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早在“十七年”间,甚至解放区文学时期便已有明显的体现。这种“精神内伤”的治疗途径,是彻底改变“文艺等同于政治”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按照文艺规律办事。
最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并取得法律的保障,才能免遭戕害、健康发展。 17、“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
答:(1)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2)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象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之争,对素材提炼不够;或者演绎政治运动的过程,设置人为的冲突,用人物的言行去证明先验的思想,等等,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批判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 从总体上看,“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缺乏多种色彩.应该予以正视。不容避讳。
18、吴强小说《红日》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题材内容: 《红日》着眼于1946年秋末冬初到l947年春夏之际,华东战场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相互衔接的战役,并以孟良崮战役为重点,形象地概括了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历程。 艺术特色: (1)将历史纪实与艺术创造相结合,表现广阔的战争画面和生活图景,是《红日》的显著特色之一。为了忠实于整个战局和敌我双方的宏观部署,小说对双方的高级将领,如陈毅、粟裕,李仙洲、张灵甫等,使用真名实姓,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同时,作者又充分运用了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艺术地设计沈振新统率的一个军的战斗生活,虚构了大量的人物、情节、细节。把历次战役史实的描述与艺术形象的创造有机结合,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使其总体走向有根有据,服从历史的规定,而历史的具体展开和行进的轨迹,又不被历史事实所束缚。《红日》正面反映革命战争,其主线和重点在于描写战斗的场面与过程,但它又与以前出现的一般战争题材的小说不同,除了直接展开敌我双方的激烈交锋以外,还腾出笔墨叙写广阔的军旅生活风情,拓宽了军事文学的视野,为其后多侧面多层次地描写战争题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力图生活化、个性化地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是《红日》的显著特色之二。如在揭示沈振新、梁波的共同特征的同时,小说还采用互补手法,通过一系列情节与细节,写出了各自的个性。如果说沈振新偏于内向,因可敬而令人可亲的话,那么梁波则偏于外向,因可亲而惹人起敬,他们都是刻画得比较成功的艺术形象。 19、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答:《红岩》以重庆地下党和被囚禁于“中美合作所”的共产党人的斗争事迹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他们在狱中战胜残酷的刑讯和疯狂的屠杀,终于迎来革命胜利的历史,充分暴露了敌人凶残暴戾的阶级本性,热情歌颂了共产党人忠贞不渝的革命信念和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作者以胜利者的姿态描绘两种政治力量、精神力量之间惊心动魄的较量,使小说充满了浓重的悲壮色彩。 在艺术上,《红岩》也很有特点。首先,小说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刻画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描写重庆地下党和被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共产党人的顽强斗争,这一特殊题材,决定其矛盾冲突必然是尖锐复杂的。在特殊环境中,敌我双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革命的殊死搏斗,给小说增添了扣人心弦的传奇色彩。
其次,《红岩》采用了多线索的网状结构方式。全书主要通过一些重要人物的活动,将白公馆和渣滓洞集中营的斗争、重庆地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等三条线索联系起来,并以狱中斗争为主线,以城市地下斗争和农村武装斗争为副线,编织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完整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山城重庆革命斗争的真实面貌。
20、梁斌小说《红旗谱》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答:《红旗谱》通过对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表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小说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故事情节,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人胜。刻画人物形象,则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的性格。同时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静态的叙述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工笔细描,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此外,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之中。
