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派的批判,对封建性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策的猛烈抨击,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判,对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性弱点的暴露针砭,形成了和现实密切结合的批判性、战斗性思想特点。此外,有一部分杂文歌颂了新生力量,歌颂了革命斗争。鲁迅的杂文,还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的艺术特点。这类抒情性的杂文,即使是抨击时弊,也渗透着炽烈分明的爱憎感情。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是不合理、可笑、可鄙、可恶的事物,加以精炼、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使人们在开颜一笑中,否定这些东西。鲁迅的杂文文体多样,作为他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炼泼辣、似投枪匕首。鲁迅杂文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的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多姿多彩的语言。 11、《野草》的象征主义手法
《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有物质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如过客、战士、全身赤裸而颤动的老女人等,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江南的雪、朔方的雪、山阴道上等,都是象征性形象。由于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因而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九篇,创造了许多菲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冰谷中的死火,狗与人讲话,《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诡谲、神秘幽深,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是作者内心世界和战斗精神的写照。 12、从个性主义和泛神论谈过郭沫若的早期思想
1914年郭沫若到达日本后,沉迷于文学的天地。受泰戈尔宇宙和谐、人类一体泛爱思想影响;又读了海涅、歌德的不少作品,开始倾向于将神视作自然界本身从而否认了超自然的主宰(神)的存在的泛神论思想。诗人的张扬自我的个性主义思想和浪漫气质,又构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的泛神论思想。 13、简析《女神》所表现的“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燃烧着对于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地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因而激动了、鼓舞了整整一代人。
《女神》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代表当时觉醒的青年一代发出了要求个性彻底解放的强烈呼声。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了与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
二、反抗、叛逆的创造精神的歌唱。创造精神的颂歌中,最大量的还是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
三、爱国情思的抒发。他在忧国之外又更多地对祖国新生抱有热望。年轻的女郎、更生的凤凰等,不难让人看到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恋与无限热爱。 14、简析文学研究会“问题小说”“乡土文学”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文学研究会在“为人生”的、写实的共同立场上谋求新的发展,“问题小说”的写作呈现一时之盛,这是与周作人在理论上的阐释,与冰心、叶绍钧、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会员坚实的创作不可分的。“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相碰撞的产物。“问题小说”广泛涉及婚姻恋爱、教育、就业、家庭、儿童、妇女贞节、社会习俗等问题,最为作家关注的,则是对人生意义这一生存根本问题的苦苦思索和探究,文学家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也显示出了新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血肉联系,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1923年以后文学研究会新进作家(如鲁彦、许杰、彭家煌、王任叔)和文学研究会接近的语丝社(如冯文炳、许钦文)、未名社(如台静农)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挟带着各地乡情民俗的纪实
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出现出比较自觉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 15、“五四”文学的基本特色
一、是“五四”文学的开创性质。在自由诗、格律诗、象征诗、小说、杂文、美文、游记、童话、戏剧剧本以及作品评论诸方面都产生了某种体式或开风气的奠基之作。
二、是“五四”文学的启蒙色彩。对“国民性”的反思导致了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争取个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文学主题的确立,使“五四”文学染上了浓厚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的色彩,构成了新文学现代意识的觉醒。
三、是“五四”文学的理性精神,始终伴随着对民族历史命运和国民灵魂的审视思索。 四、是“五四”文学的感伤格调。焦灼、彷徨、苦闷、迷惘的社会心理和时代氛围流贯在作家的笔下,感伤的浪漫情调感染了几乎所有的“五四”作家。
五、是“五四”文学的开放意识。举凡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都既有理论上的引进,也随之有创作上的学步。 16、《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胡适是20世纪中国写作和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早在1916年他就开始试作白话诗。1920年出版了他自己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尝试”主要致力于诗的形式的革新,具有下列较为突出的特点:1、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2、平实、冲淡的意境;3、托物寄兴则是胡适较多运用的手法;4、在诗形和用韵上,多是句不论长短,声不拘平仄,音节自然,用韵自由。《尝试集》大部分作品是与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的。
17、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真正代表了周作人散文艺术风格的是那些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的美文小品。
1、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2、恬淡从容真率亲切。3、简素质朴,庄谐并出。他的小品在“简单味”之外,还有相当浓厚的“幽默味”。文言句式与文词的圆熟吸收,也是形成简素自然风格的一个方面。 18、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和风格
