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关系,(建筑材料)可以从外地运过来,可以投入,另外它的功能不是每天生活的。所以只有民居才是地方文化、地域文化的代表。比如我们说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居。我们知道有些地方是住窑洞的,为什么住窑洞?
当然现在有的人说冬暖夏凉,那你怎么不去住啊?你北京怎么不搞个窑洞?其实这是它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因为那些地方一般都是有比较深厚的黄土,另外缺少木材,经济不发达,比较穷,要阔的话,他外地运点建筑材料不就行了吗?当地怎么办呢?就是挖窑洞。如果他木材多,他可以用木材建房子,如果他石料多,可以用石头建,他没有。黄土又很深厚,所以他就挖窑洞。到了南方,地下水位那么高那么潮,怎么挖窑洞?非但不挖窑洞,而且我们先民在那儿建干栏式的建筑,把木材撑起来,房子建在上面。到现在我们到云南有些少数民族地方还是这样。傣族那个楼,竹楼,下面撑起来,由竹子或者木材撑起来,上面住人,下面有的养牲口,有的下面就空着。为什么?
下面太潮。他们住得高一点。我们从中国古代河姆渡地方那个文化遗址去发现,在当时人住的就是这样。因为那地方沿海经常有水,水来的话撑起来,建筑建在竹子或者木材构架上面,建在这个上面。如果建得太低的话水要淹掉。另外这一带一般都是木材比较多的,所以在这样一个条件下,这个地方就盛行这种建筑。比如我们到福建这一带,我们看到有很多土楼。这个土楼也是适合当地特点的。为什么呢?它首先(有)这个土。这个土楼我们去看过,这个围墙很厚很厚,基本上是一层层夯土做成的。如果没有土,如果到有些地方山上全部是岩石,就不是用这种形式了,(另外)当地木材也比较多,所以土楼外面是土的围墙,在里面你看走廊、过道、楼梯这全是木材的。那么这个形式还有一个就是牵扯到,当地人要保证他(人身)的安全。因为当时客家人跟土著之间有冲突,相互之间有冲突,这些地方一般都在山区,交通不便,还有一些盗匪,保证安全,往往一家人围起来住在里面。
所以你看土楼窗都很小,特别靠底下,几乎没有窗。为什么?到时候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他就把门一关,就守在里面。你用火他也不怕。首先保证安全,然后构成这么小的空间,所以它也适应这个特点。所以我们民居这种建筑往往非常能够体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特色。那么也有人曾经这样,有的时候往往要把外地的建筑拿过来,认为这个好,但是我们看到,往往在一个地方,从外面引进的建筑,要么就是富人的奢侈品,要么就是昙花一现,造了以后没有人再继续学它样子了。为什么?他图了个新鲜,但是不适合地方的特点。相反,即使你是外来的,如果你适应了地方特点的话,这就也可以成为地方民居的一部分。比如说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上海的那个石库门房子。我们好多人都以为石库门房子是中国传统的,不是的。
他是英国人想出来的。因为太平天国的时候,江南这一带战乱不断,很多难民逃到哪里去呢?逃到上海。因为上海有租界,租界太平军打不进去的。到了租界人口大量增加,怎么办呢?要给他们住房子,当时英国人最早的时候,就根据英国连排式的建筑,在上海造这种房子。我们知道中国本来传统的房子都是一家一户分开的,你们看有些旧的建筑,房子跟房子之间有很小的一条巷子,但是隔开的。到英国你去看,英国很多都是连排的,马路上是一排,两家中间隔的是一个墙壁,前面都是开放的,就是这样。他就用这种方法去设计了这种建筑,但是这种建筑要适合中国人特点,中国人特点怎么样?家里得有个小院子,英国的连排建筑前面就是草坪,大家都没有什么,最多一个小的篱笆。
(在中国)则不行,所以石库门房子一般的前面都有一个小小的院子。所谓石库门两扇
门,还做成像中国传统的门一样,很厚的门,上面还有一个门环,使他感觉就像在乡下大住宅一样,门口一个小小的天井。天井里面本来有花园,现在没有了,放了一个盆景,或者养了一个金鱼缸,就这么进来,然后正房,后面有后门,那么佣人从后面走,就这样跟中国的特色再稍微做了一点改变。一改变非常适合上海的特点,为什么?它的一个比较小的面积里面,把一家人就容得下来了,使他感到还有一点像原来的大户人家这样的味道。所以现在上海一讲到上海地方特色,很多人就提出石库门,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一个特点。的确这种房子,你到英国去找也找不到,也不同的,你到上海周围你一问,基本上都学它的样子,再往北方就没有了,就不是这个形状了。所以民居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方面。那么这些地域文化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区别?这个我留着下一次讲,下一次我就讲一讲,为什么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它们到底是什么原因?
