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使广大劳苦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生活的道路,是符合全体劳动农民切身利益的。但是,在集体化进程中,绝不可以采取强制或剥夺的办法,只能是坚持自愿原则。因此,试图用某种快速的方法,用行政命令等手段强迫小农改造是完全错误的。这不仅阻碍了集体化运动的发展,而且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带来严重的危害。
3)农业集体化形式过于单一,忽视了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和需要的多样性:因此,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并不是很高且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急于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完全排除了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有益的作用,显然有点操之过急。要求不同地区处于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民一律接受这种形式,并采取许多行政命令手段来推进这一进程,这本身就包含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这既违背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忽视了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和需要的多样性,又阻碍广大劳动群众探索更好的组织形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5. 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第一个定型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同时,他也是苏联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斯大林正是通过它把苏联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斯大林模式总的看来功大于过,成绩是第一位的。该模式前期积极多于消极,后期消极方面已阻碍生产力发展,也很难适应科技革命。
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在于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为现实,并且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第二个重大飞跃。该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曾起了巨大作用,主要是:它保证了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保证了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斯大林模式基本上适合苏联国情,而且取得了伟大成就,建成了社会主义,是取得胜利的、成功的一种模式、一条道路,它?不失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一?。?苏联模式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的非常时期,对于客观环境险恶复杂的过渡时期,以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模式。? 关于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消极作用。它?局部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是有严重弊病的。?这主要归因为一个?权?字,即一党揽权、个人专权、层层集权、干部特权和对外霸权。具体表现在三点:1)政治上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严重的家长制,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领导干部易于脱离群众;2)经济上各部门发展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忽视了与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工业部门的发展。3)地方上统得太死,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经济效益差;不可避免地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滋生官僚主义,从而难以防止国家机构的官僚化。4)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上述弊端的存在,给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1)它压制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它束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3)它不能适应当代迅速发展的世界科技革命。从长远上看,它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最终引发危机。
6. 简述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 阿拉伯民族主义是指阿拉伯地区争取民族解放、维护民族独立的思潮和运动,起源于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民族文化复兴运动。其基本思想是,阿拉伯人组成一个单一的国家,这个民族国家包括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印度洋整个地区的共同语言和文化的政治实体;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民族特性的一部分;赞美阿拉伯历史传统和穆斯林传统的全盘阿拉伯化,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必然结果。就阿拉伯民族主义所包含的内容来说 ,我们以为 ,
从狭义上说 ,它可称之为泛阿拉伯主义 。从广义上说 ,称它是一种政治、社会思潮更合适因为它不仅包含了人们常说的那种要求阿拉伯民族统一的目标 ,而且还包括了阿拉伯民族要求振兴 、自强和改造阿拉伯社会的综合性的愿望。阿拉伯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政治思潮。其内容大体如下:
(1)阿拉伯人是一个单一的民族 ,民族的构成有它的几种要素。在这方面 ,阿拉伯民族主义作家借鉴欧洲近代民族理论 ,探讨了阿拉伯民族的形成要素 ,有的赞赏地理环境 、历史的因素有的推崇血缘、习俗以及伊斯兰教的因素,有的强调语言、共同的历史使命和利益。 (2)民族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国家或建成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体。既然阿拉伯人是一个民族,那就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是老一代民族主义者所追求的目标。在他们眼里 ,这个阿拉伯的国家包括整个阿拉伯半岛,北起陶鲁斯山 ,南临印度洋,东濒波斯湾、西迄红海。而新一代的青年民族主义组织追求的是?解放阿拉伯的祖国 ,统一它的各个地区 ,建立比现在更完整、协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3)增强民族内聚力的纽带——?阿萨比亚 ?精神和献身精神。针对阿拉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个人主义、部落意识、社团利益,青年人中的涣散、无政府状态,民族主义作家极力倡导?阿萨比亚 ?精神和献身精神。 ?阿萨比亚 ?在伊斯兰教中原指?一神教论 ?,表示穆斯林对真主笃信不二的信仰和感情,在现代阿拉伯语中,有 ?精神?、?团结心?的含义。民族主义作家要求人们对民族就像对待宗教那样的信仰和有感情,有的把它引伸成爱国主义来提倡 ,以增强民族的团结。
(4)改造阿拉伯民族。民族文化的道德价值观 ——?自由?、?公正 ?、?合作 ?、?人的价值? 、 ?人道主义 ?。对民族主义作家来说 ,如果说统一 、团结是政治上的目标的话,那么,恢复阿拉伯人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则是新的阿拉伯社会的准则。 (5)伊斯兰社会主义观:改变贫富不均社会不公正。
7. 论述甘地主义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
1)哲学思想: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的真理观; 2)政治思想:印度自治;
3)经济思想:经济自主 、经济正义; 4)社会思想:平等 、团结的和谐社会观。
(2)特点:哲学思想强调宗教道德理论与实践,体现了南亚宗教文化的处世行事和入世内容;政治思想体现了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甘地主义反映了印度资阶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印度资阶的软弱性和两重性。
8. 论述凯末尔主义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
(2)特点:比啊现了对帝国主义的反对,对民族独一的坚持,以及建立和巩固一体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思想;表现力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神权主义坚持共和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坚持发展民族经济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
9. 评价凯末尔革命的意义。 (1)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
(2)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未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3)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开创了建立民族国家体系――这一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的先声。
(4)建国后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10. 评价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的历史意义。 (1)它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维护了国家主权独立。 (2)反对了君主制,封建大庄园制和教权制。
(3)显示了强大的人民力量,鼓舞其它民族国家人民参与斗争。
