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_周玮(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2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015年第3期《城市问题》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

[47]

和情感等各个方面。赵鑫珊等认为,城市空间是个人情感的投影,不但有文化符号的意义,更有人本[48]

“地方感”。主义地理学所强调的

7.城市记忆的社会建构

形的文化遗产价值,对于推动历史城市的可持续发

[36]

展至关重要。王霄冰提出,现代商业文明的猛烈冲击使传统与现代日益脱节,产生了霍布斯鲍姆所

“大规模生产传统”谓的的现象,文化危机日益严

[37]

峻,并呼吁保护和复兴传统的节日文化遗产。舒

在多元文化混杂的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节开智提出,

城市群体自身具有记忆能力,集体通过决定其

成员的记忆方式获得并保有其记忆,个体只有在他所属的集体中,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交往才可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记忆并进行回忆。因此,社会建构成为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特性。作为展现城市创造力和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城市集体记忆受到社会群体的理想、信仰、制度、伦理和价值观等社会性要素的深刻影响。哈布瓦赫认为,一个民族或社会的集体记忆是对过去的重构,即现在情势影响着人们对过

[5]

去历史的选择性感知。康纳顿也说过,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我们有关过去的形象,通常服务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由于历史是人的建构,记忆的主体处在不同的权力话语情景中,从而产生了主流话语与边缘话语对记忆操控权的不均分配,如不断被唤醒的记忆,亦或长

[49,50]

。城市中最神圣的领久被压抑、被遗忘的记忆地往往成为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将他们自己对过

去的理解灌输为大众的记忆,而类似这样的神圣领地所传递出的信息好似有力的镇静剂和麻醉药,控

[1]

制了城市的集体记忆。一个较好的例证就是胡赛恩开展的关于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研究,他认为它们已经被当作象征性的大众传播媒介,用来再回

[51]忆、遗忘和加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福柯提出,多数人不涉及到集体记忆的建构,认为记忆是一

日和文化传统产生了裂变,他认为应通过节庆中的纪念仪式和体验参与来强化民族的共同集体记忆和

[38]

文化认同。李菲研究了嘉绒藏族传统的跳锅庄“右旋”模式,认为其表达了无文字族群以身体表述来传承共同体文化记忆的多层次意涵,并在特定社会情境中通过族群表述的选择、挪移与再造,将文化

[39]

记忆转化为形塑共同体认同的文化资源。

6.城市记忆与地方感

城市记忆作为一种地方现象,深深扎根于真实

[5]

的地方和社会经历中,经由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集体记忆往往成为维系地方和人的重要

地方纽带。在城市建筑和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改变和遗失促使城市主体形成特定的

地方感知,从而建构了具有特定场所精神的城市记:“地方在人们的记忆与情忆。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感中,通过不断重复的遭遇及复杂的关系而被构

[40]

建”。大卫·哈维认为,地方是集体回忆的纽带,

是一个通过构建某个历史人物的回忆来获得识别的地点,保护和创建地方感是一个从回忆到希望、从过去到未来的积极瞬间;地方构建可以解密隐藏的回

[41]

忆,展示多元化的未来。克雷格等认为“城市记忆空间不是以经纬度的几何空间为衡量基础,而是

。人文地理学受到我们对世界感知空间性的影响”

者也一直强调环境感应是社会空间行为产生的基

础。由于城市环境时空变化的特性,建立在城市环境感应基础上的集体记忆应具有地域性、连续性、时

[42-43]

。贝尔在分析城市记忆代性和选择性的特征

的空间建构时,指出记忆最初是由个人情感和社会

[44]

环境共同形成。莱薇卡以乌克兰的利沃夫和波兰的弗罗茨瓦夫两个城市为研究个案,就城市居民对二战时期的地方记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就地方记忆与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实证

[45]

研究。埃尔巴古勒等通过研究发现,较之单一或封闭的纪念性遗址,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纪念性场馆更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城市历史的社会记忆和认[46]

同。奥斯曼等认为,地方感来源于人与其自身所处位置与那里所发生的事件、与处在特定空间中的人之间建立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涉及到生理、感觉

本刊特稿

,种政治经济的建构,一种“真正的政权”被统治阶

级所操控;同时还指出,权力阶级通过控制集体记忆来操控大众对过去的感知,认为集体记忆在统治精英倡导的“新经济权力”背景下已然成为一种强大而有力的工具,较之从前统治阶级惯用的镇压、内在压迫和冲突而言,其设计更加精巧、差别更加细微,也不再那么直接露骨。这就使得统治阶级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经济利益,逃避他们的行为后果,辩护和渗透非公正于普通大众,进而使大众从自己的身份中

