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_周玮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2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总第236期

〔文章编号〕1002-2031(2015)03-0002-09

城市问题2015年第3期

〔DOI〕10.13239/j.bjsshkxy.cswt.150301

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

周玮朱云峰

〔摘要〕伴随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记忆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基于不同学科视域开展的城市

记忆研究也逐年增多。基于此,分类梳理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城市记忆的文献资料,重点就城市记忆的相关概念、要素、时空属性,城市记忆与建筑景观、文化遗产、地方感等的关系,以及城市记忆的社会建构等内容进行了综述。从研究视角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等层面对城市记忆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城市记忆;研究进展;述评;展望〔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B

与地方性魅力的重要基石。因此,本研究将城市记

一引言

[2]

忆界定为处于特定时空范围内,对城市发展具有纪念性或重要意义的事件或人物及其相关历史文化信息的集体性记忆。

近年来,伴随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记忆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众多历史古都、文化名城、古街古巷和传统民居成为大规模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牺牲品。由于大拆大建、单一效仿,城市形态和功能日趋同质化,地方性特色逐渐消亡,包含丰厚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城市记忆不断流失,这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搜集城市记忆相关的研究资料,重点对近20年来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梳理和综述,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城市记忆的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总结相关研究经验,以期为拓展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1]

“城市靠记忆而存”。城市记忆是城市主体

和客体在时空交汇中产生的相互作用过程,其形

[3]

成与演化是一个历经时间累积而被集体不断创造、修正和重构的过程。作为集体记忆的重要类型

城市记忆具有选择性和社会建构性,对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或具有纪念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敏感,强调在城市空间中产生的对建筑景观和文化遗产等的历史记忆,是反映社会群体对城市各个时间断面内的有形物质环境和无形精神文化的共同记忆。它囊括了自然、历史、文化、社会、情感等丰厚要素,承载着世代人们生活繁衍的历史信息,反应着城市在不同时代发展变迁的轨迹,是彰显城市特色

〔作者简介〕周

玮(1979—),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记忆与城市文化;朱

云峰(1982—),男,江苏无锡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与工业设计。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4YJCZH228)。〔收稿日期〕2014-10-15〔修回日期〕2014-11-05

·2·

本刊特稿

2015年第3期《城市问题》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

Quest、Googlescholar等国外文献数据库,本研究搜索

二文献概况

了城市记忆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通过逐篇识别,筛

选出74篇符合城市记忆研究主题的文献,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书评等(截止到2014年9月30日)。

1990-2007年期从时间维度分析(表1,图1),间,城市记忆相关的英文文献较少,年平均刊出不到

1篇,且论著和书评占据一定比例。自2008年以来,文献数量和类型都明显增多,涉及领域如文化动态(CulturalDynamics)、文化地理学(CulturalGeog-raphies)、城市研究(UrbanStudies)、环境心理学(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等,这说明,不同学科领域对城市记忆研究的关注度呈上升态势。

1.国外文献资料

以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WebofKnowledge信息检索平台发布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SSCI①)为平台,将“citymemory”和“urbanmemory”设为题名、主题和关键词,将检索年限设定为1990年至2014年间②,利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

SpringerLink乐敦分校图书馆提供的ScienceDirect、

Journals、SAGEJournalsOnline、EBSCO、Elsevier、Pro-表1

刊名/篇数/年份

记忆研究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考古学民族志人类学批判理论,文化与社会城市,文化与社会社会与行为科学文化动态方言

欧洲文化研究国际文化研究国际遗产研究空间和文化社会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地理学水文杂志地理论坛加拿大地理学家政治地理学政治学

共产主义和后共产主义研究城市研究城市历史城市历史欧洲历史欧亚研究现代中国城市

中国历史研究建筑学研究前沿景观与城市规划规划视角创意杂志通讯

1111

1

11

13

111

1

1

1990-2014年国外刊发与城市记忆相关的英文期刊统计

1990-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11

1

1

1

3

1

1

2

1

1

11

1

共计11111142321111

1

1

1

1

1

12

1

1

1

111

2124121311421

1

1

1

1

1

1

1

1

111111111

本刊特稿

·3·

2015年第3期《城市问题》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

续表1

刊名/篇数/年份

协同设计与可视化工程工程学城市生态全球环境变化环境心理学红区绿化乡村研究斯拉夫民族研究

时间段落:集体记忆和美国流行文化

雅艾尔巴维尔的根修复:集体记忆和以色列民族传统的复兴**欧洲研究杂志*

城市记忆景观:神圣公民和印度高科技城市*城市事务评论*

城市记忆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

**

1990-2007200820092010201111

20121

20132014

共计1111

1

1

111

1

11

2

11

1

1

1

1

2111112114

注:*为以书评形式刊出;**为以论著形式刊出。

图11990-2014年国外与城市记忆相关的英文文献数量分布统计

从研究范畴看,涉及城市记忆的学科领域比较宽泛,包括记忆学(MemoryStudies)、生态学(UrbanEcosyst)、环境心理学(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Cul-地理学(Social&CulturalGeography、turalGeographies、GeoJournal、JournalofHydrology)、City,Culture文化社会学(Theory,Culture&Society、andSociety)、行为科学(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人类学(CritiqueofAnthrop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及城市学(JournalofUr-banHistory、UrbanHistory、Cities)等,呈现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态势。

