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三、延伸拓展
14.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1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
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 2.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二)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2.通假字【支】通“肢”。【被】通“披”。 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今义:做菜的汤汁。 【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文)。今义:指重复。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 4.重点词语
【嗜学】酷爱读书。嗜,喜欢,特殊的爱好。【致】取得。 【假借】借。假,借。【手自】亲手、亲自。【怠】懈怠,放松。 【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逾:越过,超过。 【以是】因此。以,因为。【既】已经。
【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冠,帽子。【益】更加。
【道】思想、学说。【患】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游】交游,交往。【趋】快走。【从】跟从。
【执经】拿着经书。执,拿。【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德,道德。望,声望。隆,高。尊,声望、地位高。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脸色。
【侍】侍侯。【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倾,侧斜。【请】请教。【或】有时。
【斥咄(duō)训斥,呵责。【色】表情。【恭】恭顺。 【至】周到。【复】回复,回答。【俟(sì)】等待。 【欣悦】高兴。【卒】终于。【获】收获。
【负箧(qia)曳(ya)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小箱子。曳,拖,拉。屣,鞋子。 【穷冬】隆冬,深冬。【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这里指学舍,书馆。【僵劲(jìng)】僵硬。
11
【媵(yì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沃灌】浇洗。【衾】被子。 【拥】围裹。【覆】盖。【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ya)】光彩照耀。【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慕,羡慕。艳,欣羡。 【奉】供养。【不若】不如。 二、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b.旅途之难。c.生活之苦。
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7.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①欧阳修画荻习字。②王冕僧寺夜读。③杨时程门立雪。④匡衡凿壁借光。⑤车胤囊萤夜读。
8.你所知道的什么文章阐述了与本文相似的道理?《为学》。本文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
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
10.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
三、拓展延伸
1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自做答案)从树立远大理想,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发愤读书,为国为民作贡献等角度作答。
12.请写出古代勉学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26、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好像)鸣珮环,心乐(以??为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格外)清冽(清凉)。全石以为(以之为,用??作为)底,近岸,卷石底以(相当于“而”)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约数,相当于“来”)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映)石上。佁然(呆.....呆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者相乐。 ....
潭西南而望,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像狗牙那样)......差互(参差不齐),不可知其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感到凄凉)神寒(感到寒冷)骨,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深)。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记之而去(离开)。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跟随)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12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三、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
【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
【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 4.重点词语
【篁(huáng)竹】竹林。【珮(pai)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 【清冽】清凉。冽,寒冷。【以为】作为。【卷(quán)】弯曲。 【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ün)】不平的岩石。 【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
【参(cyn)差(c?)】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
13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逝】去,离开。 【翕(x?)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 【势】姿态。【差(c?)互】参差不齐。【源】源头。
【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 【幽邃(suì)】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 【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 四、理解。
1.课文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课文写了潭水、树木、石头、游鱼和小潭源流五种景物,各自特点是:水清,树密,石多,游鱼活泼闲适、轻快灵敏,源流曲折悠长。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4.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作者先乐后忧,两种感情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描写心情的句子:“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7、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8、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 9、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0、默写填空:
(1)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2)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
(3)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⑵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14
五、探究
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游鱼 、 鱼影 、 日光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⑵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⑴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⑵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闻水声,如鸣珮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似与游者相乐。比喻: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第三段:写潭的水源。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溪源流→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水→石→树→鱼)(溪身→岸势)(气氛→感受) 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六、迁移拓展
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积累(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