[52]

被迫分离。在福柯研究的影响下,海登提出4000多年来的亚洲、欧洲和美洲的统治阶级一直将建筑的记忆功能当作其权力表征和强化的武器来使[53]

用。布里奇等指出,城市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记忆资源,让人们有机会了解过去,共享自己和现实建构的意义,同时还指出城市的社会记忆通过象征空间被建构的事实

[54]

。雅各布斯比较了日本

·7·

2015年第3期《城市问题》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

广岛和名古屋的城市象征空间和集体记忆之间的关

系,指出象征空间和名古屋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已经创造出这个城市中的福柯式反记忆,而此种反记忆滋生于福柯倡导的“新权利经济”和吉登斯提出“内部和解”的理论,其研究结果也再次证明哈布瓦赫曾经突出强调的集体记忆是一种地方现象,在一

[55]

种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被社会性地建构。波伊尔认为,公共空间的集体意义在当地城市已经被

感和地方感营造等。总体而言,研究视角不断拓展,

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累积的成果也逐年增多。

2.研究方法趋向多元

西方人文地理学关于城市记忆的相关研究多立足于地理学的实地考察方法,同时也综合借鉴了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如人类学中的深描法、历史学的历史文献法和口述史方法,来源于艺术史的图像法、照片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等。国内学者对城市记忆的研究方法亦随研究内容的深入不断丰富,从早期惯用的定性描述法,发展到后来的实地调查、问卷访谈、景观规划设计,再发展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整体来看,城市记忆的研究方法从单一的定性描述正逐渐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未来将更多地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与方法,对城市记忆的历时性变化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和科学预测。

3.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仍待加强

目前,就城市记忆开展的要素、资源、载体、媒介等相关研究,其内容多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情形,尚未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记忆结构谱系,研究思路和脉络尚未明晰。虽然不同学科就城市记忆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较之哈布瓦赫、阿斯曼等前人的开创性理论而言,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明显不足。特别是针对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呈现的“特

””、“记忆遗忘”、“文化沦丧色危机等现实和迫切的问题,缺乏深入的理论探索。未来可以考虑从城市记忆符号及其功能演化、城市记忆的生态保护机制、城市记忆有序传承模式等层面开展研究。此外,目前中国学者在借鉴国外城市记忆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缺乏对中国具体国情和城市发展背景的深入考察,其研究的可适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4.城市记忆保护的实践应用有待完善伴随中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失忆”现象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挽救失去的记忆,继青

③岛市2002年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之后,北

大连、重庆、武汉、广州等十多座城市京、杭州、上海、

及香港、台湾等地区都相继启动了这一工程。然而,

主流意识精心策划,从而成为一个纯粹的基于商业

[56]

利益驱动下的场景。凯伦·蒂尔借鉴人种学、后殖民理论、社会生态学以及女性主义等相关理论,探讨了社会记忆和地方关怀对于“伤城”复兴的重要意义

[57]

。伦巴德采用人类学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墨

西哥两个邻近街区作为城市非正规住区(其特征主要包括自建住房、低标准的社区服务、居民低收入等,常常与贫穷、不规则性和边缘化等相关联)的典型个案开展实证研究,指出城市非正规住区的居民常常遭受歧视、驱逐和被迫搬迁等不公正待遇,并从地方决策视角探讨了此种情境下地方的空间、社会和文化建构

[58]

。乔治威斯克以波兰的文化重镇克

拉科夫为例,分析了该地区在不同时段街道名称的变化特征和规律,从而指出历届政府都通过更改街道名称来建构并提升其政治影响力和文化特权

[59]

四研究述评与展望

1.研究视角和内容不断丰富

近年来,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记忆研究从心理学扩展到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历史学、地理学、城市学等领域,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多维研究场域。以西方城市记忆的研究为例,从早期较多关注视觉景观的象征意义发展到后来对照片、明信片等细微物件的认知和记忆,再发展到对记忆和忘却的共同关注,尤其突出了那些正在被遗忘、被忘却的城市建筑和文化景观;研究的主题涵盖战争记忆的地理学研究、民族独立和国民权利运动的纪念研究等;研究的案例则涉及到纪念性雕塑、纪念

[4]性地名、纪念性空间、纪念仪式、博物馆等。相比

伴随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学者对较而言,

从总体上讲,中国针对城市记忆展开的实践保护等

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记录内容多停留在城市面貌和重大建设项目、捕捉城市发展变迁的层面;保护方法则主要采用拍摄、编纂等形式,运用网络数字技术构建的记忆资源库相对较少,从而限制了记忆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此外,关于“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标准和规范,国内仍缺乏统一而明晰的界定,造成建

