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情怀。
16(1)词的上阕写了灯火、云、鹧鸪、村等景物(答出两个给1分,答出3个给2分,答
出4 个给3分)。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2分)。
(2)词的下阕运用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手法2分,说明1分)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其他说法符合词意亦可。
17(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
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 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18(1)一个寂寞孤独、乐观旷达、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诗人行走在谪戍伊犁的途中,
面对高耸壮美的天山,行人稀少,环境空旷,不免感到寂寥;“相对笑”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还能笑着面对的乐观旷达;“满头晴雪”实质暗含诗人的不忘国事壮志难酬。(形象2分,简析2分)(酌情给分)
(2)①借景抒情。如第一、二句,高耸壮美的天山导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为伴。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②比喻。如,第一句中“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天山上的积雪,非常贴切。第四句中的“晴雪”是晴天的积雪,用来比喻诗人的白发。③拟人。“我与山灵相对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④双关。“满头”,既指山头,也指人头。“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⑤对比。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答m两种即可,每种2分)(酌情给分) 19(1)【答案】(5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
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常常在自然的环抱中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这是一种闲散、自然、安逸、宁静的隐居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并不愿做一个遁世隐居的有志之士,是不得不过着无所事事的山林生活的,解题时要抓住诗中作者的行径。 (2)【答案】(6分)同意。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愚溪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要联系作者被贬的背景来解答。答题时,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点出字里行间隐含着的孤独的忧愤。 20(1)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
边关将领。
(2)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2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
21 (1)(2分)①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月亮一样明亮(1分),描绘了一幅满
地冰雪,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1分)。 (2)(4分)①比喻(1分),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奇丽风光(1分)。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1分),以美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1分)。
(3)(4分)①对边关将士的同情(2分);②对边关将士功名不被天子所知的不平(2分)。 222(1)虚实结合(1分)。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
人(1分)。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1分,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怀我,亦可)。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如果答“借景抒情”并作解析给2分)
(2)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1分),以景作结,寓情于景(1分),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1分)。
(3)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他思友心切,心潮起伏。)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③归隐之思。(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写出一点1分,2点2分,3点4分。)
23(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
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24(1)落涨痕、疏林、黄叶 (2)诗人通过设问形式,想象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去?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引发读者情思,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手法各1分,效果各1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各地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 诗词鉴赏(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