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己的小孩当作小孩”,也可以直接解释为“爱护自己的小孩”;例(12)中的“远千里”是“以千里为远”;例(13)中的“智其子”是“认为其子智”;例(14)中的“贱之”是“认为他贱”,也可以直接解释为“轻视他、看不起他”;例(15)中的“美我”是“认为我美”;例(16)中的“怪之”是“认为这件事奇怪”;例(17)中的“贵五谷”是“以五谷为贵”,也可以直接解释为“重视五谷”,“贱金玉”是“以金玉为贱”,也可以直接解释为“轻视金玉”;例(18)中的“异之”是“认为这种景象奇异”;例(19)中的“奇之”是“认为他奇特”。

六、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为宾语而动”的意思。其中又因宾语所表示的内容不同而分成两类:如果宾语是表示人(即宾语是由表示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充当)时,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替或为宾语(某人)做某事”的意思;如果宾语是表示事物(即宾语是由表示事物的名词或人称代词充当)时,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为了宾语(某事物)做某事”的意思。用于为动用法的动词叫“为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时,可以有为动用法,但不多见;大量的为动用法,主要是见于动词本身。 (一)替或为宾语(某人)做某事

(1)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2)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3)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伯氏不出而图吾君。(《礼记〃檀弓上》) .

(5)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6)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韩非子〃难二》) .(二)为了宾语(某事物)做某事

(7)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 ..

(8)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左传〃隐公元.年》)

(9)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贾谊《鵩鸟赋》 ..

(10)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

一个用如为动用法的动词,有时可以带双宾语。前一个宾语(间接宾语)与动词构成为动用法,后一个宾语(直接宾语)则是动词支配的对象,与动词构成一般的动宾关系。例如:

16

(11)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 .(12)今我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汉书〃高五王传》) .

例(1)中的“御齐侯”是“替齐侯驾车”;例(7)中是“死名”是“为了名声而死”;例(11)中的“避贤者路”是“为贤者避路”。其余例句皆可仿此来解释。

七、关于学习词类活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学习词类活用,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等。 (一)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

我们讲某个词语活用为动词,是根据该词在古代汉语中所具有的意义和语法特点来判断的。然而在谈到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时候,不少人无形中以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和语法特点作为依据,以此来辨别古代汉语里的某个词是否活用为动词,因而往往把某个词的“本用”而误解为活用。下面我们结合某些古代汉语教材中讲词类活用时所举的一些“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句来辨别其错误及其致误的原因。

第一,不明词的本义而误解为活用。例如:

(1)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2)天雨雪。(《汉书〃苏武传》) .

例(1),《说文》:“前,不行而进谓之前,从止在舟上。”古人用“脚(止)站在舟上”来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前,进也。”可见“前”的本义为“前进”,是动词,引申为方位名词。

例(2),《说文》:“雨,水从云下也。”甲骨文“雨”字像雨点下落之形。如果从“雨点下落”这一行为来看,“雨”是“降雨”;如果从“雨点下落”这一结果来看,“雨”是“雨水”。可见“雨”的本义是“降雨”。

第二,不明词的引申义而误解为活用。例如:

(3)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庄子〃田子方》) .(4)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 ..(5)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 .

(7)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8)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

17

(9)既城朔方,全师而还。(李华《吊古战场文》) .

例(3),《说文》:“饭,食也。”“饭”的本义为“吃(饭)”,引申为“喂,给??吃”。 例(4),“食”的本义为“饭食”,引申为“吃”。《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可见“衣”的本义为“上衣”,泛指衣服,引申为“穿戴”。

例(5),《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可见“王”的本义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即“帝王”,引申为“成王业,称王,统治天下”。

例(6),《说文》:“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因此“军”的本义是“包围”。“以车自围”时则表示军队准备宿营,因此引申为“驻扎”;“以车自围”者,当然是军队,因此引申为“军队”。

例(7),《说文》:“市居曰舍。”“舍”的本义为“客舍”,泛指房舍,引申为“住宿”。 例(8),《说文》:“器,皿也。”可见“器”的本义为器具,引申为才能,再引申为“赏识,看重”。

