到他人激怒时,愤怒向外的人比愤怒向内的人的平均血压要低。 (2)转换和退行型应付模式。指个体将某种紧张状态,转换成对个人成长有益、社会舆论许可的形式。退行型应付模式指,采用否认、回避、倒退等行为,逃离应激情境。
(3)主动认知、主动行为和回避型应付模式。表现为从有利方面看应激情境、回忆和吸取过去的经验,考虑多种变通的方法。主动行为应付模式表现为向专家求救,不是等待、自我忍受,用吸烟或喝酒来减轻紧张等。 (4)成熟与不成熟的应付付模式。就是以心理发展成熟的反应对待应激情境,包括对内心不喜欢的人也温和对待,怒气待发时保持冷静以分散注意或退却的方法躲避应激情境等。 二、挫折
1、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挫折的产生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1)有行动的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 (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
(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即遇到阻碍,动机和目标不能顺利获得满足和实现,便构成挫折情境; (4)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有所知觉; (5)有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 2、造成挫折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3)个人自身的内在因素
3、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体经得起打击或挫折的能力。
挫折而受力的个体差异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
(1)生活经验。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一帆风顺,他的挫折耐受力就会很低。如果一个人一生坎坷,他就有很强的挫折耐受力。
(2)生理状况。一个发育正常、身体健康的人,总比有躯体疾病或缺陷的人挫折耐受力强。
(3)对挫折情境的判断。对同样的挫折情境,有的人可能认为是严重挫折,另外一些人却认为这是无所谓的事情。
自考变态心理学课程串讲北大版(三)
自考考试网 更新:2010-4-1 编辑:画心thea
三、动机冲突
1、动机冲突也称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中,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
2、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分为四种,即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和双重趋避式冲突。 第三节 心理异常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文化背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自考变态心理学课程串讲北大版(与教材不同的)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