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全(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是正确理解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本质的科学揭示与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揭示应该说是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活动本质上就是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①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在实践中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基础

③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其中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全部生活)。 ④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9、规律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是: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

10、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1)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主要联系

①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具有客观性,都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整个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同构于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有机整体之中,共同规定着世界发展的必然进程和基本态势。

③人的自觉活动是实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联系的中介。 (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主要区别

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界力量存在和起作用的;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思的人的参与,有意识的活动存在和起作用的。

②自然规律在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下可以以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总是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表现出来是,从而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③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受主体的社会立场和价值取向、特别是阶级立场和阶级价值取向的影响相对偏弱,在阶级社会中一般不具有阶级性;人们对社会规律的反映,受主体的社会立场和价值取向、特别是阶级立场和阶级价值取向的影响相对强得多,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

11、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能动作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节、控制人的心理活动的作用。

12、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2)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成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3、如何实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4、理解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性。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是指由社会历史规律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主体选择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所作的能动选择,即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以尊重社会历史趋向为前提的。尊重社会历史趋向必须充分发挥主体选择的能动性。

第一章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理解掌握联系、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理解发展及其实质,为什么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①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联系的普遍性——(1)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3)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③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理解发展及其实质,为什么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7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或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孕育成熟的,他既否定了旧事物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是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从这两方面看出新事物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人类社会中,新事物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求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

2、理解掌握矛盾、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

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性质不同,矛盾斗争形式也不同,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形式。

3、为什么说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作用的表现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作用的表现: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4、阐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分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1)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相互联结:普遍性指客观存在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者它

8

的共同特点,它是共性,即绝对性;特殊性就是各个事物的不同特点,它是个性,即相对性。所以两者又是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前者通过后者表现出来。因为普遍性、共性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性、个性的抽象概括。

另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个性中包含了普遍性、共性。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但同类事物总有相同之处,具有共同的特点,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区别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并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普遍真理(是普遍性),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是特殊性)。 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的共性、普遍性,又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具体情况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个性,特殊性,并且还要根据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变化,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性、特殊性)。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结合的飞跃性产物,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建设实践结合的飞跃性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发展的、具体的新情况、新时期结合的产物,它们都充分体现了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5、理解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矛盾次要方面

6、阐述质变和量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分析①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这一战略部署就是: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同时,也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初步设想。

中共十五大又将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分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

9

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的。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否则质变就不会发生。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从战略部署看,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番、两番以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过程体现了量的积累,同时也体现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人民生活上看第一步的温饱到第二步的小康,再到第三步的富裕,每一次的变化都是质变,同时每一步都是量的积累,这每一步的战略都要全国人民踏踏实实的通过劳动的努力创造出来的;

因此在实践上,我们在实际工作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自觉掌握这一原理,把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革命的气魄结合起来,做一个脚踏实地的革命者,改革家,有理想有抱负的实干家。

7、阐述辩证否定观内容及如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辩证法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对中国历史历史文化遗产应批判地继承,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我们既反对复古主义,又要反对虚无主义。

对外国思想文化应该有选择地吸收,正确的态度是吸取先进的、拒绝落后的,有选择的引进,我们既反对崇洋媚外,又反对盲目排外。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求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观点。

第一章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理解唯物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联系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者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但表现形式上不同。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全(2)在线全文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全(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1593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