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能形成艺术美。徐悲鸿的奔马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经典形象,就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可贵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又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
第三章 美感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哲学家布洛克把(D审美态度)作为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并从语言学的角度作出论证。
2、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A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具有内在的感觉器官,如“内在的眼睛”,这种内在器官使人一下子分辨美丑。
3、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C宗炳)提出了“畅神说”。
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B马斯洛)把那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生命体验称为“高峰体验”。
5、对于美的直接感受能力,西方叫“敏感”,中国古典美学称为(A妙语)。 6、美感心理中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是(B审美情感)。 二、判断正误
1、美感和快感都是令人愉快的感觉,它们之间妙语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答:错。因为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所得到的快乐感,是人和动物均有的。而美感则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而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感,体现了人类世界对自然事物的超越。因而美感不仅有生物学的渊源,同时有社会学的依据,只有人具有美感,动物则不具备。故美感和快感有明显的区别
2、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上,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3、没有审美体验,艺术创造无从谈起。
6
三、简答题
1、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P96—P97(作业题) 答: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P96—P97
5、审美移情有哪几种类型
答:审美移情有四种具体类型。一是统觉移情,既主体赋予对象以自己的生命,对象在主体的统一感受之中成为活的形象;二是经验移情,既主把对象拟人化,把自己的感受经验投射在对象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呈现为可感的形象;三是气氛移情,既主体将自己的一种整体感受渗透在客观景象中,从而铺展情感流动的空间;四是表现移情,既主体把自己的价值理想寄托予客观事物。四种移情现象都是把生命与世界统一,把情感与景象相联。
6、审美体验有哪些特征P125——P127(作业)
答: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和预构性的特征。原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这种原构性赋予美感以强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体验的历史建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生活经验对精神的建构,二是社会经验对精神的建构。审美体验的历构性使美感获得了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性质。审美体验的超构性使美感获得了高度。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性质。审美体验的预构性使美感通往了人的远景。P125——P127
四、论述题
1、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回答提示: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
7
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2、论述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回答提示: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它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第一,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情感是人的感性力量的表现,它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驱动着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审美期待的具体化,并通往审美理解。例如林黛玉葬花是希望“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染渠沟”,清高孤傲的黛玉自爱自怜的情感驱动她格外地怜惜和观照性质高洁却在风雨中飘零的落花,落花这一活的形象就是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同时,落花这一形象具体而可感,这也是在主体情感推动下使审美期待借助想象而具体化。并且,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使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意义。
第二,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美感心理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诸种心理要素的协同作用,同时审美活动所创造的形象也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丁香空结雨中愁”,人们对这一形象的审美,就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和体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由愁怨的
8
情感使诸种感觉协同起来,集中在“雨中丁香”这一形象上面。同时,“丁香”和“雨”这两种事物也不是机械地并置,而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共同表现一种淡淡的哀愁。
第三,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同时又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因素。真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艺术存在的理由。
3、从艺术创作过程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回答提示: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
第一, 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生动地表明是对祖国眷念的情感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的长期积聚和酝酿,激活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第二部题记中说其作品“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种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这种艺术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宛,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那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第四章 什么是美育
一、单项选择题
9
1、被称为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B蔡元培)。
2、二十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A人的启蒙和解放)方面。 3、下列方法中属于美育方法之一的是(D启示)。 4、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是(C蔡元培)。
5、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的作者是(B席勒)。 二、判断正误
1、美育与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二者没什么联系。(作业)
答:错。美育与德育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二者的联系体现在: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一方面,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包含了德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德育要化入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引入美育机制。
2、美育与体育在完成培养完整人格的目标中联系紧密,不可或缺。
答:对。美育属于精神意识教育,体育属于生理体质的教育。二者的紧密联系在于一个铸造精神,一个塑造身体,身心相互协调,才能培养完整人格。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美育这一概念
答: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看。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地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美育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答: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
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美学美育 模拟试卷(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