(4)牵制了德意法西斯对其它国家德侵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推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 评述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1)大大加强了希特勒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2)给德国提供了便捷的矿藏和发达的工业。
(3)极大地改善了德国的战略地位,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4)给英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毁坏了法国的同盟体系,使法国的大陆地位遗落千丈;上万吨的炸药倾泻到伦敦和英国其它城市。
12. 论述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的影响。 苏联从国防安全出发,迅即把波兰东部、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罗马尼亚的北布哥维纳以及芬兰南部部分土地臵于自己控制下,从而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新防线,即?东方战线?。这使德国进攻时必须从更西面几百千米的战线上开始,这一做法是有战略意义的,为苏联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东方战线?扩大了苏联防御德国的空间和防线,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在于这条防线是建立在西部弱小邻国的领土上,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与防务,不惜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和主权,暴露了其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带来了严重后果。
?东方战线?实质上是苏联侵犯别国领土、主权,并伤害了他国的感情,这一点后来为德国所利用,把这些国家拉入反苏集团。而二战后,苏联又未把侵占的他国领土归还,有损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13. 论述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意义。 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展开大反攻。1942年初,苏军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毙伤十六万八千人,把德军赶离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在1941年德苏战场的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被击溃五十个师,陆军伤亡八十三万
多人。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它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增强了苏联人民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的信心,而且对全世界人民也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毛泽东这样评价斯大林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希特勒走拿破仑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的灭亡的决定点。
14. 论述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伟大意义。 1942年7月,德军为夺取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集中了以精锐第六集团军为主力的100多万兵力向这座城市发起进攻。9月中旬德军攻入市区,苏联军民与德军展开激烈巷战。11月,苏军开始反攻,将30多万德军重重包围。经过惨烈战斗,被围德军于次年2月宣布投降,长达半年之久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结束。在持续200天的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中,法西斯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
这是纳粹德国发动战争以来所遭受的最大的失败。这一仗更坚定了苏联军民的胜利信心,还极大地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各族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转折点。苏联有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15. 论述《开罗宣言》和德黑兰会议的历史意义。 (1)《开罗宣言》宣言明确承认了中国收复师弟的神圣权利,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
(2)德黑兰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会议是苏美英三国之间在重大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分歧得到初步解决,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而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团结和合作。对二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16. 论述波茨坦会议的历史意义。 波茨坦会议是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举行的战时最后一次会议,这次狐疑的召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会议确定了苏美英法四国共同管制德国政治经济,处理战后德国问题,解决德国的军国主义。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声明,同时要求日本归还自甲午战争后侵略中国的所有领土。会议还决定一致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在欧战结束三个月以内参加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加快了二战胜利的步伐。
17. 论述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的伟大意义。 1942年参加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签署的宣言。德意日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断扩大侵略,促进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向德、意、日宣战,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进一步壮大。在美国倡议下, 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该宣言。签字国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宣言中宣布:①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②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团结了一切反法西斯力量组成统一战线,使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支持和配合,结束各国各自为战的局面,
鼓舞了世界各地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和勇气,是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重要的条件。反法西斯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优势,从此法西斯势力受到重大扼制和打击,并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同时也为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初步基础。
18. 论述《洛桑条约》的内容和意义。 (1)主要内容:
1)土耳其保全它的主要领土,收回士麦那地区和东色雷斯; 2)土耳其放弃对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地的领土要求;
3)对世界大战及协约国武装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损失和损害,双方互相放弃在金钱上的要求;
4)取消在小亚细亚的法、意势力范围和欧洲国家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等。
(2)意义:《洛桑条约》的签订使土耳其摆脱《色佛尔条约》的奴役枷锁、获得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表明土耳其人民经过斗争,终于维护了国家独立。
19. 论述柯立芝总统执政时美国政府的执政特点。 柯立芝执政时,共和党四分五裂,国家呈现无政府状态,联邦政府信誉扫地。柯立芝抓住国人渴求安定的心理特点,稳扎稳打,改变上述状态,取得一定成效,从而赢得了1924年的大选,获得连任。在经济上,柯立芝恪守这样一个信条:无为而治的政府才是好政府,因此他反对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干预,反对救济下层劳动人民,同样也反对干预商业事务的任何措施。他提出的著名口号是?美国的事情就是商业。?他还以其特有的简练的文笔写道:?事物正在顺利进行,好办法就是不管它。?。在他的总统的职务期间,美国体验了?经济狂长?的一个期间,所谓的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然而在?柯立芝繁荣?的背后,日益显示出不安定因素,特别是股票市场的虚假繁荣表明一场新的危机不可避免。可是直到1929年时,柯立芝还在预言:?没有任何灾祸到来的迹象。?而历史事实却是,同年秋天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大萧条首先在美国爆发。
在外交事务中,柯立芝继续追随老罗斯福的?大棒政策?来处理拉美问题。
20. 评述英法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政策。 (1)面对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英法采取了姑息纵容的靖绥政策。英法控制的国联但迫于世界舆论,承认意大利为入侵国,虽宣布对它实施经济制裁,但是却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旧供意军使用。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1)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法国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
2)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3)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