(二)地域文化的形成(二)-葛剑雄
内容简介:
中国,一个疆域辽阔的土地,它有着迥然不同的地形、地貌,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风俗也不一样,但是有些相距很远的地方,却有着相似的文化现象,比如陕西南部地处秦岭以南,为什么它的文化却和地处西南的巴蜀文化相似。据说在汉武帝时代,统治者曾经把一批善于种植水稻的越人迁至江淮一带开荒种稻,但是为什么把他们迁到黄河沿岸时水稻却无法种植。西晋永嘉之乱之后,北方的移民大量南迁,后来因无法在南方种植小麦,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生活、文化上的差异呢?又比如据史料记载,刘邦当上皇帝以后,为了讨好他的父亲,曾经将故乡丰邑整体迁往关中,但关中并没有形成与丰邑相同的地域文化。
清代后期,北京的旗人早已失去了祖辈传下习武骑射的本领,却爱上了京剧、书画、养鸟。那么这种文化的迁移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中国这个辽阔的疆域上,正是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才形成了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
葛剑雄教授认为,有些地域文化用我们现代的文明来看,它也许是低俗的,违反伦理道德的,但它在当时也许是社会的需要。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要求和亲。汉元帝有个宫女叫王昭君,才貌双全,自愿到匈奴去和亲。汉元帝就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第二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又过了一年,年迈的呼韩邪去世,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再次嫁给雕陶莫皋。一年之后,王昭君为雕陶莫皋连生下两个女儿,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后去世。那么这个规矩在汉族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在当时的匈奴就是这样。那么像王昭君远嫁匈奴这种现象,除了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还有其它原因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民间风俗呢? 全文:
为什么中国会产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这个原因很多,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因为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是个大国,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大的面积里面,你看,包含了很多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高的,世界屋脊在咱们中国,我到西藏这些地方去,有一些县城都快四千多米、五千米那个地方,它还在
那里地方;低的,到吐鲁番去,海拔是负一百多米的地方,比海平面还低。有高山,但是也有很大的平原,有峡谷,还有你看,有盆地,有沙漠,有丛林,有海岛,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景观,那么在这样不同的条件下面,它的物质条件是不同的,自然条件也都不同,不同的气候。我们知道,一种文化它的产生,主要还有它的物质基础,那么不同的自然环境,当然提供的物质基础是不同的,我刚才比如讲到我要修建民居,那么建筑材料,各地提供的建筑材料是不同的,你一定要一样的话,那办不到,那怎么办?那就产生差异。所以自然条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素有南、北之分,所以北方人和南方人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据说在汉武帝时期,统治者曾经把一批善于种植水稻的越人迁至江淮一带开荒种稻,但是为什么把他们迁到黄河沿岸时,水稻却无法种植?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的移民大量南迁,后来因无法在南方种植小麦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生活、文化上的差异呢?)
那么这个自然条件不同还把中国天然地分成了很多不同的区域,比如我们华北,太行山,山上跟山下就不同;你坐火车,京汉铁路,你这么往北京方向开,你看,这边就是绵绵的山--太行山,这边就是大平原。以前历史上说山东、山西,就是根据山来分的;又比如黄河、长江,那么也是天然的障碍,你看黄河把山西跟陕西分开,那一边山西,那一边陕西,那么这两个地方,我们今天大家还觉得我从这个桥上过,或者坐船过,那以前交通不便,有的一辈子就看着对面,他也没有到对面去过;长江也是这样,所谓长江天堑,南北就分了江南、江北。比如说,我们今天学地理的人知道,中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在哪里呢?它不是长江,而是淮河,秦岭。那么秦岭北身就是中国分南、北的一个界线,但是我们现在看一看,这个陕西省,陕西省不但有秦岭北面,还有秦岭南面的汉中、安康这些地方,它也是归陕西的。但是从文化上面讲,陕南这些地方的文化更加接近于南方,它跟陕北、跟关中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什么道理呢?从文化区域来讲,它的确,秦岭应该是一条界线,那么现在这个情况其实是人为造成的,因为在元朝的时候,它划定省区,那么它划定省区,它看到历史上面,秦岭经常是中国南、北的一条分界线。比如宋朝的时候,我们知道后来金灭了北宋,金灭了北宋以后跟南宋之间打仗在什么地方呢?经常是以秦岭大散关为界,在争斗。
那么等到元朝统一以后,元朝的首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在大都,它从北方去统治南方的,那么它觉得如果把这个陕西南部,就是秦岭南部这块地方划给南方的话,它们很可能就利用这个地方跟北方沿着秦岭给你对抗,所以它故意要打破这个界限,就让四川南边不能够具有完整的地方,就等于从北方伸一块过来,把汉中盆地这一块划给陕西,这是故意的,所以它在文化上不一致,尽管到现在七百多年了,你看现在还是,不相信你们去了解看,它还是比较接近南方的文化,跟四川的文化更接近,而不是接近陕北,或者关中的。所以我们讲主要的因素还是自然地理,它本身的地理环境。我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朱元璋,他做了皇帝以后,他觉得他应该让自己的老家也能够享受做皇帝的好处,朱元璋自己是安徽凤阳人,那么历史上面淮河以北跟淮河以南,跟长江以南都不是一个政区的,但是朱元璋建都在南京,所以他就想出来要划一个大的行政区,要把他老家也都包括在里面,所以他就规定建立一个首都的直隶地方,这个地方包括什么呢?
