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们海鲜,我们不产,不产我拿飞机运过来就是了。但是你们想想看,在历史上面,在没有机械交通的情况下面,办得到吗?办不到!只有非常特殊的例子,比如说唐玄宗唐明皇,他的宠妃杨贵妃喜欢吃南方的荔枝,那怎么办呢?快马送来!所以当时南方荔枝产了以后,马上派人骑上快马一级一级地传递,那么这样接力赛,把这个新鲜的荔枝送到长安,她才能吃得到。那一般老百姓行吗?不行!那么这个交通运输的困难往往是我们今天大家想像不到的。就算交通最方便的,以前有南北大运河,你看坐个船,从杭州到北京,要走多少时间,且不要说碰到冬天结冰不能开了,或者风雨,或者出了什么事,或者让当官的船,就算顺利的话,也是要很长时间才能到的,这还是交通在中国最发达的地方。那么比如说李白的诗里面讲“千里江陵一日还”,那是在很特殊的情况,是顺流而下,如果从江陵让他再回去看,哪儿那么容易?这是他讲得好的一面,从坏的一面讲,三峡里面不晓得翻了多少船,死了多少人,所以交通因素的制约是非常大的。那么物资的运输也不象我们今天想像得那么方便,比如我们最简单地讲,你说粮食,北方人如果要吃到南方的米,或者到西北驻守的人要吃点米,哪儿那么容易啊?
宋朝的一个学者沈括,他曾经专门做了一个计算,说这个人带了粮食走,实在走不了多少路,为什么呢?他背着粮食如果运去,自己要吃的,比如他能够背八十斤粮食,那么他走一天的话,自己要吃掉一斤,他还得回来呢,所以他走一天就要消耗两斤,如果他走上四十天,等于自己带的粮食沿路吃,吃完,最后什么都没有,一斤都没有办法留下来,你们要这样来想,那么他如果是带着比如说丝绸,带着布匹,或者带着其它东西,那么他同时也带粮食,否则他吃什么呢?所以在没有机械运输的情况下面,物资的交流是相当困难的,当然有的人说用船,我们知道用船的话,在没有机械动力,上流要拉纤,主要是顺流而下,但中国的河流大多数是东西方向的,而东面一般都是比较发达,比较有物资,他要逆流而上是多少困难,何况有很多北方连这个河都没有。当然用车比较方便一点,但是车有它的条件,要有道路,车不能爬山,如果要牲口拉的话,也要给它准备饲料。所以这个交通运输就制约了人际的往来和物资的交流,也造成了长期一块一块地方的分割。所以这个交通的发达跟不发达是有大大的区别的。
(交通不便,吃、穿、住、用也都不方便,人与人之间来往少了,沟通也就减少了,于是各地的文化也就各不相同。但奇怪的是,交通不便的地方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那里的人们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习惯,那么这种精神崇拜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面,一个人长期在一个环境里面生活,他不仅在物质上面依赖于这个环境,而且他会产生一种与他相应的精神生活,包括一种信仰,一种观念,一种感情,都是从那里来的。比如说我刚才讲的很多地方的山区,那么在山区,他看不到海,看不到江,看到的就是山,所以山区的人,他往往对很高的山,很奇特的山就产生一种崇拜,认为神灵就是住在这个地方的。比如我们到西藏去,有很多被称为神山,我亲眼看到冈仁布齐那个山,藏民就是围着这个山,转山,他为什么转,在他心目中,这是神山。那么这个神山的确,你到那里,为什么,一个是周围它最高,另外一个,它象金字塔一样非常雄伟,跟周围的山是不同的,那么这个山里面,它的物产肯定也最丰富,它提供给人的精神支撑也是最大,那么与此相应,比如说西藏有很多内陆的湖,所以它们很多湖就是圣湖,因为我也到过那湖边上,那个湖给人的感觉幽深莫测,为什么呢?