2.国内文献资料

关于国内文献资料,采用中国知网(CNKI)检索数据库,输入“城市记忆”关键词,检索年限与国外文献搜索条件保持一致,同样限定为1990年至2014年间,由此共检索到1194篇相关的论文。从时间维度分析(图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城市记忆相关的论文不断增加,其中1997-·4·

2003年,每年刊出的与城市记忆主题相关的论文数

量在10篇左右;2003-2007年,年平均刊发论文的数量继续增加;2008年以来至今增幅明显,年平均超过100篇。这说明,随着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记忆引起了学界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加。从研究内容分析,与城市记忆保护相关的论文数量最多(47.8%);其次是城市记忆和文化(13.3%),城市街区、城市历史地段等的记忆研究所占比例适中(10.6%);城市记忆与城市空间形态(8.0%)、建筑景观(7.1%)及城市建设(6.2%)之间关系的研究占较小的比例;与城市记忆测度(4.1%)、城市记忆资源(2.7%)相关的文献数量占比最小。这说明,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对城市记忆保护的关注度较高,部分学者尝试选取微观典型个案,如历史街区、历史保护地段等开展深入研究。此外,与城市记忆相关的文化、空间、建筑景观等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

本刊特稿

2015年第3期《城市问题》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

图21997-2014年国内与城市记忆相关的论文数量分布统计(CNKI检索)

2.城市记忆要素和资源

三城市记忆研究进展

城市记忆要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深度挖掘城市记忆要素对于构建城市的地方特色具有重要作

用。萨贝德从城市规划设计角度,提出城市记忆要

[8]

“创新型城市”素对于构建具有重要作用;马里亚

姆等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囊括城市有形和无形社

1.相关概念

在西方的研究语境中,城市记忆与集体记忆

(collectivememory)的概念往往不存在较大意义上的分歧,研究者多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性地使用或

[4]

混用。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是“集体记忆”研究的鼻祖,其在1925年出版的代表性著作《记忆的社会框架》中首次引入了“集体记

(collectivememory)这一概念,《论集体忆”之后又在记忆》一书中对其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将其定义为

[5]

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事实上,城市记忆作为人类集体记忆的结晶,其既是一种物质客体和物质现实,又是一种附着于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象征符号,它高度浓缩了社会群体对城市历史重要事件、人物、场所、情境等的记忆,兼具历时性和集体共识性。此外,文化记忆(culturalmemory)、实践记忆(practicememory)等概念也与城市记忆相关联。比如,德国的埃及学研究者扬·阿斯曼在其《文化记忆》中将“记忆”引入文化学的研究领域,首次提出了“文化记忆”的概念,指出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其记忆传承媒介包括仪式和文化两种类型。实践记忆的概念来源于涂尔干仪式过程的“集体表象和

,集体欢腾”其强调个体在集体欢腾的场域中受到情绪的渲染,转而进入在场情境,潜移默化地习得和

浸染群体的日常文化、仪式习俗、实践规则和程序

[7]

城等,并在无形中形塑人们的实践记忆。因此,市记忆作为地域文化和情感体验的鲜活载体,通过

世代沿袭,集中展现着城市空间孕育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地方关怀和人文情感,具有突出的实践表征和文化内敛性。

本刊特稿

[6]

“数据库”,会及文化价值的对于推动历史城市的可

[9]

持续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学者如周晓冬等以城市记忆系统为研究基础,将天津五大道地区的城市记忆要素分成空间、景观、综合感知和社会关系

[10]

要素四个部分;李王鸣等以杭州市小营巷历史街区为例,从城市记忆运行的四个主体要素即记忆者、

记忆对象、记忆途径、记忆支撑基质出发,对城市记

[11]

忆度进行了定量测算;王立荣调查了唐山城市记指出唐山城市记忆资忆的文献资源和实物型资源,

源存在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分布范围广、同一主题分布相对集中、数字化水平较低、资源分散、共享程

[12]

度不高等特征;曹珊等以北京中轴线为基点,从保护力度、价值体现程度、居民参与程度、空间环境状况、宣传力度、交通可达性等六个方面入手,定量测度了居民的城市记忆度;汪芳等从认知角度实证分析了游客对北京南锣鼓巷历史地段的城市记忆,指出历史地段承载着与城市历史相关的城市记忆,而其中名人是最重要的城市记忆变量,具有地方特色的街巷空间和建筑形式以及商业业态等也是游

[14]

客重要的城市记忆变量。

3.城市记忆的时空属性

城市记忆根植于地方,历经时间的累积,成为了

“守望者”“见证者”,地方历史发展的真实和具有突出的时间和空间属性。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哈布瓦赫

“每一个集体记忆,认为都需要得到具有一定时空,边界的群体支持”他强调地方是重要的助记符,城市记忆深深扎根于真实的地方和社会经历中,人们

·5·

[13]