本刊特稿

城市记忆开展的相关研究开始增多,如城市记忆资

源保护和利用、城市记忆与建筑景观设计、历史街区或历史地段保护、城市记忆保护工程及档案建设等实践问题,还涉及到城市记忆测度、城市记忆与文化传承、城市记忆的游客认知及旅游开发、城市空间情·8·

2015年第3期《城市问题》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

文学术质量,且其文献多来源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与城市记忆的研究主题相吻合。②

西方关于城市记忆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中叶,但本研究将检索年限设定在1990-2014年间,一方面是便于开展中英文资料对比分析,另一方面是为了契合于21世纪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③

城市记忆工程是一项旨在抢救并保存城市发展历程中各种文化载体的档案工作。

设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整体建设水平有待于进一

“城市记忆工程”步提高。比较而言,国外的实践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辐射范围更加广泛,像美国、澳

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家都开展了“记忆工程”建设。此外,国外记录城市记忆的内容以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众日常生活为主,以城市面貌和建筑景观为辅;在记忆方法和手段上,也普遍采用建设数字资源库的统一方式,实现了记忆资源的高效、便利和共享。鉴于此,中国城市记忆保护的实践应用尚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MumfordL.TheCityinHistory:ItsOrigins,ItsTransformations,

andItsProspects[M].HarvestBooks,1961:89

[2]汪芳,严琳,吴必虎.城市记忆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宣武区为

J].国际城市规划,2010(1):71-76例[

[3]RossiA.,GhirardoD.,EisenmanP.TheArchitectureofthe

City[M].Cambridge:MITPress,1984:68-112

[4]李彦辉,朱竑.国外人文地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进展和启示

[J].人文地理,2012(1):11-15,28

.上[5]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

2002海人民出版社,

[6]

AssmannJ.DaskulturellesGedachtnis.Schrift,ErinnerungandpolitischeIdentitatinfrühenHochkul-turen[M].C.H.Beck,1992:28-66

[7]E·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

1999:16-17,236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8]Sabate.J,Tironi.M.Rankings,creatividadyurbanismo[J].Re-vistaEure,2008(3):5-23

[9]

MaryamKeramatiArdakania,SeyyedSaeedAhmadiOloonaba-dia.Collectivememoryasanefficientagentinsustainableurbanconservation[J].ProcediaEngineering,2011(2):985-988

[10]周晓冬,任娟.基于城市记忆系统的天津五大道地区城市记

.城市建筑,2009(6):97-99忆要素分析[J]

——以杭州[11]李王鸣,沈婷婷.城市记忆的测度与传承—江佳遥,

J].城市问题,2010(1):21-26小营巷为例[

.晋图学刊,2012[12]王立荣.唐山城市记忆资源现状分析[J]

(2):72-75

[13]曹珊,侯硕,邢晓娟.从城市记忆度评测看北京中轴段进宇,

J].北京规划建设,2012(3):99-103线[

——以北京[14]汪芳等.基于游客认知的历史地段城市记忆研究—

2012(4):545-556.地理学报,南锣鼓巷历史地段为例[J]

[15]HalbwachsMaurice.Thecollectivememory.FrancisDitter,Jr,

andVidaDitter(trans.)[M].HarperColophonBooks,1980:89-162

[16]HalbwachsMaurice.LewisCoser(ed.Andtrans.)Oncollective

memory.[M]UniversityofChicago,1992:24-106

[17]Legg,Stephen.SpacesofColonialism:Delhi’sUrbanGovern-mentalities[M].JohnWiley&Sons,Ltd,2008:274

[18]MuzainiH.,YeohB.S.A.WarLandscapesas‘Battlefields‘of

CollectiveMemories:ReadingtheReflectionsatBukitChandu,Singapore[J].CulturalGeographies,2005(6):345-365

[19]朱蓉.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探讨

.东南大学,2005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D]

五结语

城市记忆立足于地方,历经时代的变迁,成为城

。生活在市历史发展的真实“守望者”和“见证者”