它的气候变化很多,一会儿太阳很大,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下雪,还有一种山的形状映照在湖里面,湖水有的时候是澄清的,有的时候深得发黑,有的时候是混的,烟雾浩渺,
给人产生一种很崇高的感觉,所以他们把湖称为圣湖。那这个崇拜都是环境决定的应该讲,一开始的时候很多现象,他们也没有办法解释,比如山上出现雪崩,他就认为这个神灵发怒了,湖里面出现各种影子,他认为神灵显灵了,那么这个是不是只有少数民族有?汉族也是这样的。我们中国一开始很多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是黄河流域,而且是黄河流域的中游,甚至上游,下游那个时候还比较少,那么在这种地方它也是多山的,所以我们汉族,华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我们知道中国到秦汉的时候已经形成一个很明确的概念“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那么这个“五岳”,他就认为有五方也是神灵住的地方,到后来道教就发展,什么都变成大地了,还有除了“五岳”以外,各地还有好几座,叫“镇山”,就是一个地方一个主要的山,这也是对山的一种崇拜,那么这种崇拜产生于什么地方呢?就产生于多山这些地方的人。而且也有很奇怪的现象,“五岳”它是变化的,比如说一开始的时候,南岳不是今天湖南的衡山,是安徽的天柱山,当时是南岳,为什么呢?
北方的民族他的足迹还没那么远,他只跑到那里他已经觉得这个已经很南面,他发现南面有一座比较高大的山,而且这个山的确跟周围也不同,他就把它称为南岳,那么后来逐渐扩大,发现南边还有山,以后就把这个南岳就移到了今天湖南的衡山,当然后来固定下来,要是不固定的话说不定还得往南移。那一边泰山,泰山其实高度两千米都不到,但是因为在齐鲁大地上面,在山东这个丘陵里面,它的确是独树一格,特别高,所以称为“五岳”独尊,其实它的高度在“五岳”里面大概最低,但是它有这样特殊的位置,这时候在人们的心目中间,已经不是把它简单地看成一座山了,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又和很多文化的现象都联系起来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下去看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当地有山,所以才对山产生崇拜。清朝的时候有一件事儿,我们现在讲科学史,讲地理学史都讲,就是清政府曾经派了一个大臣带领一帮人去找黄河的正源,找黄河源,什么道理?
其实是为了去祭河神,因为黄河老是闹水灾,这一年又闹水灾了,那么有大臣就和皇上说:这个黄河闹水灾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在河神真正住的地方去祭它,所以你放那么多山神在那里,你祭河神老爷,河神老爷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呢?一定要找到黄河真正的源头,在那里去祭河神才有用。如果你在下游祭河神,它不来,当事人认为河神一定在河源,否则这个水怎么出来呢?它肯定管着河源。那么这么一来,清朝就派阿弥达带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走,你们跟我去找真正的河源,然后在那里给我祭河神,保平安。因为这么一个命令,他们去找,找到的地方已经接近于今天真正的黄河源头,这个已经很了不得了,差不多就是跟今天的真正的源头差没有多少了,那么他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在那里祭河神,当然祭归祭,黄河照样闹水灾,但是人们的这个观念还是没改变,因为这种文化一旦形成了以后,它会长期影响下去的。比如这个黄河,它不闹水灾了,他可能还会继续祭,他不会马上因为这两年不闹水灾他就不祭了,但是时间长了慢慢地可能会改变。所以这个自然环境的影响不仅在于这个物质上面,还会影响到精神上面,那么精神上面的现象一旦形成了以后,它就会比较长地保留下来。
(在中国辽阔的疆域,正是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才形成了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些文化用我们现代的文明来看,它也许是低俗的,违反伦理道德的,但是它在当时也许是社会的需要。西汉时期,王昭君远嫁匈奴,除了政治的需要,还有其它原因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民风民俗呢?)