21、20世纪50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
答:颂歌主潮无疑给诗坛带来了明朗的色调和昂扬的诗风,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中若干不应忽视的缺失亦逐渐暴露了出来。其主要表现为:题材不够多样,形式比较单一;简单配合政治运动、中心T作的“传声筒”倾向已在部分诗作中初露端倪;以赞颂新时代、新生活为己任的诗人们,大抵致力于外部现实图景的描绘而回避“自我”形象的抒写;对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作深入揭示的诗篇更是凤毛麟角。凡此种种,均导致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的诗坛未能摆脱“大一统”的创作格局,而作品艺术风格的趋同,诗人艺术个性的萎缩,都是不利于诗歌的健康发展的。
22、“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
答:首先,散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难看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通讯报告的兴盛,具备政通人和的社会背景;抒情散文的两度潮涌,也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20世纪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而l957年反右之后杂文的冷寂,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政治风雨对文学创作的摧残。
其次,创作队伍的形成对散文的繁荣至关重要。1949年以后,耕耘在散文园地的,既有久负盛名的文坛宿将,又有才思横溢的文学新秀;既有多才多艺的诗人、小说家,又有阅历丰富的学者和教育家。正是他们体现在创作中的个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散文艺术风格的单调重复。
最后,“左”倾理论和僵化观念势必遏制散文的多元功能。散文创作本应十分自由,但在“文艺必须服务于政治”等口号的束缚下,它却变得不能“干预生活”、触及时弊;不能暴露阴暗、抨击丑恶;不能表现个性,袒露真实情感。作家们只好被迫收缩思想空间,专注于现实中的“光明”面,以清一色的“颂歌”取代散文(尤其是杂文)的讽刺、批判功能。这种“自我封闭”状态对于创作主体,对于散文创作的繁荣,都是十分有害的。 23、杨朔散文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答:思想内容: 杨朔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他常常“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常常从普通劳动者的言行中发掘美质,赞颂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作无私奉献的情操。《茶花赋》中的普之仁,是个“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泥土”的养花人。在作者心目中,这位平凡劳动
者的崇高,便在于他积年累月地用自己的汗水培植花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
艺术风格: 首先,寻求诗意的艺术构思。他善于缘物生情,托物言志,常常从细微处落墨,通过比兴或象征手法营构诗意形象,创造诗的意境,借以表达深远的旨意。
其次,缜密精巧的艺术结构。他讲究剪裁布局,又谙识艺术辩证法,行文时云遮雾障,峰回路转,每在“转弯”后升华,卒章显其志。 24、秦牧散文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答:思想主题: 秦牧的散文取材广泛,立意高远,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他善于凭借精细的观察叙述.什么东西一旦出现在他的笔下,便能平中见奇.不同凡响.且寄寓着一定的见解与思想。秦牧的散文虽也旁征博引地表现宇宙之大,草芥之微,但它却并非那种供人茶余饭后摩挲把玩的“小摆设”,而总是给读者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和健康的审美熏陶,在知识性和趣味性中包含着积极的思想主题。
艺术成就: 首先,纵横联想,能放善收。他的联想与想象的笔触如天马行空.驰骋自由。文中诸多知识性材料看似纷呈无序.实际上却能依靠思想或抒情的线索而“向心”地凝聚起来,做到杂而不乱,散而归一。
其次,文笔生动,声情并茂。他经常采用林中散步、灯下谈心的行文方式,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他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或用一串排比造成语言的气势,或借贴切的比喻营构传神的形象,或引用精警的谚语、诗词留给读者深长的回味,因此,无论叙事绘景,还是状物抒情,都能产生色彩斑斓、妙趣横生的审美效应。
最后,秦牧散文的风格特征是多姿多彩的。概括地说,或劲健、或潇洒、或机智、或深沉、或平易、或幽默,均能富有情趣、引人人胜。 25、刘白羽散文的时代气息和艺术特色 答:时代气息: 刘白羽的散文擅长抒写激情,表现理想,政治色彩鲜明,时代气息浓郁。《日出》采用独特的视角,带着饱满的激情.从万仞高空来描绘云蒸霞蔚的日出景观。在作者的心目中,那“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的旭日,分明是战胜了黑暗的伟大祖国朝气蓬勃、前景灿烂的写照。
艺术特色: 首先,他善于运用剪辑手法将历史和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表达新颖深刻的主题。
其次,他擅长融情人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显示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长江三日》叙写“江津号”轮船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航程。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沿途绚丽如画的景致。无论是巍巍群山、浩浩江流,还是稠密灯火、灿烂阳光,都寄寓着作者思索革命航向和生活底蕴的豪迈激情。而激情与画面的两相交融,便形成了一种壮美的艺术境界,令人读之难忘。