城市中的祖祖辈辈,因为沿袭的世代记忆而对地方产生特殊的依恋情结。2012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何谓“乡愁”?“乡愁”乡愁”就是人们对家乡的一种怀旧情结和地方依恋,饱含着对家乡过往岁月与情景的美好记忆。城市记忆作为延续城市文化和生命力的灵魂和动力,具有地方建构的重要意义。保护城市记忆不仅要保护那些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和景观遗存,更要珍视那些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和民风民情。为此,城市记忆研究界实为任重道远。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globalization,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protectionofcitymemoryandthedevelopmentofurbanconstructionhasbecomeincreasinglysharply.Therefore,therelativestudiesoncitymemoryfromthedifferentviewsindifferentdisciplinesincreaseyearbyyear.Thus,theliteratureaboutcitymemoryathomeandabroadinthelast20yearsisclassified,andmoreattentionispaidtore-viewontherelativeconcepts,theelements,thespatialandtem-poralpropertiesofcitymemory.Moreover,therelationshipbe-tweencitymemoryandarchitecturelandscape,culturalheritage,senseofplaceaswellasthesocialconstructivismofcitymemoryisdiscussed.Intheend,theconclusionandstudyprogressaremadefromthedifferentaspectsincludingresearchperspectives,content,methods,theoreticalexplorationandempiricalre-search,etc.

【Keywords】citymemory;researchprogress;review;prospect

注释

SSCI检索对期刊水平的筛选和评价严格,保证了入选期刊的论

本刊特稿

·9·

2015年第3期《城市问题》

[20]薛菲.城市开放空间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记忆研究———深圳

J].中国园林,2006(9):27-32中心区公园设计案例[

——以[21]钱智勇.基于信息服务网格的城市记忆资源整合研究—

.国家图书馆学刊,长三角地区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为例[J]2008(1):61-64

[22]AndrewFoxall.Acontestedlandscape:Monuments,public

memory,andpost-SovietidentityinStavropol’[J].CommunistandPost-CommunistStudies,2013(1):167-178

[23]李凡,朱竑,黄维.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

.人文地理.2010(4):60-66忆的研究[J]

.世界图书出版公[24]户思社,王长明.法国文化遗产保护[M]

2010:66-89司,

[25]LowenthalD.PastTime,PresentPlace:LandscapeandMemory

[J].GeographicalReview,1975(1):1-36

[26]SmritlSrinivas.Landscapeofurbanmemory:Thesacredandthe

civicinIndia’sHightechcity[M].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2001:376

[27]HoelscherS.,AldermanD.H.MemoryandPlace:Geographies

ofaCriticalRelationship[J].Social&CulturalGeography,2004(3):347-353

[28]WithersC.W.J.Landscape,Memory,History:GloomyMemo-riesandthe19thcenturyScottishHighlands[J].ScottishGeo-graphicalJournal,2005(1):29-44

[29]顾孟潮.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5-62

[30]朱蓉.城市与记忆:心理学视维中的城市历史延续与发展

[J].南方建筑,2006(11):65-68

[31]舒韬.唤起城市记忆与复苏的建筑———与历史、现实和未来

D].重庆大学,2004共存的更新策略研究[

[32]沈实现,——杭城名人故李春梅,徐华.地域景观·城市记忆—

J].城市规划,2005(9):55-59居的景观特质与保护开发[

[33]周尚意.解读北京地标景观文化[J].前线,2009(3):59-60.地理[34]朱竑,周军,王彬.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观[J]

2009(3):829-837研究,

[35]Tolia-KellyD.LocatingProcessesofIdentification:Studying

thePrecipitatesofRe-memoryThroughArtfactsintheBritishAsianHome[J].TransactionsoftheInstituteofBritishGeogra-phers,2004(9):314-329

[36]Ardakania.M.K,Oloonabadia.S.S.A.Collectivememoryasan

efficientagentinsustainableurbanconservation[J].ProcediaEngineering,2011(6):985-988

[37]王霄冰.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J].河南社会科学,

2007(4):5-8

.天府新论,2008[38]舒开智.传统节日、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J]

(2):124-127

[39]李菲.文化记忆与身体表述———嘉绒跳锅庄“右旋”模式的人

.民族艺术,2011(1):86-93类学阐释[J]

.南开大学出版社,[40]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

2006:68-93

[41]大卫·哈维,——对文化变迁之缘起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

M].商务印书馆,2003:72-98的探究[

[42]CrangM,ThriftN.Thinkingspace[C].Routledge,2000:1-30

[56]

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

[43]于波.城市记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15,20-24[44]

BellD.Mythscapes:Memory,MythologyandNationalIdentity[J].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2003(1):63-81

[45]MariaLewicka.Placeattachment,placeidentity,andplace

memory:Restoringtheforgottencitypast[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08(3):209-231

