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厂商 高校 交通监督、汽车俱乐部等 2.3.2 事故再现
事故研究 主动和被动安全改进 设计、制造制定规范 事故研究、事故后果避免和降低 宣传 同上 同上 同上 事故再现的基本目的在于研究一个事故的特殊性,从空间和时间上确定事故每个阶段的过程,并对它进行评价。
警察调查事故的目的主要是依据交通法规追究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另外,警察的事故调查结果也适用于判断事故重点的一般安全问题和某些事故原因的因果关系。
对于特殊事故的调查,大多数事故鉴定专家以事故的专门调查结果为根据,然后进一步进行医学、心理学、工程技术以及法律问题的分析。
为了对事故的运动过程进行再现,需要有关于位移和地点(如碰撞点、方向、分离方向)、速度(比如事故开始速度和碰撞速度)以及时间(如反应时间)的数据。
表4给出了可描述的事故调查数据。表5给出了事故再现需要的可测数据。表6给出了事故再现需要由计算或试验确定的平均值。表7列出了事故再现需要的期望信息。
表4 给出了事故再现需要的可描述数据
数据种类 交通内容 天气路况能见度照明交通量动态行驶影响因素对驾驶员干扰因素乘员数量安全设施痕迹保护 干燥、潮湿警察立即雨、雪、脏污白天、黄昏、黎明、远光、近光正常、已坏,无照明有、无等档位、制动轮胎是否抱死视觉、进行调查 酒精、疾病、其它乘员座位位置是否佩带安全带用于刑事侦察 事故后由交通警察或专家进行调查和鉴定 表5 事故再现需要的可测数据
数据种类 由警察立即进行调查 事故后由警察或内容 事故参与者静止位置碰撞位置轮胎印迹特殊负荷视野死角 由痕迹、挫痕等汽车、人等种类、长度、方向、碰撞前、碰撞分离后车顶行李架由停车或驻车 交通规则照明路面道路特征车辆静载荷重心高度轮距痕迹宽度 信号以及绿信比光照度汽车车辆损坏车辆碰撞点碰撞尺寸碰撞形态轮胎技术缺陷 生产厂、制造年代、颜色 、型号面积、压痕深度、乘员内空间速度、方向生产厂家、类型、尺寸转向、制动、灯光信号 专家进行调查和鉴定 粗糙度宽度、弯道、上破、标线 表6 事故再现需要由计算或试验确定的平均值 数据种类 摩擦系数 内容 车辆之间及轮胎与路面 制动力上升时间 制动力分配 轮胎特性区 加速度或减速度 转动惯量 碰撞时动负荷分配 驾驶员视野 反应时间 自行车速度 行人行走速度 下沉(点头)效应 表7 事故再现需要的期望信息 数据种类 变形特点 试验当量速度 车门是否卡死 头枕作用 心理学方面 受伤人的救护措施 内容 ε--碰撞系数或称恢复系数 头盔、皮革服装 对已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再现分析,探明其致因和特点,是事故处理和事故预防相关研究的基础。作为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交通事故再现分析也是汽车安全研究的重要基础,为车辆开发、交通安全改进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和研究依据。汽车主动安全性和汽车车身设计中有关碰撞安全和人体保护方面的研究,也以交通事故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因此,结合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开展交通事故再现分析研究,既是事故处理工作的迫切需求,也符合汽车安全研究的基本需要。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一般可以从工程措施、执法管理和安全教育三方面采取措施,即“3E”策略。工程措施中的实验研究是交通安全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研究室已建立了有关交通安全与事故再现的综合研究平台,并具备了深入开展相关基础实验研究的条件。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发挥事故再现、事故统计和事故调查分析等方面研究的优势,在有关车辆制动性能及附着系数、人体参数测量、事故现场和车辆信息采集等基础实验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对实际发生的各种典型交通事故再现所需参数进行综合研究,为有关交通安全人一车一路一体化的全方位研究提供相应数据储备和技术支持。 交通事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但在事故发生之前都有
一定的相关性和一些相似的特点。因此,采用适合的方法对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就有可能预防事故的发生。目前,对交通事故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故障树法、因果法和交通事故再现法。贝叶斯网络被认为是不确定知识表达和推理领域最有效的理论模型之一。贝叶斯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车速的交通事故贝叶斯的预测方法,通过观测车速变化的异常来判断是否会发生交通事故。
但它们仅考虑了车速这一个影响因素,而交通事故发生往往不是一个因素影响的结果。 2.3.3 事故分析
事故分析的任务是对导致相似伤害和损失的事故原因进行研究。事故分析必须包含所分析的事故总体中的每起事故的再现结果。因此,事故分析是对事故样本进行研究,而事故再现是对具体事故个体进行研究,以解释一起事故的原因和澄清事故责任。将事故分析的综合结果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就是事故分。事故再现和事故分析的区别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也就是说,事故分析包括事故再现,而事故再现是事故分析工作的基础。
事故分析结果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交通安全的概貌,主要供相应的主管领导决策使用,也可供交通警察提高素质使用。
3、各方向上的研究成果 3.1 国内发展状况
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1993年开发了事故软件TRA,后升级为TRAWIN;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与日本合作开发了计算机模拟车与车碰撞事故分析系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了记录汽车车速的黑匣子和事故再现软件;吉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事故研究所研究了车与车、车与自行车碰撞时的速度问题,并由此开发了事故再现分析软件。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交警总队在石河子地区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中心。
在我国目前开展的课题研究的对象一般是车,即车辆的行驶性能、车速等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比如,浙江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卢玫等提出《交通事故与超速行驶》Ⅲ的关系。以人和路为研究对象的也有一些,如南京大学的尹红亮等撰写的《道路交通事故成因的新思考》一文中强调了道路因素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最深层次的原因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人为失误或错误。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的李红梅在《驾驶员心理特征与交通事故的关系》一文提出交通事故发生的众多因素中,驾驶员自身的因素是最主要的。此外,也有一些专家对交通事故预测方法作很多研究,比如,刘小明、段里仁等建立了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生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来进行《城市交通事故生成规律研究》。
