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事:耽误公事。 C、古今异义:
披风:古为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今作为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D、一词多义:
①时:时常,冻风时作;时候,春和景明之时。
②为:表被动,被,山峦为晴雪所洗;写,故为之文以志之;是,人为刀,我为鱼肉。 ③得:能够,欲出不得;得意,悠然自得;得到,得道多助。
④之:助词,的,脱笼之鹄;舒缓语气,不译,如倩女之靧面;限定关系,以,郊田之外;代词,未乏知也。
⑤乍:初,开始,波色乍明;突然,忽然,冷光乍出于匣也。
⑥鳞:像鱼鳞,鳞浪层层;代鱼,呷浪之鳞;鱼鳞,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偕:一起,宠辱偕忘;和,与,偕数友出东直。 E、词语活用:
① ② ③
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 泉而茗者: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④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⑤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F、倒装句:
①冷光乍出于匣也。宾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译: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
②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宾语后置,“于山石草木之间”是“萧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者”。译: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自然。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元春,是“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译: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一点。
G、省略句:
①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省略主语“我”,即偕数友出东直。)译: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便)同几个朋友出了北京城东直门,到了满井。
②柔梢披风。(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风”,“于风”作“被”的状语,又构成状语后置。)译: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
H、判断句: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译:能够不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不受拘束流连忘返在山水草木之间的,恐怕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吧。 翻译: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高高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壤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二、翻译句子。
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冷风经常刮起来,飞沙走石。 3、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我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26
4、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5、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二十二日天气稍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6、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出笼子的天鹅。 7、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纯净清新,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9、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10、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是用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11、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
1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1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城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14、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己亥之二月也。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15、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 三、理解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3、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找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1)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4)“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4、文中“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
27
又鲜明如画。
6、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7、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找出来并说说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主旨句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了作者冒寒出游见到美丽的早春景色的欢快的心情,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弃,对哲理的追求。
哲理: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第三部分 八年级(下)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下)文言诗词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轩、邈,形作动,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作动,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作动,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作动,动手;笔,名作状,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作状。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作状。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作状,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作动,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作状。
14、斗折蛇行:斗,名作状,像北斗一样。蛇,名作状,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28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作动,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作状,在??之前。后,形作状,在??之后。 1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作动,做??太守。 20、名之者谁?名,名作动,给??命名。
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作状,像鸟的翅膀一样。
2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形容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乐。 23、泉而茗者:泉,名作动,汲泉水,取泉水。茗,名作动,煮茶。 24、罍而歌者:罍,名作动,端着酒杯。
25、红装而蹇者:红装,名作动,穿着艳妆。蹇,骑驴。
26、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三、古今异义
1、经纶:古义:筹划,治理。(经纶世务者)
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满腹经纶)
2、走:古义:跑。(录毕,走送之)
今义:行走。
3、汤:古义:热水。(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假:古义: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趋:古义:奔,快走。(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趋向,归向。(大势所趋,日趋繁荣)
6、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7、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今义:前往,跟“来”相对。
8、微: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今义:细小,轻微。
9、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柔梢披风)
今义:斗篷,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四、几种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 ①弗之怠 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 ②城居者未之知也。 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 吾谁与归? 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状语后置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于途”是“歌”的状语,“于树”是“树”的状语。“歌于途”即“于途歌”,行“休于树”即“于树休”。
②冷光乍出于匣也。
“于匣”是“出”的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③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于山石草木之间”是“潇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者。 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9
“于贫贱”“于富贵”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⑥多会于此 “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多于此会”。 (3)定语后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2、判断句
(1)“??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①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独用“者”或“也”也可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3、互文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 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士们的角弓被冻得拉不开,铁衣太冷,难以穿着。 4、省略句 (1)省主语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省略主语“五柳先生”,译为(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③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应为“(余)以其境过清。”
④斗折蛇行。省略主语“溪泉”,应为“(溪泉)斗折蛇行”。译为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藤子京”,应为“(藤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2)省宾语 因以为号焉。
应为“因以(之)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3)省介词 ①坐潭上。
“坐”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坐(于)潭上。”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两个“之”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③寓逆旅
“寓”字后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寓(于)逆旅。”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积累(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