我们现在往往讲一个地方要讲它的文化特色,有的都存在这么一个现象,自己的地方文
化总是讲好的,人家这个地方只讲不好的,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即使我们今天看来有些我们不大能够理解的风俗习惯,或者你认为是不好的习惯,其实你仔细地分析的话,它也有它存在的道理的。比如我们一般认为南方的农民比较勤俭,像江南一些地方,冬天还在干活,北方,东北的农民有的人认为好象比较懒,你看整个冬天就猫冬,就在喝喝酒,玩玩儿,就没有事儿,但是他不晓得,原来的特点就是在没有机械化生产的情况下,能源不充分的情况下面,东北这种气候是没有办法冬天干活的,冬天在家里头窝着才是最节省、最安全的事儿,因为你到外面去,你要穿衣,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那么又没有什么好做,在家里,一家人在一起也比较节约,就把炕烧热一下就行了,就过来了,那他到外面去干什么呢?还有东北本身地广人稀,有的是土地,他要生产,最好的办法是多种一点,广种薄收,如果你都精耕细作的话,劳动力不行,相反在南方,土地非常金贵,如果你也是广种薄收,也没有那么多的地让你去种,另外他只能够在高密度的劳动下才能够维持他的生活,不要说现在,就是明清的时候,在江南很多地方,平均一个人一亩地都不到,已经到了这种程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高密度的劳动,所以土地他就充分地利用起来,那么这样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他们这样一种习惯。所以我们看一个地方的民风,看一个地方的观念,也要这样联系起来看,而不要简单地把它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或者用统一的标准,来随便议论一个地方的文化好还是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你不能脱离那个条件。那么历史上面,往往汉族瞧不起少数民族,往往发达地方瞧不起不发达地方,把它归结于文化的雅跟俗,其实要知道很多这个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地方特色的文化,都是离不开那个环境的。我举个例子,当时还是汉朝的时候,内地的汉人往往瞧不起周边的少数民族,瞧不起匈奴,当时匈奴曾经跟汉朝的使者进行过一个辩论,讲它的文化的优劣,汉朝就提出,你们匈奴人有很多习惯,他讲了很多,但是匈奴一个一个都驳斥了。
(但是这些事实也确实存在,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要求和亲,汉元帝有个宫女叫王昭君,才貌双全,自愿到匈奴去,汉元帝就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第二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又过了一年,年迈的呼韩邪去世,大阚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按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再次嫁给雕陶莫皋,一年之后,王昭君为雕陶莫皋生下两个女儿,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后去世,这个规矩在汉族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的匈奴,就是这种风俗。)
什么道理呢?其实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在那些游牧民族里面生育力很低,生孩子不容易,那么妇女也是不够,有的甚至要嫁两次,如果这个丈夫又死了,还得再嫁,那么它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它的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要维持它的宗教繁衍,所以这个风俗如果这么来看你就理解了。所以我们现在看中国历史上面有些地区有很多我们今天看来是属于恶俗,但是它有它的原因。那么汉族里面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也有!比如浙江有些地方,它有所谓的“典妻”,就是自己的老婆“典”给人家十几年,什么道理呢?帮人家生孩子,有的也不一定很富,他自己生不了孩子,怎么办呢?传宗接代不行,那么好,他就出钱找一个来,讲好比如说有的是规定几年,有的规定生下孩子以后再回去,所以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这样的情况,开始她舍不得自己家里的孩子,等到那里孩子生出来,时间到了要回来,又舍不得那里的孩子。
“典妻”、“借妻”这种风俗都有,你说为什么有这种风俗?凡是有这种风俗的地方,它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生育力不足的情况,所以它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对历史上面形成的这种恶俗,今天看来不对,或者当时就受到谴责的风俗,我们要注意了解它真正的原因,我想最
根本的原因还是自然所能提供的条件,以及在这个条件下所产生的这种观念,那么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也就是我们形成地域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这些地域文化都归结于自然条件,实际上这个人是有一定的主观能动力的,那么下一次我们再继续讲其它方面的原因。好,谢谢各位!
(三)地域文化的形成(三)-葛剑雄 内容简介:
移民,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徙,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而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以后的移民潮。
其中又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最主要的移民流向。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外,辽阔的东北地区。当年清军入关以后,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几十万满族人相继迁居中原,关外地区人口日渐稀少。当时康熙皇帝还实行了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统治者甚至以山海关开始,在辽东地区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柳条城墙,意在阻挡从关中而来的百姓。
全文: 在上面一讲,我已经讲到那个影响地域文化的最重要一个因素,它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那么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多样,所以就形成了多样的区域文化。但是这是一个物的方面的条件。那么第二个重要条件应该讲就是人的方面。一个地方的文化说到底就是当地人他们在起作用的。如果离开了人,那还叫什么文化呢?那么这个人如果他一点变化都没有的,也没有人迁进,也没有人迁出,那么它的文化一般来讲是不大会发生变化的。那么要它变化,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移民。所以今天我要讲一下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那么什么叫移民呢?比如说现在北京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好几百万,这些是不是都是移民呢?那还不是。来来往往的人我们叫做流动人口。这种现象我们叫做人口的迁移。但是不是所有的流动人口他都会成为移民的。要成为移民,一般来说,他就是定居下来。
比如在座各位,可能原来有的家乡不在北京,但现在做北京人了,定居下来了,生儿育女,有的成家立业都在北京了,那这就是定居下来了。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流动的人口它对当地的文化并不一定有一种归属感。而移民定居了以后,那就肯定会有一种归属感。比如我到一个地方,我并不一定准备在这儿待下去,定居下去。那么我对当地的文化如果跟我自己的文化有冲突的地方,我可以采取容忍的态度。比如我听不懂当地话,我也不要学,过几天我要走的嘛。我觉得当地什么好的,我接受;不好的,我也不接受。也没关系。但是如果我准备在这个地方待下来,定居下来,那么你想想看,你听不懂话不行,听不懂话你得学,即使不会讲,你至少要听得懂。
比如当地的饮食习惯,你也得接受,否则你怎么过日子呢?反过来,如果我有能耐去改变它的话,比如我在当地是个地方官,或者是有影响的人物,我认为这个风俗不好,我就想改变它。因为什么?我是这里的一份子,有这种归属感。所以移民跟流动人口,它对当地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的移民。这些移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样就使中原文化最初南下,最后覆盖全国。那么像这种大的迁移最早发生在什么时代?给中国的移民史造成最大影响的又是哪一次移民运动?)