叶绍钧是带着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走进新文学开拓者行列的。长年的教员生涯为中国现代教育史的见证人,他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教育小说”,在他的全部的小说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叶绍钧“教育小说”的基调。叶绍钧对作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也有着严峻的解剖和审视。这些人物心灵的污垢与细菌,在叶绍钧笔下都被剔抉而出:软弱、自私、动摇、畏葸、空虚。《倪焕之》是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曾被茅盾赞誉为“扛鼎之作”,投身社会革命的洪流正是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寻求真理之路的真实写照。
艺术上:1、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2、同情与讽刺兼备;3、结构多变、精于布局;4、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 19、1)许地山小说的复杂性表现
在许地山思想中积淀下关注民生疾苦、国事安危的爱国民主意识。其本意却是借异域写故土,感到人道主义和宗教思想的矛盾。《命命鸟》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戕害,也流露出明显的消极出世、重返“极乐国土”的宗教情绪,《商人妇》、《缀网劳蛛》“临来是苦,回想是乐”的信念,既有沉稳坚毅的积极面,也有某种宿命倾向的消极面,无不体现着人生观的二重性。
2)《空山灵雨》的特点: 《空山灵雨》(1925)是许地山唯一的一部散文集。
1、对人生哲理的玄想;2、平民主义的礼赞;3、夫妇情感的抒写;4、“空”与“灵”
的韵味境界玄理思辨,巧妙的比喻、隐喻,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和某种小说化的倾向,别有一番艺术魅力。
20、简析王统照小说“爱”和“美”的追求
对“爱”和“美”的玄想,从一开始就成了王统照文学创作追求的中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潮洗礼下,王统照热忱地探索着人生的意义,对人生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王统照初期小说也正是在对“爱”和“美”的执著追求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上与他的新诗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同一。在这些作品中的基调与其说是从正面宣扬“爱”与“美”的力量,毋宁说更多地是战展示“爱”与“美”的幻灭。 21、简析冰心创作中的“爱”的哲学的内容
1921年发表的《超人》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是冰心宣扬的“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部曲”。
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着发展变化,从追寻到宣扬,最后疑信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独特的旋律。 22、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风神韵致的,还是取材于作者一己生活的那些树青、叙事、写景之作。《背影》、《给亡妇》、《荷塘月色》。第一,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最重要原因。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三、缜密精巧的构思。四、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他的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文言而代白话可以写出与文言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23、庐隐《海滨故人》小说的思想和风格
1925年,庐隐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成了主潮。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了女大学生们的生活,她们的思想和追求、苦闷和彷徨,宣泄了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女性寻求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心理,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的现代意识。
风格:一、自叙传的写法;二、对女性恋爱、婚姻问题的探究;三、感伤、哀怨、悲观的抒情。《海滨故人》不以情节的复杂、曲折取胜,而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显示出了突出的抒情才能,所塑造的受新思潮洗礼的女性,一方面渴望着个性解放、灵魂的自由,向往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决绝地冲出传统价值标准的藩篱,对世俗的訾议和非难还不无忌惧,于是只好徘徊歧路,性格染上了二重色彩。自叙传体式袒露自我这一点上,“五四”作家中,男有郁达夫,女有黄庐隐,堪称双璧。 24、郁达夫作者中“零余者”的形象
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和《南迁》中的“他”,《银灰色的死》中的“伊人”,心中交织着个人积郁与民族的积郁,更感到自身的孤凄悲凉,强烈地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异性的爱情,甚至表现出某种变态的心理。他们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了形象相当深厚的感伤色彩。郁达夫的小说还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25、简评徐志摩的前期诗作的特点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两集中的前期作品,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
一、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三、描写爱情体验。四、歌咏大自然。
26、简析冯文炳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对故乡的怀恋和对儿时的记忆,成就了废名创作中最好的作品,开辟了田园小说的别一支系,在冯文炳早期的小说创作集《竹林的故事》中,表现出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乡民命运的同情,较多地留意农村宗法制的存在与解体给乡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更突出显示了他艺术风采的则是对一些善良的乡村小人物的关爱、对于和谐幻美的理想世界的孺慕的作品。在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也明显地表现出对乡村风情的欣赏。这种对于乡情魅力的描写在他另一些以描写劳动少女、描写古朴乡野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艺术表现,这些作品展露了乡村劳动女性的本色美,这是废名小说最见精彩的部分,也是他笔下最为丰满的人物形象。
1、田园山水之美与人物性情之美的相得益彰,是废名小说的主要夜色之一。2、对于佳山秀水的留恋,加浓了废名小说的隐逸倾向。3、意境冲淡而诗情浓郁,是废名把小说当成诗、当成唐人绝句来写,追求独特的意境,独特的神韵。
在结构上,废名的小说大多属于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27、冯至《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冯至40年代的创作集中于对十四行诗的创作探索,出版了《十四行集》。作品思想上更为深沉,艺术上也更纯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十四行集》的艺术视野相当开阔,思想认识更为深刻,诗人更加关注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表现了对诗情哲化的追求。
在形式上,冯至的作品大多采用半格律体,诗行大体整齐、大致押韵,节奏舒缓,音韵柔美。
