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森林培育 复习资料 -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2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立地质量: 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

素、生物因素。

2.森林立地类型: 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

林地段的组合

3.荒山荒地: 没有生长过森林植被,或在多年前森林植被遭破坏,已退化为荒山或荒地植被

的造林地

4.立地条件: 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5.森林培育阶段: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培育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郁闭成林、成熟、主伐更新的整个培育过程,是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事业。 6.立地指数法:在有林区,评价造林地立地质量的方法之一,是采用林分基准年龄时上层木所能达到的平均高度作为评定宜林地立地质量的指标(即立地指数法)。

7.林种:是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通常按照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来划分。 8.林木生长:林木由种子萌发,经过幼苗时期,长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林木,这就是林木的生长。

9.林木个体发育 :即林木器官、组织或细胞在质上的变化,也就是新增加的部分在形态结构以至生理机能上与原来部分均有明显区别。在高等植物中,发育是指达到性机能成熟,指林木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质变现象。

10.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11. 生态学特性 :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 12.林学特性:主要是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3.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林木的株数。

14.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15.森林潜在生产力: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形成气候生产力的约束条件是自然森林植被与此气候条件相适的,而且其他各方面的条件都处于最佳状态 ),考虑立地:气候一立地生产力。

16.林分结构: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

17.林木生长量:是指一定间隔期内林木各种调查因子(如树高、直径和形数等)所发生变化的量。

18.极性: 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polarity)。林木各种器官的极性强弱不同。一般来说,茎的极性较强,根和叶的极性都很弱或不明显。

19.再生: 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茎的极性较强,根和叶的极性都很弱或不明显。

20.定量间伐方法: 根据林分的生长与立木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按照合理的密度,确定砍伐木或保留木的数量,称之为定量间伐量。 21.定性间伐方法: 根据林木分级情况,按利用观点预先确定间伐方法和采伐对象进行的间

伐。

1

22.森林收获作业法:简称森林作业法,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通

常称作主伐),而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使采伐迹地得以更新,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生态环境能够维持与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

23.森林更新: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因其他自然灾害而消失后,在这些迹地上

以自然力或人为的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叫做森林更新

24.上层疏伐: 即上层抚育,主要砍伐那些居于上层林冠的林木。 25.乔林:以种子或植苗的方法形成的森林,称为乔林 26.矮林:以无性更新方法形成的森林,称为矮林

27.立地级:立地级(Site Class)是一定年龄的林分按其平均高的数值划分的等级 28.林业区划: 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分别研究其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与林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探索其允许的或可能的林业生产规模、最佳布局和对现状进行调整的必要措施。 1. 提高森林生产力的三大控制途径

森林生产力是以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生物量(用材林也可用平均材积生长量)。主要控制途径有:

⑴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顺应自然、科学培育,天然林经营和人工造林各有其适用的条件。 ⑵遗传改良

要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其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以便于在培育中推广应用。 ⑶林分结构调整 ⑷立地的选择和调控

2. 森林立地的物理环境因子

⑴气候:大尺度—水热组合,决定着植被分布 特点:稳定、简单

⑵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特点: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

⑶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腐殖质含量、酸碱度、侵蚀度、石砾含量、成土母质等。

特点: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对水肥气热有调控作用;与树木高生长

密切相关;比较容易测定;综合性强)

⑷水文: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在平原地区该因子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幼林抚育管理的年限

⑴按林分生长量确定 ⑵按林木分化程度确定

⑶按林分外貌特征确定(生产当中常用) ⑷按标准表和密度管理图确定 4. 林分的生长阶段

幼苗阶段 幼树阶段 幼龄林阶段 中龄林阶段 成熟林阶段 过熟林阶段 5. 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

(1)经验的方法 根据以前的造林经验,分析确定造林密度。

(2)试验的方法 通过对比试验,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但需要时间长。 (3)调查的方法 调查现有的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的生长,确定造林密度。 (4)查阅图表的方法(根据密度管理图)

一些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编制了密度管理图或表,可根据密度图或表查的造林密度。

2

6. 苗木的种类

播种苗 营养繁殖苗 两者的移植苗 容器苗 7. 造林方法

造林方法按造林时所使用的材料(有种子、苗木或部分营养器官)的不同,一般分为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三种。 8. 林地管理

⑴松土除草 ⑵灌溉与排水 ⑶养分综合管理与施肥 ⑷栽种绿肥作物及改良土壤树种

9. 人工林的结构: (1)树种组成(纯林与混交林),当今世界人工林经营趋势——定向培育(短周期原料林),所以一般经营纯林(泡桐除外)。 (2)林分密度(密度控制过程)

(3)配置方式(决定了对环境资源的利用) (4)林层结构(单层林、复层林):复层异龄林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最佳模式,21世纪世界森林培育的发展方向。

(5)年龄结构(同、异龄林) 10. 衡量造林质量的指标

一种方法是对人工林进行调查和观察,判断其在该立地条件下的适宜性。具体条件有四点:①顺利成活。②生长正常。③稳定性强。④不早衰。另一种方法是用人工林的树高或年平均材积生长量来衡量。