比如说历史比较大的一次移民,就是在西晋末年开始的所谓“永嘉之乱”以后的移民。这个移民一直持续了100多年。因为黄河流域发生战乱,西晋灭亡了,然后一些少数民族有的是做了中原的统治者,有的从外面迁移过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汉族的人口就大批地渡过淮河,渡过长江迁移过去。那么这批移民主要定居在什么地方呢?主要定居在长江中下游这一带。那么一开始去的时候,北方来的人跟当地的土著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南方人瞧不起北方人。
但是不管怎么说,北方来的人是政权的权力所在。而且他们人也多、势也众,而且相对是都带着比较先进的文化从北方过来的。因为当时主要的文化中心在北方,所以慢慢以后,南方的土著人不得不接受来自北方的文化。那么南北朝的后期,经过一两百年的时间,当地的文化、当地的南方人,也成长起来了,也出了一些文化的名人。但他们所接受的主要的已经是北方传播过来的文化。所以经过这一次移民,到了隋朝唐朝的时候,长江流域的文化跟黄河流域的文化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所以那个时候再去讲江南这一带已经不是秦朝汉朝眼光中文化落后的江南,而是开始涌现出一批批人才。至少说它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所以这次大移民的影响非常大。那么这种趋势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为什么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比如说你到一个地方,你要了解它的文化特点,影响最大的是它最近这些年来或者最近一次大的移民是从哪里来的。比如说你到一个地方,他说2000年前这儿有什么移民,移民到哪里去了,他已经土著化了。可能影响最大的是近200年前迁来的。
这批人直接的后代现在还在,那么他们的影响应该讲更大。那么中国近代的移民,应该讲对我们今天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影响最大的。比如我们知道,今天的四川人,你去问他们哪里来的,包括四川分出来的重庆市,十之八九会告诉你们他们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甚至有的人说来自江西麻城孝感乡。大家说麻城究竟在哪儿?麻城应该在今天的湖北,但为什么要讲江西麻城孝感乡?因为历史上面很多人是江西迁到湖广,湖广再迁到四川,所以他们后代的记忆就是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
(发生在清朝初期的这次移民运动,是中国移民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从清朝康熙十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一年,前后历时了105年之久。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移民还是在清朝初年。当时明朝末年发生了“张献忠剿四川”的农民运动,后来清朝政府占领了四川。在这次战乱中四川的人口所剩无几,很多地方都成了无人区。据当时的记载,整个成都地区老虎随处可见。有些移民进去时,老虎可以把人吃掉一半。面对如此荒凉的局面,清政府就下令组织大规
模的人员迁移四川。当时清政府还规定四川无主荒地任凭耕种,开垦的土地归耕者所有,免田赋五年,凡安插三百户移民者,可以提升一级。在种种措施下,清朝初期从湖广地区涌现出大量的移民。所以历史上称这次移民运动为“湖广填四川”运动。通过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当时的四川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因为这些移民他都来自湖广,实际上就把湖广就是今天湖北包括湖南这些文化就传播到了四川。那么以后其中的有些人他又进一步从四川迁到了贵州,迁到了云南。所以今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葛剑雄 中国地域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整理总结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