一直包括今天整个江苏省和安徽省,这是他想出来的,那么这样以来,凤阳府也就是在首都的直辖地方,就是他的老家的人也变成首都人了,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所以一直划到了淮北,那么这么大一个地方,当时他就叫京师,首都特区,以后到他的儿子迁都到北京以后,
因为是他老爷子建的,不能改变,所以明朝的时候是两都并建,北方叫北京,南方叫南京,就是这么来的,那么这个南京一直保留下来,这个南京不是今天一个城,而是整个江苏省和安徽省,但是因为它本身地理环境不是一个地方,所以你硬是凑在一起也是没有用的,差别消灭不了。比如凤阳,从明朝开始就是一个穷地方,不是民间有个说法:“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还是打花鼓要饭出名的,跟江南简直不能比,不是一个硬凑在一起的,这是不符合自然条件的,长期都改变不了。
(到了清朝,清政府觉得朱元璋划的这个行政区域太大,于是就把它改名叫江南省,后来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就想把它分开,在划分的时候,清政府考虑到如果按照当时的地理环境来分的话,淮北、苏北地方的经济、文化就会变得贫穷落后,而南方地区就会变得很富有,于是清政府就决定把江南省从南到北,纵向一刀切开,把它分为安徽省和江苏省,所以如今的安徽和江苏两省都包括长江以南、江淮之间以及淮河以北这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
所以到现在为止,你看,江苏现在稍微好一点,苏北、苏南差距还很大,比较好一点;安徽,淮北跟皖南中间这一块地方差别还是非常大。所以它不同的自然区域,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它还没有办法在文化上面完全形成共同特点。所以这个地域文化的基础,还是它的自然环境形成的。
那饮食也是这样的,它的主要基础还是自然环境。比如说历史上面,最早的时候,今天福建这一带是越人,就是吴越那个越人,越人他会种稻子的,他稻子种得好,所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把他们从福建,从浙江南部,把他们迁到江淮之间,到了江淮之间,他们就把种稻的技术就带过去了,种得很好,所以江淮这一带原来最早的时候,也不是纯产稻的,在越人去了以后就推广了种稻,然后很发达,一般人都吃米了,这就行了。那么后来其中又有的越人被迁到了河东,就是今天山西省的西南部,黄河边上这一带,也叫他们去种稻,以后一点声息都没有了,没有成功。为什么?气候条件变了,尽管越人有种稻的本领,到那儿也种不好,所以你看,中国的稻子文化它有一定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基础就是自然条件。反过来例子有没有?也有的,北方人,中国大概从春秋战国下来,北方都是种杂粮、麦子、小米这一类东西比较多,所以等到公元三世纪的时候,西晋永嘉之乱,三世纪末、四世纪初的时候,那些北方的移民就大量南迁,那么北方人吃惯了面食,到南方吃不到,只能吃稻米就不舒服了,因为当时迁过去的有皇帝、有贵族、有大臣,他们就下令在江南钱塘江这一带推广种麦子,也有的人跑到今天太湖边上种麦子,但是也推广不下去,所以后来北方人慢慢到南方也就只能改变吃稻米了,这个饮食习惯就改变了,他没有办法。所以这种自然的环境你是没有办法违背它的。
(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如果离开了自然环境,那这种文化将难以生存。据史料记载,刘邦当上皇帝以后,为了讨好他的父亲,曾经将故乡丰邑整体迁往关中,但关中并没有形成与丰邑相同的地域文化。清代后期,北京的旗人早已失去了祖辈传下来习武骑射的本领,但却爱上了京剧、书画、养鸟,这种文化的迁移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中国历史上面民族迁移、人口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有一些文化,它可以迁移带过来,但有些文化就带不到。比如牧业民族,它从外面内迁,迁到这儿来,照例它应该把文化带进来,它也想带进来,比如说北魏,它迁到洛阳附近,它要大规模地养马、养牛、养羊,蒙古人开始到了中原,甚至提出来:汉人“无补于国”,这个汉人对国家没有
什么用处,那怎么办呢?要把他们土地全部空出来统统当作牧地,但实际上不行的,牛、羊到内地来,不是有草就吃,就一定长得肥,不是就能养的,那么到后来怎么样呢?他们非但不再养牛、养羊,而且他们发现原来种庄稼挣得钱比养牛、羊还好,原来农业民族日子过得比他们还好,所以他们这个文化往往就改变了,到他们后来都变了,没有继续下去。那么你如果强制推行,可以在一段时间里面会有用,时间长了不行的。我再举个例子,就是大概比较能够说明问题,刚才提到刘邦,刘邦的老家在江苏,那么他做了皇帝以后,把他老太爷接到了关中,叫太上皇,虽然做了皇帝,但还经常去问候他,但老太爷过了几天日子以后,就经常闷闷不乐,刘邦很奇怪,你老人家现在都做太上皇了,还有什么不舒服,怎么老是不高兴,谁得罪你了?
