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课改 研究新考纲 应对新高考
牛秀华
2013年高考,是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为了迎接新的高考,我对近三年(2010-----2012)全国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学科的考纲、考试说明及试题进行了分析对比。通过分析对比,,感受到新课程实施以后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2013年化学复习备考中,我们要勇于践行新课改,认真研究新考纲,积极应对新高考。
一、2010年、2011年与2012年的全国新课标卷化学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分析对比。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国家考试管理中心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指导全国新课程高考的纲领性文件,高考说明是按各省市的高考要求对高考大纲的补充说明。高考复习应当以考试大纲和高考说明为指导。
通过分析对比发现, 2011年与2010年考试说明相比,只增加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相关计算,其他考点没有变化;2012年考试说明与2011年考试说明相比,没有变化。 这体现了新课改的目标平稳过渡:“既要体现新课改的探究型、学习型、多样性和选择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以人为本,更主要的是要和以往高考对接,做到平稳,不能有大起大落。”因此2013年的高考复习,我们应以2012年的考试大纲和高考说明为指导展开复习。
二、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及特点
通过对近三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发现新课程试卷的总体趋势特点: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兼顾能力,形成新的热点,依据教材不拘泥于教材。体现如下: 1. 体现新课改思想
全国新课标卷理综化学试题突出了基础性、科学性、灵活性。体现了新课改思想,符合国家课改精神,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试题选择的素材更加新颖且来源广泛,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日用化工等领域。考题可谓“处处有情境”,反映了化学学科对人
1
类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积极意义。 2.体现新课程设置模式
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新课程化学学科6个学习模块的主要内容均有涉及,且比例适当。体现了新课程设置模式,维护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试题关注高中生是否具备应有的化学观和价值观,注意考查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掌握,关注科学研究经历的思维过程。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特点。 3.重视学科主干知识
2010年、2011年、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理综化学试题立足基础,注重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考点均为高中新课程核心知识和主干内容。命题范围未超出必考模块,相当部分试题直接源于课本,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这有助于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助于中学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避免“题海战术”。 4.选考模块试题均衡、等值,体现公平性
2010年、2011年、2012年新课标理综化学选考模块试题尽可能的做到了均衡、等值。体现在试卷设计上,就是试题的题量、采分点以及答题方式在同一试卷中尽可能做到了相近。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难度要比《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低,而2011年的试卷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难度与《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难度相当。这样的命题方式,有利于新课程的选择性的体现。总得来讲,选修模块考题难度不高,这对选修课程的教学也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避免选修模块教学中的偏深偏难,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三、2013年新课标理综化学备考策略 (一)指导思想 1.加强复习方向的研究
(1)准确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加强对2010、2011、2012三年
2
课改区高考化学试卷的研究和对比,找出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提高复习效率。
(2)认真研究两种版本的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即使教材的版本不同,但都是以课程标准来编写的。高考试题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点衍生而来。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教材关,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2.强化主干知识
研究近三年课改区化学试卷,主干化学知识和核心内容仍占较大的比例,虽受试卷长度的影响,主干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下列化学内容在课改区试卷中都有一定程度上重复出现:阿伏加德罗常数、氧化还原、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pH值、溶液酸碱性、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物质分类、强弱电解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平衡常数、转化率、原电池、电解池、除杂、分离、检验、含量分析、鉴别、制备、收集等、单质及化合物性质、无机化工流程图、绿色化学、有机合成路线等。 (二)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2012年8月——2013年3月下旬):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分板块按章节复习。复习目标:全面复习,夯实双基,消灭知识盲点。
第二阶段(2013年3月下旬——2013年4月低):进行专题复习,突出主干知识。复习目标:完善学生知识框架,熟练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加强能力训练。
第三阶段(2013年5月份):弥补知识缺陷,查漏补缺,并强化答题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准确性。
(三)各块知识复习策略 1.《元素化合物》复习策略:
复习思路: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采用“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构化,从而达到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
3
I.知识主线 知识点
(1)非金属部分: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含氧酸盐。 (2)金属部分: 金属→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相应的盐。
按“知识主线”,以每种物质作为知识点,引导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知识点的进行联想复习。 II、知识网
把各知识点进行网络化,得到整体的互相联系的结构化的知识,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这样,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复习时依此知识网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然后再通过练习巩固,就能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抓好“三个结合”,进行横向联系。
(1)与基本理论结合。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等理论加深理解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又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2)与实验结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必须结合一些典型实验进行教学,并对其进行适度的拓展。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与计算结合。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将定性深化为定量是必不可少的,与计算结合,既巩固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2.《化学反应原理》复习策略
(1)《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概念多、逻辑性强,复习时可采用小专题复习法。如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这种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有较好的区分度,它能有效的考查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水解平衡、pH值及各种守恒关系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能力。复习中着重对“ 两平衡、三守恒” 即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进行分析。列举典型例题进行分类练习和变式练习。
4
(2)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深化化学反应规律平衡移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习之中,复习中挖掘教材内容,对溶解平衡、酸碱、水解反应、沉淀与溶解、氧化还原、络合反应等进行规律性复习,可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高度重视《化学反应原理》新增内容
①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注意节能减排)
②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③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3、《化学实验》复习策略
根据新考试大纲对化学实验能力和实验考题的要求,结合新课标卷理综化学实验试题的考核形式和特点,对2013年化学实验备考的几点建议。
(1)重视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注重“双基的综合与拓展。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是历年高考实验题的考核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复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梳理,主动构建知识网络。
(2)重视对教材中典型的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以建立实验模型,进行迁移和创新 。新课程实验题以课本典型实验为原型,经过改造、拓展、深化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验创新能力等,这类试题给学生的感觉是似曾相识,得分容易但得满分难,因此,在实验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都做到:①弄清原理、仪器、装置和操作细节。②做以下连串思考: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还能怎么做?③熟练掌握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感悟和细节体验,才能在知识结构中建立实验模型,才能发生质的飞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践行新课改 研究新考纲 应对新高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