28、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艺术
李金发被称为“诗怪”。象征主义诗歌作品,大都歌咏爱情、礼赞自然、描慕异国风情,传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惆怅,表达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他在表现这种思想与情绪时,大量采用了法国象征的艺术技巧,以意象营构为中心,以象征、暗示为基本手法,以奇特的观念联络,跳跃、空白的词语组合,曲折有致地加以表达。 29、简析长篇小说《腐蚀》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944年,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旨在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的黑暗,作品以1940-1941年的重庆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赵惠明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心理历程,抨击了国民党特务组织推行内战、破坏抗日的丑恶行径,同时讴歌了小昭、K和萍以及《新华日报》为代表的进步正义力量。赵惠明这个人物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堕落,另一方面她又没有完全泯灭人性,企图走一条自新的道路,小说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形成了有别于茅盾其他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形式(日记体)与内容(心理分析)的有机融合,使这部小说成为茅盾40年代创作的高峰。
30、简析茅盾《农村三部曲》的思想艺术成就
《春蚕》、《秋收》、《残冬》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春蚕》通过“丰收成灾”的悲惨事实,揭示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中农民带来的民族灾难,老通宝是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民形象。多多头却是一个正在觉醒之中的中国新一代农民的形象化身。《春蚕》是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自然优美,在工细的笔墨中又有着深刻的象征意蕴。作者还用极为细腻的笔描写了养蚕的程序、礼仪等民俗风情,为烘托任务的心境作了殷实的铺垫。 31、简析寓言体小说《猫城记》
《猫城记》(1932)写一个漂流到火星上“猫国”里的机师在猫国都城的所见所闻,在科幻小说的外衣寄寓明显的政治讽刺意旨,为一个行将没落的社会(实指当时的中国)写照。作品借猫人丑恶行径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后半部分,对革命力量进行了不正确的
嘲讽,《猫城记》在思想倾向上的复杂性和艺术表现的特异性,使它长期以来引起不同的评价。 32、简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色
1、鲜明突出的“京味儿”,是《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北平下层社会洋车夫“门派”,婚礼民俗的交代,使小说透出特有的地方色彩。2、 “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语言上。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了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了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表现了老舍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的语言艺术大师。
33、巴金早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巴金既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信仰者,又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战士。他崇尚个性的绝对自由,追求高尚但抽象的道德人格,对黑暗的社会现状采取彻底的反抗态度,写青春的毁灭,死亡的痛苦,恐怖主义者在暴利中毁灭敌人也毁灭自己的同归于尽。第一步带有传色彩的中篇小说《灭亡》,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 34、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灭亡》和《寒夜》,正是巴金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早期应该是1929年到1941年,后期应该是1942年到1949年。早期的创作作品的题材、人物细节甚至语言都成为次要的因素,都是为发泄作家的情感服务的。后期感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在表现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创作风格稳定下来,应该是以1942年初发表的小说《还魂草》为标志的。
35、分析觉新的形象
觉新首先是一个懦夫,同时又是一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悲剧性命运的懦夫。“五四”新空气使它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他本身又是这一行将崩溃的家庭制度的产物,他整个人是属于这个制度的,“长房长孙”受到的封建教育和个人道义责任,都不允许他走向新生。他不得不去做它的帮凶。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剧,对于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说来,是具有很大概括力的。 36、简评沈从文的短篇小说的三种基本文体形态和结构
沈从文创造了三种基本文体形态。一是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如《丈夫》。二是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如《神巫之爱》;三是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为“文明”的讽刺小说,如《八骏图》等。其次,在文体创作上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全部短篇中几乎找不出两篇结构相同的作品来。无定格则自成一格,这是沈从文文本结构创作的秘诀。 37、简评《湘行散记》和《湘西》的思想艺术特色
首先,《湘行散记》与《湘西》表现着作者炽热的本土性。书写湘西的历史与现实揭示出“官”与“匪”是给湘西带来无穷灾难的祸根。其次,这两本散文集表现着作者鲜明的本族性。为苗族人民仗义执言。此外,作者继续造他的“希腊神庙”,进行着爱欲即为生命、生命契合自然的人性的哲理思考,表现了沈从文独特的、原始主义的人性思想。本土性、本族性以及人性的哲理思考,这些水沈从文散文表现“自我”的主要方面。在艺术上有着显著的特色,第一,作者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作为叙写线索,第二,沈从文的散文是小说家的散文,融进小说的任务对话与细节、情节的描写,往往形成小说的情节性与情境氛围。第三,作者的抒情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38、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有动作性、抒情性等特点。其结构之严谨,戏剧冲突尖锐,情节安排之巧妙,无不令人击节赞赏。在人物形象方面,繁漪、陈白露和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戏剧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年龄、身份、文化教养、情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内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自考名词解释+简答题(完整)(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