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和白族民风民俗为特色,以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为依托,开发了大众观光型、休闲度假型、社区体验型生态旅游产品,打造独具魅力的白族风情生态旅游品牌。
西湖旅游公司主要开展大众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旅游,配备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制定了合理的游览观光线路,充分的展现了高原水乡风貌,体现了白族文化与生态景观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西湖特色。社区体验型旅游主要依托西湖“湖中有村、村中有湖”的天然画卷和白族水乡人家生活习俗等文化资源,在西湖六村七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经济产业。 2.推动社区共管
一是政府鼓励创业。政府在做好西湖保护的同时,鼓励当地居民开展乡村农家乐、生态农产品种植、生态养殖等生态创业活动,协调金融机构推出了“生态信贷”的金融产品,解决了“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二是社区持续发展。西湖旅游业的发展本着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社区参与和社区受益。在西湖旅游公司建设与运营的过程中,所聘用的工人、船工、保安、服务员等工作人员都是西湖当地居民,另外,在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管护员、湖面河道协管员、社区保洁员等工作岗位,充分的解决了社区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在西湖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西湖旅游公司在每年的收益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西湖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修复;社区内制定了村规民约,实行农户“门前三包”(包环境卫生、包门前绿化、包公共秩序)责任制,开展“三清洁”(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
- 11 -
源)环境卫生整治,同时对任排污水、乱倒垃圾、围湖造田和偷猎野生动植物等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增加了社区居民收入,推动了社区经济发展,促进了西湖环境保护,实现了企业收益、居民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多方共赢。 (六)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稳步推进、社区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的持续开展,洱源县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不断提升和完善西湖管护服务等基础设施设备。
1.推进项目管护设施建设
一是完成了中央资金湿地保护补助项目。建成了野生鸟类保护监测点(主要针对紫水鸡),修建了管护房、巡护栈道、监测屋等基础设施,购置了管护监测设备,聘请了专门管护人员,采取封闭式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活动对紫水鸡的干扰,有效地保护了世界最美水鸟紫水鸡及其栖息环境。二是实施了云南洱源西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建成了794平方米的湿地科研业务用房和550平方米的湿地宣教中心,在西湖边界设置了界桩、界碑,在重点保育区周边修建了围栏,明确界限范围,实施重点管理,提升了湿地管护的能力和水平。 2.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西湖旅游公司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了游客服务中心、码头、文化广场、管理和后勤保障系统、餐饮购物设施、消防、给排水、停车场、厕所、垃圾桶等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档次,提升了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 12 -
3.完善村落环保设施
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内人口达4000多人,正常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量非常大,为解决村落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在村庄内设置了垃圾桶、垃圾池、卫生厕所等环保设施,垃圾由右所镇垃圾车统一清运处理,极大限度的减轻了西湖污染负荷,改善了西湖生态环境。
(七)机构管理能力建设 1.管理机构建设
在洱源县林业局加挂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局(洱办发?2010?85号);成立了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洱编办?2013?6号),为洱源县林业局下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湿地保护管理局领导下开展工作,核定事业编制6名,人员全部到位,机构人员涉及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环境科学、经济与城乡区划规划等专业;为加强对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保护管理工作,成立了洱源县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洱编办?2015?8号),人员由县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兼任,制定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相关规章制度,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
2.管护能力建设
一是硬件设施配备。为进一步推进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护工作,加强管护设施建设,配备了日常办公设施和望远镜、照相机、手持GPS等必要的监测设备;购置了执法巡护快艇和打捞用船,提升了湿地管理和执法能力。二是队伍能力建设。在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聘请了5名管护人员,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和
- 13 -
规章制度,负责对西湖的日常巡护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对于机构人员的业务能力方面,安排职工轮流参加省内外举办的湿地保护管理培训、会议,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开展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 三、建设成效
经过以上建设工程及各项措施的实施,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主要是:
(一)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主体水质从五年前的Ⅳ类提升到Ⅲ类水平;野生动植物及其它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物种及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外来物种得到有效控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越来越稳定,功能逐步趋于完善。
(二)公园边界设施齐全,管理范围清晰,土地权属明确;成立了西湖湿地公园专门的管理机构,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机构人员岗位、专业素养、业务技能适应西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及保护管理设施满足西湖保护管理的要求。
(三)湿地科研监测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促进西湖湿地保护和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科研监测成果对湿地保护管理的辅助作用已经显现。
(四)科普宣教工作有效开展,西湖环境教育基地逐步打造成形,在当地已经起到很好的宣教效果,并且宣教效果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逐步辐射到周边省州地区。
(五)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在保护优先下的湿地生态旅游迅
- 14 -
速发展,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旅游自主创业,找到适合的替代生计,收入增加。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在西湖湿地公园试点保护建设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较好地发挥了湿地应有的功能,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治理难度大。湖中密集居住一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930户共4355人,保护治理难度较大。二是资金投入不足。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与实际需求缺口较大。三是湿地合得利用符合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原则,但方式较为单一,对社区就业和创收的促进还不够,影响了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有效发挥。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项目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实施好《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计划》的建设内容,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积极稳妥的推进西湖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尊重自然规律,尽量利用自然湿地过程的作用,辅之必要的人工促进措施,加强保护管理,继续改善和提升水质,构建西湖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
(二)完善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设施设备,加强与国际国内科研团队的合作,认真开展科研监测工作,提升湿地公
- 15 -
园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引进科研人才,提升管理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
(四)加强对湿地公园旅游开发商的合作和监管,推进湿地公园建设,认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打造世界旅游知名品牌。
(五)积极探索湿地合理利用,优先保障湿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发挥湿地的产出和服务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以湿养湿的”运营管理。同时加强与湿地公园社区居民的联系与沟通,努力促进共同管理、共同发展,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获得更多的收益,逐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更好地促进社区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实现政府、农户、公司、生态环境多方共赢。
- 16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报告(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