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各地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 诗词鉴赏(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8.(2013届 安徽省皖南八校一联)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

[清]林则徐 ②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

19.(2013届 河南 扶沟高中届高三9月调研)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5分)

(2)唐代诗人沈德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认同吗?请结合全诗简作分析。

20.(2013届 吉林市高三开学摸底)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

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 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

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

(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1.(2013届江苏 徐州 9月抽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分)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22.(2013届 江苏 苏州 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1】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1]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1)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

(2)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有什么作用?(3分) (3)结合全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23.(浙江杭州高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

态? (4分)

24.(浙江省温州八校2013届高三9月期初联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宋]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 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哪几个意象点明李世南所画为秋景?(3分)

(2)题画诗内容丰富,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风而议论画理等。请赏析此诗的后两句

2013届高三9月10月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1(1)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烘托了送别的氛围;(1分》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

(1分》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凄清情境,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1分》这些意象都扣住了题目中的“送”字,表明了这是一首送友人归去的送别诗。(2分》

(2)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或想象、或即景寓情)、拟人的手法。(2分》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无边无际的春光,从江南到江北,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2分》这两句诗写离别情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生动、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2分》 2(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

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 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答对其中四点即可。每点1分)

3(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

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手法1分,分析1分)

(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对其中四点即可。每点1分)

4(1)高适 边塞 (2)A

(3)诗的开头两句描写环境,点明时令,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5答:①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

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任一点即可)

②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6答案:(1)(3分)思路: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

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2)(5分)思路:孤舟,即写舟,又代指人;即写景,又写情。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

7(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

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8(1)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9(1)A(3分)

(2)路途远,阻隔多。(2分,每点1分)

(3)“已”和“还”。更进一层写出乡路上障碍重重,(2分)突出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怨恨之深。 10(1)婉约

(2)示例一:①一二句写别时:“一曲”句写楼上别筵情景,奠定了别理哀伤的基调。一曲

离歌让人愁肠欲断,不忍别离;津桥句借人已经上船,船已起航,写不得不别的无奈,是别情的气氛更为浓厚。②三四句写别后:江心句从行人的角度来写,“带”与“重”,借行者的主观感受,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楼上句从送行者的角度来写,从对方着笔,借风吹粉泪,渲染离情。将别情的书法推到了高峰。三四句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真挚感人。

示例二:①以乐景写哀情,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别的忧伤。②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化无形为

有形,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③巧设比喻(或衬托),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的离情别绪,使伤别之情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11(1)(3分)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

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艺术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3)(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12(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13①

14(1)宋诗写梅花不愿受到尘埃的污染,甘心生长在简陋的竹篱茅舍旁边,后悔和林和靖

相识,以致惹得诗人们反复吟咏它。元曲写梅花只愿和纯洁无暇的白雪和月光为伴,不喜欢和蜜蜂蝴蝶嬉戏。二者都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

(2)相同点:宋诗中的“自甘心”“误识”和元曲中的“泄漏”“交”“不惹”等动词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亦可答“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二者均是句句不离梅花纯洁高雅的品性,同时,又是字字言志,正是作者贞洁自守、不慕名利、不逐流俗的高尚人格的写照。](2分)

不同点:元曲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月和蜂蝶对比,说梅花愿和雪月为伴,不愿和蜂蝶相戏。(或说将梅花和百花对比,梅花不像百花那样喜欢开在风和日暖的春天,喜欢和蜂蝶相戏。)(2分)

15(1).侧面烘托。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

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各地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 诗词鉴赏(2)在线全文阅读。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各地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 诗词鉴赏(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755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