[46]EbruErbasGurler,BasakOzer.TheEffectsofPublicMemorials

onSocialMemoryandUrbanIdentity[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3(3):858-863

[47]SumaiyahOthman,YukioNishimura,AyaKubota.MemoryAs-sociationinPlaceMaking:Areview[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3(20):554-563

[48]赵鑫珊,.上海人民出版社,周玉明.人脑·人欲·都市[M]

2002:1

[49]保罗·康纳顿著,.2000:4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50]王炎,.外国文学.2007(4):黄晓晨.历史与文化记忆[J]

102-109

[51]HuyssenAndreas.TwilightMemories:MarkingTimeinaCulture

ofAmnesia[M].Routledge,1995:16-59

[52]Foucault,Michel.“TruthandPower”.InColinGordon(ed.),

Power/Knowledge:SelectedInterviews&OtherWritings1972-1977byMichelFoucault[M].Pantheon,1980:89

[53]HaydenLorimer.WaysofseeingtheScottishHighlands:margin-ality,authenticityandthecuriouscaseoftheHebrideanblack-house[J].JournalofHistoricalGeography,1999(4):517-533

[54]Bridge,Gary,SophieWatson.CityImaginaries.InGaryBridge

andSophieWatson(eds.),ACompaniontotheCityReader[M].BlackwellPublishers,2003:7-17

[55]JACOBSA.J.Symbolicurbanspacesandthepoliticaleconomyof

localcollectivememory:acomparisonofHiroshimaandNagoya,Japan[J].JournalofPoliticalandMilitarySociology[J].2003(2):253-278

StevenH.,DerekHA.Memoryandplace:geographiesofacriticalrelationship[J].Social&CulturalGeography,2004(3):12-19

[57]KarenE.Till.Woundedcities:Memory-workandaplace-

basedethicsofcare[J].PoliticalGeography,2012(1):3-14

[58]MelanieLombard.Constructingordinaryplaces:Place-making

inurbaninformalsettlementsinMexico[J].ProgressinPlan-ning,2014(6):1-53

[59]DanielleDrozdzewski.Usinghistoryinthestreetscapetoaffirm

geopoliticsofmemory[J].PoliticalGeography,2014(4):66-78

(责任编辑:李小敏)

本刊特稿

·10·

总第236期城市问题2015年第3期

No.3,2015

Contents

Reviewonthestudiesoncitymemoryinthepast20years……………………ZHOUWeiZHUYun-feng(2)Regionaldifferenceandconvergenceineconomicgrowthamong

sixurbanagglomerationsinCentralChina…………………………………WANGBingCHENGTing(11)CouplinganalysistoinfrastructureandurbanizationlevelinChina

…………………………………………………………………YUANXiao-lingZHANGYue-sheng(18)Urbanspatialevolutionandindustry’supgrading

acasestudyintheYangtzeRiverDeltaArea

………………………………ZHOUTaoGUOZhi-yi(25)

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tothesecondlandmarketinChina…………………………LUWei-min(31)Pathstothecollaborativedevelopmentofancientcityprotectionand

ancientcitydevelopment:takingFengxiangancientcityforexampleSurveyonthereorganizationandusingstatusofpublicbicyclesystemin

urbanfringeareas:takingTongzhouandDaxingDistrictsofBeijingforexample

………………………………………………………………………………ZHANGYuandcolleagues(42)Utilityanalysisofenergysavingforurbancolorinhigh-densityenvironment……WANGTingZENGJian(47)surbantourismindustries………HUANGLi-fangYANGXiang-yang(54)Input-outputefficiencyofChina’

Eco-efficiencyevaluationofurbanindustries:

takingHunanProvinceforexample…………………………………ZHANGWei-meiandcolleagues(62)Ameasurementofdevelopmentlevelofcouplingcoordinationbetween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and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of11citiesinJiangxiProvince

…………………………………HUANGXiang-fangandcolleagues(67)

………………………FENGHan-rui(75)

…………………LIUJun-min(37)

Governmentrationalityanalysisfromtheperspectiveofgovernance

Internalseparationofregisteredandactualresidencesandcausesforit

…………………………………………………………………………FUXiao-guangandcolleagues(81)Chineseurbanresidents’leisureconsumptionability…………………………LOUJia-junandcolleagues(86)Surveyontheconsumerwillingnesstopayforenvironment-friendly

agriculturalproducts:takingNanjingCityforexample…………………LULing-xiaoandcolleagues(94)Briefnews……………………………………………………………………………………………………(101)·10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_周玮(2)在线全文阅读。

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_周玮(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8386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