11.树种的组成:(纯林与混交林)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纯林,而把由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森林树种组成一般以每一乔木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占全林总胸高断面积的成数表示,也可以每一乔木树种的蓄积占全林总蓄积的成数表示。而在营造人工林时的树种组成以各树种占全林总株数的百分比表示,包括所有的乔灌木树种。(仅供参考,在ppt 04第三章 造林密度与混交林) 12.种植点的配置方式:指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一、 行状配置 (一)正方形配置

株行距相等的配置方式。多用于用材林、经济林,植株营养面积均匀,利于机械作业。 (二)长方形配置

行距大于株距的配置。多用与用材林,植株营养面积不均匀,利于机械作业。 (三)三角形配置(品字形配置)

相邻行种植点错开,形成三角形的配置。

多用于防护林的配置,防护效果好。正三角形是常用的配置方法。

13.防护林作用: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条件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14.混交的方法:①星状混交②株间混交③行间混交④带状混交⑤块状混交⑥不规则混交 ⑦植生组混交

15. 直播造林中人工播种的方法:

撒播:撒播是把种子均匀地撤布于造林地上的方法。

条播:在经过全面整地或带状整地的造林地上,按照按一定行距进行条带状播种的方法。 穴播:在经过局部整地的造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距和穴距挖穴播种的方法。 块播:块播是在经过整地的造林地上,在块状地上(面积一般在1m0以上)相对密集地播

种大量种子的方法。

16.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结构:

3

物种组成结构:乔、灌、草、菌、药、家畜、鱼类及其它 a.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平原多层结构(水陆交互系统、庭

院经营)、丘陵和山地多层次结构

(2)水平结构:带状间作、团状混交、均匀混交、水陆交互式、景观布局式、

等高带混交式、镶嵌斑块混交等。

b.时间结构:轮作、连续间作、短期间作、替代式间作、间断间作、套种、复合搭配等。 17.采伐的方式:

(1)择伐:每次在林中有选择性的伐去一部分成熟木,林地上始终保持着多龄级林木。 (2)皆伐:将伐区上的林木在短期内一次全部伐光或者几乎全部伐光(有的保留部分母

树),并于伐后采用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

(3)渐伐:在较长期限(一般不超过1个龄级期,如10-20年)分2次或多次采伐掉伐区

上全部成熟林木。

18.林木分级:林木分级

克拉夫特林木生长分级法 ,在同龄纯林中按生长优劣分为五级:

v I级: 优势木,树高和直径最大,树冠很大,且伸出一般林冠之上; v Ⅱ级: 亚优势木,树高略次于I级,冠向四周发育,大小上次于I级木;

v Ⅲ级: 中等木,生长尚好,但树高和直径较前两级林木为差;树冠较窄,位于林冠的中层,树干的圆满度较I、Ⅱ级木为大;

v Ⅳ级:被压木,树高和直径生长都非常落后,树冠受挤压,通常都是小径木,其中又可分为a、b两个亚级:

v Ⅳa级木:冠狭窄,侧方被压,但枝条在主干上分布均匀,树冠能伸入林冠层中; v Ⅳb级木:树冠偏生,只有树冠的顶部才伸入林冠层,侧方和上方均受压制; v Ⅴ级:濒死木,完全位于林冠下层,生长极落后,树冠稀疏而不规则, v 又可分为两个亚级: v Ⅴa级:生长极落后的濒死木; v Ⅴb级:枯死木。 19. 混交林作用方式

机械作用方式:碰撞、缠绕、绞杀等 生物作用方式:授粉、根系连生等 生物物理作用:辐射场、热场等 生理化学作用:化感作用Allelopathy

生理生态作用:改变林地的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化学环境 20.“最终产量一定法则”。(仅供参考)

林分密度越大,干材产量越大。幼林阶段,林木个体差异小,单位面积立木材积随密度的加大而增加。

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株数的增加和单株材积的下降抵消达到平衡,林分的干材产量不受密度影响。称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最终产量恒定法则可能是对于部分树种,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适用。有人认为对于林分可能存在一个合理密度,在这样的密度下林分产量最高,个体处于较好的生长环境。但对于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争议的。不少学者认为,过密会引起个体生长普遍衰退。易遭各种灾害侵袭,群体的光合产量不再增长,而呼吸消耗却增强,造成产量下降。 但对于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争议的。

21.林木发生分化的原因:

22. 请简述森林培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

(一)理论体系 1、森林立地

2、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 3、森林结构及其培育 4、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二)技术体系(见图)

23. 试绘图说明森林培育技术体系。

24. 你是如何理解森林培育的目的与特点。 (二)森林培育的目的与特点

1森林培育的目的(三效统一)

经济效益:增加森林资源,提供各种原材料(如建筑用材、矿柱材、纸浆材、薪材等)及林产品(如果实、药材、油料等); 生态效益:维持大气层氧的比例稳定; 保护农林业的生态环境;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保护水源免受污染; 保护动物、昆虫、鸟类等的繁衍、栖息; 社会效益:森林生态旅游、保健、休息、美学等价值。 2. 森林培育的特点

(1)生产周期长 ,体量大(用材); (2)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千变万化;

(3)造林树种丰富,造林目的多种多样; (4)造林技术工作复杂,季节性强;

(5)造林质量受到技术措施、经营水平、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25. 为什么要对造林地的立地质量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这与造林设计与何关系? 26.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森林培育 复习资料 -在线全文阅读。

森林培育 复习资料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8968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