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在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独特形态。
3、美育呈现为哪些特征
具体方面。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理想的建构、创造性智力的开发、健康人格的塑造。
审美能力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美育可以提高人敏锐地发现和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
审美理想,是指审美活动中对于完美的审美价值的想象。
美育总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前提下展开的,美育也就成为确立并构建审美理想的关键方式。通过美育对各种美的形象的价值阐释,一种审美理想才会深入人心,变成一种共同的审美价值观念。美育对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有助于创造性智力的开发。而美育对美的心灵的打造显然是人格建构非常重要的部分。
4、美育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它表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个方面。
美育的最基本功能在于个体塑造,这是指美育以活的形象从情感方面熏陶人类个体,使其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美育的社会整合功能,是指美育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美育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美育的文化建构功能指美育可以通过活的形象的感发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基本架构的建设。
四、论述题
3、何谓审美能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
回答提示: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个体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
11
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人积极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例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欣赏诗句,吟哦诵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作用。同时,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李商隐诗中的春蚕、蜡烛,凝聚着诗人深厚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执着和奉献。这是艺术的形象,有意味的形象,是诗人审美地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创造性的结晶。读者在这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形象里感悟到诗人对世界的审美理解和表达,感悟到诗人的创造力。这个感悟的过程也正是提高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的过程。
第五章 形式美与美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形体构成中作为造型美的基础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基本符号是(B线)。 2、(D均衡)是指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
3、对形式的审美感受力,就是对具体形象作(C抽象)的形式美分析能力。 4、以法国画家马蒂斯为代表的(A野兽派)对鲜艳的色彩极有兴趣,认为色彩是一种基本表现因素。
5、几何形是下列哪种文化的形式美选择?(D伊斯兰文化) 二、判断正误
1、符号性是指形式美具有修饰事物外观的特征。
答:错。因为形式美所具有的修饰和装点事物外观的特性,是指它的另一个特征——装饰性。而形式美的符号性特征指的是形式美具有审美符号特性。即按照美的规律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美因素,不仅是造型符号,同时也是表情符号,是体现美的事物所蕴
12
含的文化意义的象征性符号。形式美的符号性特征在艺术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2、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
答:错。因为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才是强调“再现”生活,追求真实。而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表现”,即采用抽象手法,把客观世界的物象加以变形和主观加工,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认识和理解。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完全背离了古典艺术的基本原则,完成了从再现到表现的突破和转变,否定了传统的形式和形式美法则,使形式美的形态从和谐统一而日趋多样化,带给人新奇、多样的审美体验。
3、形式美不等于美的形式。
答:对。形式美属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又不等于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体验,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具体的美的形式和抽象的形式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答:对。因为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材料和组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同时,它是人类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具体美的形式中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由美。所以形式美有着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5、色彩是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它并不蕴涵人的观念。
答:错。色彩的特性之一就是具有象征性,即观念蕴涵特性。人们通过联想将色彩与生活实践的内容形成某种固定的联系,长期积淀演变成为某种象征意义,从而成为蕴涵和表达某种观念的象征符号。
6、在形式美的自然因素中,声音是表情性最强的情感符号。
答:对。声音直接诉诸人的听觉,以其声响对人的感官产生直接、快速的刺激,从而可以迅捷地引起人即时的情绪反应。声音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有对应关系,并且具有朦胧而抽象的情感色彩,引起人不确定审美感受,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
7、中国书画是“线的艺术”,最具有中国文化的形式美特点。
答:对。中国文化讲究的和谐,其内涵是从宇宙气、阴阳、五行而来的对立互补盛衰循环的思想,最典型的形式美表现为线的艺术。中国书画中气韵生动的线的流动变化
13
体现了心灵、宇宙的飞扬流动,书画中的形象传达出中国文化宇宙和谐思想。
三、简答题
1、美的形式的特征是什么?
答:美的形式的特征是:美的形式依存于美的事物;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紧密相联;美的形式具有可变性。
4、简单举例说说节奏与韵律的联系与区别
答:节奏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其相同因素有规律地重复的连续形式,韵律指节奏有规律地变化和重复产生的一种情调。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有节律的深化,是有变化的重复,使形式产生出情趣。如长城,大小相同的砖石不断重复砌成城墙,呈现秩序井然的节奏之美,而墙体依山势蜿蜒起伏,绵绵不绝,飞腾变化,又形成一种气韵生动的韵律,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意味。
6、简述“西方的和谐”的含义
答:西方的和谐是西方文化和西方美学的理想,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指人在一个存在与虚空的宇宙中的和谐;其次,指人所看到美是具有几何意味和美的比例的形式。简言之,西方的事物、社会、历史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二分,形式即美的比例,内容即对立面的斗争,这就是西方的和谐
7、何谓“黄金分割”?
答:黄金分割是线段被分割的一种比例,即短:长=长:(短+长),比例值为1:1.618(大致为2:3,3:5,5:8)。黄金分割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又于1854年得到德国数学家蔡辛的几何学证明。西方人普遍认为“黄金分割”是最美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在艺
四、论述题
1、试举例论述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作业)P199
回答提示: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其两种基本形态是调和与对比。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二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差异因素的趋向性的不同上。
调合的主要特点是在差异中趋“同”,是两种或多种相近或相似因素的相互联系,使之和谐统一,形成差异不大的变化,产生协调的美感。比如体现于色彩,相似或相近
14
的色彩的搭配,同色中浓淡不同的搭配,这就是调和。例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等,同为蓝色的天蓝、湖蓝、海蓝等的搭配。又如安格尔、拉斐尔的油画,多运用色调柔和、协调的色彩等。调和在变化中保持基本的一致,给人以融合、宁静、协调、优美的美感。调和形成的和谐,一般属于阴柔之美。
对比的主要特点是在差异中趋“异”,把美的事物中有明显差异的两种或多种因素相互组合,在互相映衬和对照中使各自的特征更加突出。对比在形式美中被大量运用,如色彩的浓与淡、体积的大与小、声音的强与弱、光线的明与暗、空间的虚与实、节奏的快与慢等,都存在着对比。这些对立因素按照形式美的规律组合在一起,相互形成对照而又形成统一。因为对比是由对立因素的统一造成的形式美,一般属于阳刚之美。对比在艺术中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可以突出艺术形象的性质和特点,获得生动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为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对比和调和,都是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表现出多样统一的和谐美。
第六章 艺术美与美育
一、单项选择题
1、直观具象性,是指(D造形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征。
2、表演艺术的形象构成是在(A时间)过程中流动展现出来的。
3、形象的感染性功能,是指文学以语言符号塑造艺术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情,使其受到强烈的感召和熏陶,获得(B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4、逼真性与假设性的统一是(C电影)的基本特征之一。 5、前苏联导演普多夫金认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D蒙太奇)。 二、判断正误
1、纪时性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
答:错。电影因其技术特性,决定了它的确具有真实再现生活的逼真性,这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但电影作为艺术符号,同时还具有假定性,即它绝不是客观现实的机械实录,而要通过故事、结构、场景、角色等的假定,来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思和审美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美学美育 模拟试卷(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