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绪论 .................................................................................................................................................. 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4
第一章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 4 第一章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7 第一章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10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11
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 11 第二章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 13 第二章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15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6
第三章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16 第三章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19 第三章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19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20
1
绪论
1、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通过经典作家的阐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
1)从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 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 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从狭义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在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产生,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他的创立是时代的需要。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也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结果就是经济危机的不断周期性爆发。每次危机都对资本主义社会是极大的破坏。研究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时,马克思有了惊人的发现并且创立了自己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任何伟大思想家的思想都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都是从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产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马克思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其中三大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3.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趣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亲自参加了革命实践。
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经济斗争走向为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它要求有自己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在这历史条件下产生。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是根源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产生,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他的创立是时代需要的产物。
2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也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任何伟大思想家的思想都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都是从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3.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趣激化,其中三次著名的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站上历史舞台,需要自己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产生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指导。
4.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个人主观条件:列宁说,马克思恩格斯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他们与同时代的人相比,具有双重的优点:比起工人活动家,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他们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亲自参加实践,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新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 1. 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如党的十二大所表述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又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是根源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如何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结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 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意识是否可以反映物质世界,世界是不是能被认识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理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可知论、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在回答世界本原问题上,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回答世界本原问题上,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被彻底认识。
4、简述列宁的物质范畴及意义?
列宁把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明确区别开来,第一次对物质概念作了科学的规定,确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范畴的。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意义):
第一,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
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4
观点,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理解掌握意识的起源、本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理解时间、空间及其特性。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时间和空间: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是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的,即一去不复返,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具有三维性特点。
6、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总的说是唯心的,马克思主义产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性,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
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实践、实践的形式、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这就是实践的本质所在。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要)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