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某造纸厂改扩建项目分析评价
1.概况
某造纸厂以芦苇为主要纤维原料,采用中性亚硫酸钠法(以下简称“亚钠法”)制浆。现有旧造纸机12台,每年可生产纸浆4.5万吨,纸4.7万吨,主要产品为凸版印刷纸、单面胶版纸、书写纸、白版纸和有光纸。
1.1存在的问题
该造纸厂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用亚钠法制浆,不能回收蒸煮废液,排入国防界河造成严重污染,每年须交排污费235万元,企业负担沉重。另外,商品亚硫酸钠供应不足,由国家供应烧碱和硫酸自制亚钠蒸著液,大量消耗了紧缺的烧碱。
2)凸版纸只能用于落后的凸版印刷,新的轮转胶印法必须使用胶印书刊纸,它是凸版纸的升级换代产品,在我国紧缺。
为此,该造纸长拟进行改、扩建,从国外引进一条年产2.4万吨胶印书刊纸的长网中速抄纸机生产线,并将亚钠法改为硫酸盐法制浆,同时建立碱回收系统。
1.2项目与老厂的关系 项目与老厂的关系如下:
1)本项目建成后所需电力和蒸汽由正在改扩建的自备热电站供应,该热电站还供应老厂所需的蒸汽与电力。
2)由于原料供应的限制,改扩建后只允许净增产2万吨,因此新纸机达产后,要停产两台年产0.4万吨的旧纸机。
3)硫酸盐法所制的纸浆供应除供应新纸机外还供应老厂,即碱回收装置也替老厂服务,减少老厂的排污费。
4)碱回收燃烧炉产生的蒸汽可供发电厂发电,而且可制成副产品粘合剂出售。
2.经济评价
2.1评价原则
鉴于新项目与老厂的复杂关系,评价按以下三条原则进行:
1)新项目与节能项目(热电站)的费用和效益合在一起计算。造纸厂拟建的热电站虽然是一个独立项目,但它是纸厂改造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设施如化学水处理和烟囱等是共用的,实际上和本技术改造项目相互依存,收益和支出难以分开,故经济评价时将二者作为一个项目进行计算。
2)只计算增量效益。该造纸厂经济效益较好,具有发展前途,无须通过计算改扩建后的总经济效益来考察是否值得改造,只计算增量效益即可。达产前的增量效益,就是新纸机开工生产的效益;达产后的增量效益,是新纸机的效益与停产的旧纸机效益的差额。副产品粘合剂是本项目的新增效益。
3)只进行企业的财务评价。本项目实施后,将降低现有污水排放量70%,较好地改善了环境。但本项目的经济评价只从企业财务角度考虑,将减少排污费的数额作为本项目的收入,从生产成本中扣除。
2.2分析评价
根据上述原则,对该项目进行经济计算和分析: 2.2.1新增投资
停产的两台旧纸机不拆除,故无可回收的价值,新增投资就是本项目建设所需投资。投资使用计划见表6—11。
表6—11 投 资 使 用 计 划 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1.固定资产投资 其中:本项目 热电站 2.流动资金 其中:本项目 热电站 年 序 1 1154 660 444 2 2539 2045 494 70 70 3 2141 2141 4 900 900 5 139 139 384 384 6 384 384 7 192 192 合 计 6873 5885 988 1030 960 70 2.2.2新增收益 1)胶印书刊纸销售2000元/吨,达产年销售收入为0.2万元/吨×24480吨= 4896万元。 2)副产品粘合剂售价150元/吨,年销售收入为0.015×23000 =345万元。 以上两项合计5241万元。 3)有光纸售价1607元/吨(旧纸机产),年销售收入为0.1607×4000 = 642.8万元; 新纸机达产时新增销售收入为5241-642.8 = 4598.2万元。 新纸机达产前旧纸机不停,新增收益就是新纸机生产的销售收入。 2.2.3新增成本 1)包括热电站在内的项目投入总成本为4194.1万元,其中固定成本755.8万元,可变成本3438.3万元。 2)停产两台旧纸机减少产量4000吨,相应减少年成本495.8万元(不包括折旧费)。 3)热电站的电力和蒸汽供应老厂,可替换出电力费140万元、蒸汽费330万元。 4)减少现有排污费70%,共164.6万元。 5)亚钠法与硫酸盐法的制浆成本基本接近,略而不计。 与达产年新增收入相对应的年新增年成本为:4194.1-495.8-140-330-164.6=3063.7万元。 其中:经 营 成 本 2666.7万元 折 旧 349.4万元 流动资金利息 47.6万元 6)项目投产第一年达产40%,第二年达产80%,第三年达到设计产量。每年生产总成本按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计算,得出: 第一年755.8+3438.3×0.4-634.6=1496.5万元 第二年755.8+3438.3×0.8-634.6=2871.8万元 2.2.4新增利润 热电站较新纸机提前两年投产,但该期间不能满负荷,其收益和成本基本接近,故略而不计。按照以上数据,算出新增利润如表6—12。 表6—12 新 增 利 润 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生产负荷(%) 1.产品销售收入 年 序 5 40 2096.4 6 80 4192.8 7-24 100 4598.2×18 89056.8 合 计 2.总成本 其中:折旧费 流动资金利息 经营成本 3.税金 其中:产品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教育费附加 4.