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 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材分析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圆的周长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一些组合图形的周长概念比较模糊。 1.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并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史实,向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3.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导学策略 教学准备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圆形铁丝、圆的模型、画圆工具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 师 预 设 一.引入 1.实践引题。 学 生 活 动 画圆,指出圆的周长。如果第二个圆一画圆,指出圆的周长。 周长度(周长)要求比刚才这个圆的周长 大,画的时候该怎么办?(半径变大,直 径变大。)圆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按课本P11问题中的插图和讨论题,分 4人小组进行讨论。
2.出示P11活动中铁丝围成的圆,求它的4人小组进行讨论 周长,有什么办法?(绳子绕一周,量绳 子;铁丝剪断,化曲为直。) 出示一个圆形,求它一周的长度,还有 什么办法?(引出在尺上滚动周长的方 法。)在滚时要注意什么?(滚动时很容易 原地打转,测量时容易有误差,所以要多 次测量求平均值) 六年级 3.分组操作:用滚动(将圆片拿起,放在 尺上滚)或用绳子绕一周,测绳子长度的分组操作 方法,分别测出直径是2㎝,3㎝,4㎝, 5㎝的圆的周长,填表计算,观察直径与 圆周长的关系。( 然后分小组汇报,由多 组汇报都得到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 引出圆周率) 4.通过实验认识圆周率。各组汇报测量结 果,汇报观察结果。经实验得出:不管多 大的圆,它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值是一个常 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π= 因此: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或C=2πr 最后要向学生说明,大家实验结果不统一, 是由于滚动时有磨擦力等因素干扰,无法同桌互相编题给对方做,可以求周长也可
很精确。 5.介绍数学家祖冲之,认识圆周率。 为了计算圆周率的更精确的值,数学家们花费了不知多少精力,终于得到了一个比一个更精确的近似值。 三.巩固 1.请生复述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同桌互相编题给对方做,可以求周长也可以求直径,还可以求半径。 练一练 四.总结 五.作业 以求直径,还可以求半径 教后记:新课程重视学习的过程是非常正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由学生自己教学反动手操作,推导出来印象特别深刻,根据直径求周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思 而根据周长求直径或半径的逆向思维的题目对于学生也变得简单了。
课题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 第 6 课时(总第 6课时)
教学重点: 学材分析 熟记公式。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1.进一步理解掌握圆的周长的概念、圆的半径、直径、周长之间关系,学习目标 熟记r=、d=2r、C=2πr、C=πd等公式。 2.能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导学策略 教学准备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小黑板、投影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 师 预 设 一.引入 学 生 活 动 1.启发提问:要画一个指定大小的圆,必 须知道什么? 2.小黑板出示练习 练习 先问:要求所画圆的半径分别为3.5㎝、 2㎝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取几?要求 圆直径为5㎝呢?要求圆周长为18.84㎝ 呢?然后指名板演,其余各自做在草稿纸 上。做好后,让板演者说说解答思路。在 学生讲思路的同时相应地在黑板上写出 r=、r=、d=2r、d=、C=2πr、C=πd、等公 式。最后指出“C”表示的是什么长度? (书面描、涂,只要选择其中一个圆。) 3、思考: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 的位置?
3.揭示课题。 二、展开 1.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间的关系的强化六年级 练习 2.利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的练习 P12练一练1——3 强化练习 在练习中必须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很 多时候所得到的数据基本上不是准确的, 3、判断题。 三.总结 四.作业 教学反教后记: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前一节课的深刻理解,后面的练习变思
的简单了,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计算的正确率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1(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