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城城市经济与社会
表6 1991-2012年间Adlershof科技园的公私投入概况
1991-2005
2006-2012
1991-2012
百万欧元
%百万欧元%百万欧元%基础设施领域的公共投资503351672167030科研院所领域的公
共投资4273010143720WISTA管理公司的
公共投资2902072936216私营部门的投资
197145416873833总投资
1417
100
790
100
2207
100
4 启示
德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建立,得益于多级政府支持与有效引导,中央和地方政策型银行融资资助,以及其本身创新创业社会组织类型发达、体系综合和基础扎实,保障了生态系统的管路通畅和有效运行。与此同时,高校科研院所重视应用科学教育和研发,注重与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在政府/非政府支持下实施应用创新,并集合企业的自发创新创业力量,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具体启示包括:
4.1 坚持生态系统理念培育创新创业体系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增长的主流理念,但是从模式体制和机制,特别是空间规划支撑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导则。应结合包括德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创新创业园区的经验,开发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创业园区规划设计体系。相关研究相当有限,在园区或综合体开发有创新创业的概念,但是缺乏有效的空间规划实践。让理念落地,从而探索有效模式,才可能获取可观有效的实践经验,以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园区体系,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新区应率先探索。在科技园内部,独立品牌和研究所之间的共生协同效应十分显著和务实(图11)。
图11 Adlershof科技园“四位一体”协同增效作用显著
48
4.2 应用公私合作合营模式促进广泛参与
公共部门(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私营部门,在我国,特别是以高校为依托的大学科技园,自1999年开始成规模建设,在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联合推动下,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形成紧密联系,其中地方政府与大学科技园之间形成了多种有效的互动模式(宏观管理、直接管理、间接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当前,应更加密切多元化的联系,并逐渐过渡到间接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角色,通过间接管理,如资金入股等方式,尊重创新创业活动的自主性;通过组织协调从第三方为创新创业培育良好外部条件,特别是涉及跨部门、跨层级和跨行业等管理瓶颈的协调。
4.3 重视中小企业并优先给予培育和资助
用前期投融资的方式来支持中小企业,重视产学研和市场力量的结合,特别是公私合营的模式。2012年,德国有1307家中小企业位列世界“隐形冠军”,分别为美国和日本的3.57倍和5.94倍。自2012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Zentrales Innovationsprogramm Mittelstand,ZIM),平均每年资助5亿欧元给中小企业。为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创新管理能力,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创造了“创新审计”的理念,并开发了“创新卡片”的计量评价体系,对创业投资项目进行动态持续监控与评价,帮助项目投资者、技术团队和管理者了解和分析项目的运作状况,并提出管理决策和优化建议。
4.4 重视中低端创新创业空间培育和引导
德国和日本等制造大国之所以崛起依托于其对中低端以及贴近生活的持续性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局限于高精尖,重视中低端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创新创业应互相依托和转化,并形成生态系统,在拥有智力参与作为基础条件,强调资金、网络和文化的协同互动和有效促进。4.5 牵引高校/研究所重构支持多点执业
创新创业是我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实际挑战和机遇。高校教育体系导向和科研院所应加快重构,适应市场需要,设计与社会衔接紧密的教育和研究接口,避免高校/研究所科技创新与我国脱节或无效。与此同时,德国经验表明,教授职业内容也呈现多元化,参与创办研究所、开设公司等,如洪堡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授Alfred
China Ancient City
Economics and socityin Cities
Iwainsky创建计算机应用科学促进会(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Applied Computers Science),洪堡大学Anke Kaysser-Pyzalla教授在德国材料科学领域排名前25,担任Helmboltz-Zentrum柏林中心的首席执行官;洪堡大学化学专业教授Ulrich Panne,同时是水平3倍以上。该协会最早为科技工作者发起的公益性组织(1949年),1952年被联邦经济部认可为三大德国高校以外主要的研究组织,1954年成立首个研究所与国防部合作,20余年得到国防部的项目支持,1977年部分管理职能授权国防部,但同期开始向市场化扩张,Analytic City Adlershof的董事长。4.6 建立和健全第三方智库辅助企业研发
2013年,德国科研总投入约为825亿欧元,其中私人企业投入占67%。德国大众汽车公司2013 年的研发支出约114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德国企业创新的活力来自于其科研架构的整体优势。从政府和议会,到德国研究联合会、博世基金会等大型咨询和资助机构,再到马普学会等公共科研机构及数百所高校、研究所,各个环节的主体各司其职,始终以企业创新为核心,提供不同层面的研发服务、资金支持或政策引导。2013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11846.6亿元,比上年增加1548.2亿元,增长15%;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GDP的比值)首次突破2%,达2.08%,比上年的1.98%提高了0.1%。当年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9075.8亿元,同比增长15.7%,占全国R&D经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4%,达到76.6%。与此同时,借鉴德国经验,重视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培育,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应用中不断认清创新创业机制体制,对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为制度建设提供依据。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于2011年开发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体系(包括“政府支持”、“产业发展”、“人才环境”、“研发环境”、“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市场环境”、“创新知名度”),对我国大陆地区154个GDP过1200亿的地级以上城市(不含直辖市)展开动态评价。4.7 打造促进创新创业的复合型社会组织
德国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社会组织规模和社会服务能力与高校相当,并且有独立的治理体系,是区别于政府下属公共部门的第三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社会组织高度信任,并给予财政支持,以研究型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在其治理结构下设置开展应用研究活动的研究所,并广泛与德国高校、科学院和企业交流合作。以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G)为代表的研究型社会组织,不断提高与企业创新的有机联系,从企业来源的合同科研费用绝对值和占比(约70%)远高出德国高校平均
通过10年的社会化,国防经费由90%下降到10%。2000年,FG正式宣布完全独立成为市场化运作的研究组织,2002年度研究经费突破10亿欧元,2014年上升到20.1亿欧元。与此同时,行业型(创业联合会、工商联合会等)和基金型(德国科学基金会、大众汽车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与研究型社会组织互相配合、支持,共同实现了德国创新创业顶层设计与高校、企业的有机连接与执行。
5 结语
德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培育和发达,对于德国经济的稳健和可持续起到关键性作用。德国正处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成为两化实现的关键性力量。我国新型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化和绿色化迫切需要跨界融合的经验借鉴和政府主体以外的社会推动力量予以协同。德国在体系培育方面的经验和产城一体化开发的实践对于我国在城市推进五化规划建设有参考价值,进一步剖析德国促进企业力量和社会第三方力量参与创新创业的有效机制;研究政府如何支持社会第三方研发力量的建立;研究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实践路径和引导措施;研究在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新区等为代表的园区进行创新创业的顶层政策设计和规划试点示范,为政府治理改革、增加社会就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供有效实践模式和管理机制。参考文献:
[1]严效民,胡汉辉.基于平台理论的区域产业发展平台分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
[2]杨兴宪,刘毅,牛树海.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06,(2).
[3]赵沁平 .加强高校技术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3,(3).
责任编辑:张吉明
49
德国“工业4.0”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研究--基于对柏林州Adlershof科技园的案例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徐振强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名城
China Ancient City2015(11)
城 2015(11)
引用本文格式:徐振强 德国“工业4.0”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研究--基于对柏林州Adlershof科技园的案例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德国“工业4.0”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研究--基于对柏林州Adl(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