例(9),《说文》:“城,以盛民也。”《广韵》:“城,城郭。”可见“城”的本义为城墙,引申为“修筑城墙”。

现代汉语里“前”、“雨”、“饭”、“食”、“衣”、“王”、“军”、“舍”、“器”、“城”等一般都不作动词,因此人们“以今度古”,以为古代汉语里的上述词语也不作动词,于是当这些词语在古文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意义时,就认为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表示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动宾短语在形式上完全一样,然而它们的实际语言结构却是不同的。同一个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用作一般用法的动词,有时是用作特殊用法的动词。例如:

(10)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力求不免,我又当死之。(马中锡《中山狼传》) ..(1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12)余朝京师。(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3)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

例(10)和(11)中的“生之”、“死之”和“死国”的结构形式完全一样,但“生之”是使动用法,“死之”是动补结构,“死”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死之”即“死于之”,就是“死在狼口里”的意思,是一般用法;例(11)中的“死国”则是动宾结构,就是“为了国事而死”,是为

18

动用法。

例(12)中的“朝京师”和例(13)中的“朝秦楚”都是动宾结构,并且动词也相同,然而“朝京师”是一般的动宾结构,“朝秦楚”则是使动用法,就是“使秦国和楚国来朝拜”。

(14)桓公立,(石碏)乃老。(《左传〃隐公三年》) .(1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

例(14)中的“老”和例(15)中的“老”,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但前一个“老”是一般用法,是“告老”的意思;后一个“老”是意动用法,“老之”就是“认为他老了”。

(三)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

在古代汉语里,有时同样是动宾短语,其语法形式完全一样,并且其中的动词同样是特殊用法,然而它们的实际语言结构却是不同的:或是使动用法,或是意动用法,或是为动用法,或是其他的特殊用法,我们应根据上下文意来加以分辨。例如:

(16)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吕氏春秋〃知度》) .(17)古之为治者,将以愚民。(《老子》) .(18)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

(19)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 ..

例(16)中的“愚人”可理解为“认为别人愚”,是意动用法;例(17)中的“愚民”可理解为“使民愚”,是使动用法。

例(18)中的“美其服”可理解为“认为其服美”,是意动用法;例(19)中的“美其服”可理解为“使其服美”,是使动用法。

怎样分辨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呢?这主要是从意义上来区分:

使动用法具有使令意义,它侧重于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即主语使得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即主语(秦王)使宾语(之)产生了“归”这一动作行为。或者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如《韩非子·五蠹》:“乘势,则哀公臣仲尼。”即主语(哀公)使宾语(仲尼)成为臣。或者主语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如《论语·述而》:“人洁己以进。”即主语(人)使宾语(己)具有“洁”的性质。

意动用法具有主观色彩,它侧重于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即主语认为宾语是某种人或事物(或者把宾语当作、看成是某种人或事物)。如《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客我。”即主语(孟尝君)把宾语(我)当作门客。或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如上文所举“甘其食”,即主语(人)认为宾语(其食)具有“甘”的性质。

19

思考与练习

一、在哪些情况下名词可以用作动词?试举例说明。 二、在哪些情况下形容词可以用作动词?试举例说明。 三、在哪些情况下数词可以用作动词?试举例说明。

四、什么是使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五、什么是意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六、什么是为动用法?试举例说明。

七、学习词类活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试举例说明。

八、从文选中找出10—20个活用的词语,并说明其活用的类别。

第三节 数词与量词

古代汉语里数词和量词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某些差异。例如: 量词不发达。先秦的物量词主要是随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主要有:尺、丈、寻、常、仞;升、斗、斛、镒、钟;两、斤、钧;匹、乘、张、个等。汉代之后物量词有所发展,由普通名词而演变出了一些物量词,如:枚、头、株、颗、枝、条、片、朵、粒等。动量词更不发达。先秦没有动量词,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到唐代才逐渐多起来,但是古代书面语中还是很少使用。

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有差异。例如:现代汉语里数词一般不能与名词直接组合;而古代汉语里,尤其在先秦,数词往往是直接与名词组合。现代汉语里表示动量的数词一般不单独做句子成分,要与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补语;而古代汉语里的数词常常直接与动词组合表示动量,在句子中一般作状语。

我们根据古代汉语数词和量词的特点,主要讲解一些数与量的表示法。

一、倍数表示法

古代汉语里表示倍数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四种: (一)数词后面用“倍”字。例如:

(1)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汉语语法全解析(4)在线全文阅读。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1945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