26、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答:首先是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这部戏截取了三个历史片断,借以展示三个时代的运命变迁,这是纵向的时间选择;横向的人物行为表现方面,老舍选择了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地点,即裕泰茶馆正是在这个联系着广泛生活面的环境中,我们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的行动看到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变动。可以说,老舍靠“一个茶馆三幕戏”埋藏了三个时代。 其次,《茶馆》在艺术上的出色表现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裕泰茶馆的老板王利发无疑是这个庞大的人物群体中最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这是一个勤勤恳恳的中下层生意人形象,拥有祖上传下来的茶馆,但本钱不大,为了保住门面,他真诚地遵循着父辈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从而养成了委曲求全、四方逢迎的为人处世之道,但他有一定的正义感。王利发奉行祖传的处世哲学,但并不保守固执。为了茶馆的生存,他也曾费尽心机,不断地进行时髦的改良,但在混乱不堪的社会状态下,裕泰茶馆每况愈下,最终被霸占,王利发含恨上吊自尽。另外两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当属常四爷
和秦仲义。常四爷是一个旗人,为人耿直刚强,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与王利发的个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戊戌年间因说了句“大清国要完”,被当做谭嗣同的余党抓人大牢,从此日子越过越穷。茶馆的房东秦仲义带有新兴民族资本家的色彩。年轻时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他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卖掉产业,集中资金开办工厂,但是他的设想和计划遭遇了一次又一次阻碍和打击,最后他的工厂被国民党当做“逆产”没收了,秦仲义剩下的也只有诅咒和愤怒。
最后,《茶馆》在语言方面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所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老舍的话剧语言都是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意味,朴素流畅而又韵味十足。同时,老舍非常注重人物对白的性格化和个性化呈现。
27、分析浩然的《金光大道》所表现出的“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特征 答:《金光大道》是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所表现出的特征有:
首先表现在文学观念上,把文学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只求作品的实用价值,放弃文学的审美功能,颠倒生活与观念之间的关系,视观念重于生活、先于生活。将“文革”时期推向极致的斗争氛围推演到农业合作化前后,运用“文革”时期推向极致的斗争哲学去图解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生活,将原本丰富复杂的社会存在和生动多彩的文学世界,纳入一切斗争化的模式,充分表现了“文革”文学的斗争主题。 其次。在艺术构思上,《金光大道》集中代表了“文革”文学的构思模式。为了宣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题。作者殚精竭虑编制三级斗争、两条线索这种结构模式,显然是将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农村生活,统统归结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渲染斗争的广泛性、尖锐性、复杂性。
最后,按照“根本任务论”,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高大泉贯穿《金光大道》首尾,是作者竭力刻画的杰出人物,聚集着“文革”英雄的全部特性。他不仅“高”、“大”,而且“全”,不仅成为政治上对敌斗争的楷模。而且成为社会道德的榜样。无可否认,高大泉是《金光大道》坚持“根本任务论”而产生的炙手可热的品牌,是“文革”文学中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范式。在他身上的确倾注了作家出色地执行“根本任务论”的心血,完满地体现了“文革”文学的追求。
28、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整体特点和主要成就
答:(1)新时期小说拥有一支阵容强大且不断补充新的血液的作家队伍。老、中、青三代作家,他们之间在文学观念等方面虽然不乏差异,甚至偶有交锋,但他们共同为我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2)新时期小说创作的题材领域不断开拓和突破,反映了广阔的生活领域。 (3)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流派纷呈,气象万千。 (4)新时期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丰富多样。:一是纵向继承我国古代文学的表现手段;二是横向继承和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比较而言,这一倾向更为突出,实践者最众,成就也最大,对于文学观念的解放和使我国文学适应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缩短和世界文学的差距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尚需指出的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方法已经更趋开放,它通过对现代主义以至后现代主义某些艺术技巧的广泛吸纳获得了新的表现形态,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
