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汽水中含有一种酸为H2CO3; ④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CO2. (2)家庭厨房实际上是一个化学世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它是由离子构成的(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②冰箱除味剂中的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里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③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锅盖盖灭. ④在厨房里把硬水转化成软水的方法是加热煮沸.
(3)铷(Rb)是一种银白色蜡状金属,质软而轻,其化学性质比钾活泼.
①如图“阳离子”或“阴离子”)表示铷元素的阳离子(填“原子”、结构示意图.由
图可知,铷元素应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五周期,硫酸铷的化学式为Rb2SO4.
②如图表示的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AC(填序号,下同),与Rb化学性质相似的是D.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硬水与软水;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元素、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①根据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2)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气态非金属单质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②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③根据灭火的原理来解答; ④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已有的化学用语的书写以及微粒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稳定结构是指最外层电子数是8或只有一个电子层该电子层的电子数是2的微粒;微粒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21*cnjy*com 【解答】解:(1)①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填:CaCO3; ②酒精是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故填:C2H5OH;
③汽水中含有一种酸为碳酸,故填:H2CO3; ④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故填:CO2. (2):①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它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填:离子; ②冰箱除味剂中的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填:吸附;
③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故填:锅盖盖灭; ④在厨房里把硬水转化成软水的方法是加热煮沸;故填:加热煮沸;
(3)①据图可以看出,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表示铷元素的阳离子结构示意图,故填:阳离子.
11
由图可知,铷元素的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应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五周期,铷离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则硫酸铷的化学式为Rb2SO4,故填:五;Rb2SO4.
②稳定结构是指最外层电子数是8或只有一个电子层该电子层的电子数是2的微粒,所以A和C是相对稳定的结构;由于微粒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Rb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故与D化学性质相似,故填:A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
(1)有人认为,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B(填序号)
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 B.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C.它们都有毒 D.它们都能溶于水 (2)也有人认为,二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请给出一条支持他的理由: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可以燃烧
(3)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过程: ①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2CO+O2②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CO2+C2CO2; 2CO.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由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可知组成元素相同,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而二氧化碳既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能与水反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一氧化碳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高温下与碳反应可以转化为一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
(1)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两气体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就像孪生兄弟.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二氧化碳无毒性;二氧化碳能与水、澄清石灰水反应,而一氧化碳不能. (3)一氧化碳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
碳会在高温下和碳发生反应而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答案:(1)B;(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可以燃烧;(3)2CO+O2CO2+C
2CO;
2CO2;二氧化
2CO. 2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12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
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白磷燃烧时最明显的现象是发黄光、冒出大量的白烟.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先变大,后缩小.
(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4mL时停止下流.导致以上两现象发生的原因分别是:①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气压减小;
②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46mL后,瓶中气压与外界相当.【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白磷燃烧的反应分析回答; (2)根据瓶内压强的变化分析气球的变化;
(3)根据瓶内压强的变化及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分析. 【解答】解:(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
件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4P+5O2
2P2O5.燃烧过程中看到发黄光、冒出大量的白烟;故填:温度达到着火点;2P2O5;发黄光、冒出大量的白烟;
(2)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压强增大,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又冷却到室温,瓶内压强减小.所以,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先变大,后缩小.故填:先变大,后缩小;
(3)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气压减小,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出来;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46mL后,瓶中气压与外界相当.所以,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下约4mL时停止下流.故填: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气压减小;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46mL后,瓶中气压与外界相当.
1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及实验的现象,解此类问题时关键是分析清楚实验原理.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长颈漏斗 ②集气瓶.
2H2O2(2)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O2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O2↑.他
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D或E(填序号,下同).
(3)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所需要的装置组合是BD,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使其分解的方法来制取CO2气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HCO3Na2CO3+H2O+CO2↑. 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检验CO2气体已集满的方法和现象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4)图F装置可用来测量反应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中,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没有(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量气装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集气瓶是常用的收集气体的仪器;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碳酸钠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碳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中,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解答】解:(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集气瓶是常用的收集气体的仪器,故答案为:长颈漏斗;集气瓶;
(2)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2H2O2
2H2O+O2↑;D或E;
14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碳酸钠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碳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故答案为:BD;2NaHCO3
Na2CO3+H2O+CO2↑;A;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
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4)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中,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故答案为: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中;没有;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气体的验满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5.小明同学为测一种石灰石样品纯度,他取了2g这种样品,把2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到石灰石样品中(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稀盐酸的用剩余固体的
量 质量 5g 1.25g 第一次
5g 0.5g 第二次
5g 0.2g 第三次
5g mg 第四次
计算:(1)上表中m的数值是0.2;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90%; (3)共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1)根据图表数据可知,第1次反应后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是0.75g,第二次减少的是0.3g,说明此时碳酸钙已反应完,不再产生气体,故表中m的数值为0.2g; (2)根据样品的质量减去杂质的质量可求碳酸钙的质量.
(3)根据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可求碳酸钙的质量,进而利用方程式求出二氧化碳的生成量.
【解答】解:(1)比较第一、二、三次的数据可知:说明剩余的0.2g固体全部为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即n的数值为0.2;同时说明第三次所加的盐酸没有反应完,第四次所加盐酸未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反应;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3)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
CaO+CO2↑
×100%=90%;
100 44 2g﹣0.2g x
=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南苑中学2016届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解析(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