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 上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 、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26
五年级 上册 语文 教学设计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播放梅花凌寒独放的图片,出示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墨梅》,难怪外祖父这样赞美梅花,读句“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2、填写基本功。 八、板书设计: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6、梅花魂 不能回国 中国心赠送梅图
课后反思:
27
五年级 上册 语文 教学设计
7、桂花雨 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 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
28
五年级 上册 语文 教学设计
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课后反思:
8、小桥流水人家 2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29
五年级 上册 语文 教学设计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配乐磁带、课文插图、文本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曲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二、出示自己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 小溪潺潺 柳枝婀娜 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 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 我的家→(舒适 温馨)描写、介绍 ⑵ 村民生活→(恬淡 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带三维目标)(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