(5)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新时期小说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批判民族“痼疾”、重铸民族灵魂以及人道主义的复归,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历史作用。 29、张贤亮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 张贤亮是一个喜欢将自己苦苦思索的人生哲理融会到作品之中的作家。从《灵与肉》开始,作者就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一个生活中的重大命题——知识分子在与
体力劳动者的接触中,以及在他自身的体力劳动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灵变化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因此.他的作品理性色彩很浓,当然,这个理性色彩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感性生活的描写之上的。
艺术特色: (1)作者在描写中糅进了风俗画的描写,使之与环境、人物心理形成一个诗意化的境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可读性。如他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大西北高原风光与风土人情,充满着各种情调和诗意。
(2)人物心理世界的剖示具有多层次的立体效果,这主要是作者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所致:如旁白、自白、对白,更重要的是作者有深入人的潜意识和性意识层面进行艺术表现的胆识,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技巧,同时开掘了人的心理新层面,给以后的当代中国小说描写提供了新鲜经验。
30、刘心武小说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探索
答: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是他的成名作,也是新时期小说和“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标志着文学新的转机。随后刘心武的小说都是揭露社会问题的力作,尽管艺术欠精致,但新时期读者注重思想性心理使这些作品产生了很大反响。 《如意》,作者在创作倾向上有了很大转变,不再过于追求文学的政治功能,而确立了人性、人道主义的文化立场。
《立体交叉桥》标志着刘心武的创作有了一个飞跃。时空观的引入使这篇小说开始重视立体、多侧面地去写人、人的内心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摈弃了人物塑造上的意念化倾向,侯家三兄妹形象的丰富性在于对人物内心的挖掘深度加强。这篇小说改变了刘心武以往小说中的关键时刻作者总要站出来议论一番、表明自己的爱憎和判断的弊病,而把价值判断完全留给了读者。
较充分地显示出刘心武新的探索成就的是发表的《钟鼓楼》。作品写了北京一个与古老的钟鼓楼联成整体的四合院中九户居民一天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联系着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普通的京华市民社会生态景观的缩影。小说在总体上采用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方式,以薛家的喜事作为四合院都市居民一天里的中心事件,横向上把里里外外三十多个人物串联起来,使各个家庭、各种人物在同一时间和空间里活动。作者把《钟鼓楼》结构比喻为“橘瓣式”,貌似各自分离,却又能吻合成一。 《四牌楼》是刘心武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写了蒋氏家族的众多个体及其相关群体的悲欢离合,生死歌哭.折射出20世纪北京都市文明的变迁。作者运用了自叙传的文体,客观冷静,严酷悲悯又忧伤的叙述语调加深了它的自剖和忏悔色彩,对知识分子边缘化进行了冷静反思。
刘心武在艺术表现上一直追求中和之美,在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变革和守旧间多取其中点,不断积极探索。刘心武的很多作品有理想主义的象征韵味,《如意》中的“如意”,《钟鼓楼》中笼罩全局象征人世沧桑的钟鼓楼,《四牌楼》中象征人类超越欲望和难以超越的局限的四牌楼等都寄托了刘心武对人生社会终极价值的叩问,袒露了作者对文学、人生的思考。
31、高晓声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答:思想: 高晓声的小说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以深刻的“探求者”的眼光,塑造了一批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中国农民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所积淀下来的民族“劣根性”。
艺术成就: (1)高晓声的创作手法虽然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但他并未故步自封,而是“寓洋于土,土洋结合”.采用“中西合璧”式的艺术手法,成功借用西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细致入微地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且把它们与人物的活动、故事情节紧密结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自考名词解释+简答题(完整)(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