3.2国外发展状况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极其关注。现存的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导致社会经济直接、间接的损失,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道路交通管理模式要成熟许多,交通参与者的自觉性也较高,而且其城市交通基本不存在机非混行的问题。因此,其管理难度相对来说要小。但其交通事故伤亡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工业发达国家开展碰撞事故的数学力学模型研究,并利用改进的经典模型对典型的交通事故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例如,美国开发了用于事故再现的大型计算机模拟软件SMAC和CRASH,并在1997年推出了最新版本的SMAC-97和CRASH-97;奥地利GRAZ理工大学研制了PC·CRASH系统;在日本,交通事故再现分析技术已开始用于辅助汽车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TDM(TransportationDemandManagement,交通需求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比如,荷兰的Wee.B.Van和T.Van der Hom提出并在荷兰实施ABC区位政策,以抑制个人汽车的使用和推进公共交通的利用,达到控制交通事故的目的。欧美等国均在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上投入很大,希望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强安全管理的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RechardAmott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论述了ITS对解决交通拥堵的作用,Jan Spades也论述了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运输管理系统,对建立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管理系统起很大作用。
德国的路网密度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公路设施也属世界一流,智能交通监测网络通过卫星定位系统昼夜监控交通状况,还根据车流量合理调节道路信号灯。日本的东京2003年拥有500余万辆机动车,2003年全年死亡人数为320人,2004年1月至12月中旬,死亡人数为296人,万车死亡率连续几年为0.6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东京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非机动车数量极少,没有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交通,大大减少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碰撞率。二,交通安全设施完善,不仅可以提高通行效率,而且可大幅度降压交通事故。三,东京的道路上所有的交通参与人自觉遵章守法。四,路网结构合理。一些国家还采取适合自己国情的交通管制措施,如伦敦、新加坡、多伦多等城市使用卫星监视驾车人使用道路的情况,高峰期使用交通要道者将需缴付拥堵税。
3.3 现有研究方法
经过多年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交通问题研究已经有3 种方法:经验实测方法、理论分析方法、计算机仿真。
a.实测法。其最大优点是基本数据都来源于实际现场,可信度高,不需要什么假设条件。但是,经验实测法有很大的局限性:1.可准确观测的参量很有限;2.完全依靠观测手段建模的费用和时间可能无法承受;3.数字扩展应用的局限性很大。
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汽车平均行驶速度不断提高,汽车上的与安全行车相关的新装置也越来越多,车况不好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概率也在增大。在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时,当事各方都对事故车安全技术状况鉴定结论高度重视,新的道路交通法对事故车的鉴定做了专门规定,统一规范管理事故车辆的鉴定工作。但是,当前在事故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鉴定工作中,缺乏符合相关法规,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特点,可操作性强的鉴定规范来指导这项工作。 b. 理论分析法。即以流体力学为基础描述交通流状态,采用传统的数学模型公式描述系统的总体特性。其优点是对于个别因素的影响可以用明确的数量关系表示。然而,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要素的状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受多种随机因素的影响,有些随机因素可用数学规律表示,有些则难以表示。
c.计算机交通仿真。尤其是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1. 系统仿真可以根据系 统内部的逻辑关系和数学关系,面向系统的实际过程和系统行为来构造模型,从而得到复杂随机系统的解;2. 交通分析的开放性,借助于计算机技术,通过良好的用户输入输出界面,模型的运算结果可方便地与用户交互,增强了模型应用的实用性和方便性;3. 强大的路网动态交通状态描述能力,时间扫描技术为路网的动态交通状态提供了最大的支持。
交通事故分析系统为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和交通事故预防提供一个集成化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利用的信息化环境,帮助交通管理和道路建设维护部门及时掌握交通事故动态,实现行业内部行业间信息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交通安全对策,提高道路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增强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建立国家级或地区级的交通事故研究和分析中心,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WEB 技术等信息和通信技术,达到从单一事故的信息化处理和分析到区域性交通事故态势的宏观把握,准确评价交通安全状况,制定交通事故对策措施,从而完成交通事故数据从收集到有效利用和增值服务的信息化过程。
4、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交通事故研究现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