利润总额 1496.5 338 25.2 1133.3 226.4 209.6 14.7 2.1 373.5 2871.8 349.3 46.4 2476.1 452.9 452.9 419.3 4.2 868.1 3063.7×18 349.3×18 57.1×18 2657.3×18 496.6×18 459.8×18 32.2×18 4.6×18 1037.9×18 59514.9 6974.7 1099.4 51440.8 9618.1 8905.3 623.7 89.1 19923.8 2.2.5新增投资(全投资)现金流量 通过新增投资(全投资)现金流量表(见表6—13)计算,得出新增投资内部收益率为13.43%,投资回收期为10.1年。 表6—13 新增投资(全投资)现金流量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生产负荷(%) 1.现金流入 销售收入 回收固定资产余值 回收流动资金 2.现金流出 固定资产投资 流动资金 经营成本 销售税金 3.净现金流量 4.累计现金流量 -1154 -1154 -2609 -3763 -2141 -5904 -900 -6804 1154 1154 2609 2539 70 2141 2141 900 900 1882.7 139 384 1133.3 226.4 213.7 -6590.3 3313 384 2476.1 452.9 879.8 -5710.5 年 序 1 40 2 80 3 100 4 100 5 100 2096.4 2096.4 6 100 4192.8 4192.8 续表6—13 新增投资(全投资)现金流量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生产负荷(%) 1.现金流入 销售收入 回收固定资产余值 回收流动资金 2.现金流出 固定资产投资 流动资金 经营成本 销售税金 3.净现金流量 4.累计现金流量 3345.9 192 2657.3 496.6 1252.3 -4458.2 3153.9 2657.3 496.6 1438.5 -3019.7 3153.9 2657.3 496.6 1438.5 -1581.2 3153.9 2657.3 496.6 1438.5 -142.7 3153.9 2657.3 496.6 1438.5 18557.8 年 序 7 100 4598.2 4598.2 8 100 4598.2 4598.2 9 100 4598.2 4598.2 10 100 4598.2 4598.2 11~23 100 4598.2 4598.2 24 100 6342 4598.2 713.8 1030 3153.9 2657.3 496.6 3188.1 21745.9 3.评价结论
本项目把亚钠法制浆该成硫酸盐法制浆,建立回收装置,能减少污染和国内紧缺的烧碱用量。从国外引进的长网抄纸机生产线,把原生产落后的凸版纸升级换代为生产国内急需的胶印书刊纸,具有明显的国民经济效益。从财务评价看,内部收益率为13.43%,高于造纸业一般可以达到收益率。因此可以认为,项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投资回收期较长,建议采取措施,缩短更新改造期,使项目本身具有更好的财务生存能力。
案例6—奶牛养殖项目财务评价 一、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为36319.5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29783.48万元(见附表1),流动资金为6536.08万元。建筑工程及设备工程费用见表1。 表 1 建筑工程及设备工程费用 年份 项目名称 建牛舍(万元) 建青贮窖(万元) 建饲料加工间 (万元) 购买榨乳设备 (万元) 买饲料粉碎机 (万元) 2003 12768.53 180.9 603 452.25 201 2004 6314.4 89.46 298.2 223.65 99.4 2005 7597.6 107.64 358.8 269.1 119.6 计算依据如下: 1、机械榨乳设备(2100台,0.45万元/台) 945万元 2 2、建牛舍(2100栋,423.5m/栋,12.705万元/栋)26680.5万元 3、建青贮窖 (2100座,0.18万元/座) 378万元 4、买青贮粉碎机(2100台,2000元/台) 420万元 5、饲料加工间(2100间,20m2/间,300元/m2)126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政府投入24213.04万元,自筹12106.52万元。 三、经济效益分析 (一)基础数据 1、牛群规模 牛群规模是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2003~2005年牛群规模包括自繁犊牛和购买成母牛头数的总和。2002年末奶牛存栏14054头,其中成年母牛比例占60%,产母犊占50%,成活率为95%。 根据各县现有规模和发展目标,从2003年开始,牛群规模演变过程见表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技术经济学习题(一)(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