2015年第3期《城市问题》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

对地方的回忆如同社会纪念一样,对唤起特定的历

[3]

史场景或历史时间片段起着重要作用。他进一现代人往往在象征性和世俗性并存的公共步指出,

空间中将历史和现代截然对立,由此导致现代人聚集在一起纪念历史事件或为保护历史而重构过[15,16]

。斯蒂芬·莱格认为,去城市集体记忆具有空间性,它在空间的框架中展开并分布于城市和地方

[17]

的每一地段。穆宰尼等指出,地理学者从空间观念出发,试图阐明集体记忆是如何通过物质的和象

[18]

征性的记忆空间或记忆景观而被空间化的。国内学者朱蓉引入城市及载体的概念,从心理学和社

、“使用者—表现者”、会学视角,将“主体—客体”“时间—空间”等内容有机结合,探讨了城市历史文

[19]

化的延续。薛菲提出,城市记忆产生于城市空间中承载的一系列事与物,比如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对于人的心灵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它可以唤醒人们对一种场景的回忆与联想,并让人们感受到自身与

[20]

环境的融合。钱智勇提出,城市记忆由一系列代表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源、建筑、街道和文物古迹等历史坐标点串联而成,是一个城市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和印痕,也是一个城市历史悠久、文脉深厚

[21]

和生命力顽强的象征。

4.城市记忆与建筑景观

建筑景观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具有记忆储存的作用,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文明进程的折射体,充分展示着城市演化和发展的历史。近年来,文化、政治和社会地理学者开始关注记忆、认同和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研究

[22]

系最显著地表现在物质文化景观领域中。威瑟

斯则通过对19世纪两个描写苏格兰高地的文本对比分析,探讨了记忆、景观和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记忆是解读空间和地方意义的积极要素,在明

[28]

晰社会意义和地方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顾

城市记忆是一种比喻,是表征城市建筑与孟潮认为,

[27]

历史遗存的痕迹,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或储存城[29]

市的各种信息。朱蓉认为,有形的建筑、景观、街道、文物古迹等和无形的历史文脉都是城市记忆的

[30]

重要内容。舒韬基于《北京宪章》中倡导的“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观念,通过唤起城市记忆和复苏老建筑的方式,对历史性建筑的物质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了研究,他从人的视觉与行为感知两方面提出,城市记忆包含认知意象、场所精神、生活环境内涵三方面内容

[31]

。沈实现等指出,城市是人类文

化和记忆的汇聚地,历史城市必须保护那些经过时间累积而凝聚了地域文化和社会归属感的特定场所,而名人故居作为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现实载体,记录了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最能反映城市场所精神,是城市中不可再生的地域景观

[32]

。薛菲指出,城市记忆要通过城市风貌来体

现,要让核心的历史文脉要素在城市建设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生长,以此让市民对城市的时代感和认同感得到双重满足

[20]

。周尚意认为,城市地标可。朱竑等认为,城市地名

以强化城市的文化记忆

[33]

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要素,在城市历史街

[34]

区保护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指示和路标作用。

5.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

近年来,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的关系研究成为地理学者、历史学者和其他文化学者关注的焦点,其侧重点由原先较多地关注物质形态的文化遗存转向更多地关注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认为,城市中人的精神价值是最重要的,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大基本使命,他强调城市具有包涵各种各样文化的能力,指出此种能力通过必要的浓缩凝聚和存储保管,可促进消化和选择;此外,他还主张复兴城市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优良传统观念和生活理想的重要载体

[1]

。英国地理学者D.洛温塔尔在

(Nostalgi-研究景观与记忆的关系时,提出了“怀旧”

a)的概念,认为历史文化必然存在于现实的景观之中,通过了解历史文化,我们学会重塑自己;通过了解我们自身的经验,我们也能重新设计历史文化,并

[23]取代始终处于被改变或丧失中的历史文化记忆。维奥莱勒迪克则强调,保护历史建筑最好是为其找

到一个合适的用途,机械保护的代价将是巨大的物

[24]

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洛温塔尔认为,城市是不同形式记忆的场所,历史建筑和城区的保护、象征性复制品的创造、纪念碑和博物馆、纪念往日的事件或人群,甚至诸如供娱乐的街道设施、公共艺术品

[25]

和历史地名等象征性符号都是城市记忆的证据。史林尼维斯认为,城市中的历史建筑与文化景观是城市记忆的符码,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特性,是城市文化个性与品位的生动体现,具有文化延续

[26]

的意义。霍尔舍等认为,记忆和地方的结构性联·6·

。迪维亚研究了在英国的亚裔家庭,认为他们

通过可视化的物质文化景观重新形成了对乡土历史

[35]

遗产和文化传统的记忆并产生文化认同。阿尔达坎等分析了集体记忆的社会性,指出集体记忆能

推动城够作为历史城市可持续保护的有效驱动力,市文化的复兴,而认知和保护城市中所有有形和无

本刊特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_周玮在线全文阅读。

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_周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8386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