老太爷说:没有,就是我到这里住不惯。我本来在老家路上走走,旁边卖饼的,那里屠狗的,这里斗鸡的,多愉快,大家一起玩一玩。现在到这里,什么都没有了。他不舒服,那么刘邦怎么办呢?下个命令,很简单,把他老家丰邑全部给我迁到关中,房子按图纸,照原来给我这么造,人全部过来,给你再弄个丰邑,让你住在这里,老太爷就像住在老家一样。这个房子据说造得很好,到什么程度,那个鸡和狗带来放在路上,就自己找着回家去了,这完全跟丰邑连鸡窝造得都一样,就让老太爷高兴。照理这样的迁移应该很彻底的,所以我们到关中有一个地方叫新丰,不知道各位注意到没有,唐诗里不是有“忽过新丰市”,就是这里有个老的丰,他迁过去就建个新丰,但这个新丰,不要说到我们今天,就是刘邦以后,我们看汉朝的书上,已经没有再讲到新丰有什么地域特点了,可见情况都变了。什么道理呢?因为你丰邑的房子,你到了关中,适不适合关中的气候呢?
你丰邑的鸡、狗喂的饲料,到了关中是不是都有?你不能老是连鸡饲料、狗饲料都从那里拉来,更主要是那些人,他到那里,他不可能世世代代自己不跟外面接触,那他一变的话,情况都变了,到了后来,我相信肯定这些地方的房子、其它的这个鸡窝、狗窝都要按照当地的特点改造,不改造维持不下去的。一开始因为太上皇的关系,可能政府应该补贴,我想像,或者在故乡多运点东西,维修材料,时间长了,不可能这么维持下去的。所以一种文化,并不是说你想把它迁过来就迁过来,就是皇帝动用国库也没有办法。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说基本上还是自然条件,你不适应这个自然条件,就没有办法长期维持。那么反过来讲,就是说很多人,他换了一个地方,他为了适应原来的条件,他到后来怎么办呢?不是地方上服从他,而是他服从这个地方上的特点,就变了。我刚才讲的牧业民族,它内迁以后就变了。所以在清朝的时候,尽管北京有很多旗人住的地方,各个省城里面都有满城,都有旗人的营,但是到后来,这些满洲人大多数,他们原来的特色逐步消失了。有记载讲,当时还叫他们定期演武,到后来不行了,这个旗人有的上马都需要人家扶着上才爬得上,这个马不能走快,拉弓也拉不动了,原来他们的孩子东北有庄园,后来自己都不去了,雇人去,到后来根本就不去了,那么剩下来你看北京已经到清朝晚清民国的时候,那些旗人特色是什么呢?书画很好,书法也写得不错,养鸟、唱京戏,这些玩意儿都跟原来老祖宗尚武的(精神),康熙可以自己拉弓、打猎的,都变掉了,因为他们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个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他只能慢慢适应当地。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又制约了人的发展,我们知道,人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当人员的往来受到制约时,当地的地域文化也会受到影响。西汉时期,汉唐的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一走就是十年?十年间除了匈奴的干预外,还有其它什么原因吗?)
为什么在中国不同的自然区域之间差别那么大呢?这里面就是交通运输。我刚才讲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葛剑雄 中国地域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整理总结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