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建设情况报告
一、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概况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下简称西湖湿地公园或西湖湿地)位于苍山十九峰之一的云弄峰北麓右所镇境内,地处洱海源头,是洱源水源的重要源头,属澜沧江水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04~100456,北纬255943~26210之间,总面积1354.07hm,湖面海拔1967.8m,平均水深1.8m,最深达8.3m,是一断陷湖泊。湖心有大岛6个,零星岛屿88个(常年水位),其生态系统多样性极为独特,形成了森林—灌丛—农田—湖滨—沼泽—湖泊—岛屿—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交叉重叠的多样性特征,具有典型的湖盆—湖滨—面山结构,包含了区域内景观多样性的所有范畴,构成了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烟渚渔村、岛屿水乡、地热温泉的特色景观构架,在我国较具代表性。
洱海13%的地表水来自西湖,西湖不仅是洱海的重要水源,而且与东湖隔河(弥苴河)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网形状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恰似洱海“双肾”,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湖湿地生态系统中形成的泥炭沼泽,埋藏于水下约2m处,
2
°′″
°′
″
°
′
″
°′
″
- 1 -
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储量达390万吨,是开展泥炭沉积、湖泊演化、生态系统研究的典型地段,也是环境教育的基地,在洱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域环境维护和湿地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泥炭储量作为高原重要的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洱源西湖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根据西南林学院/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2009年开展的专项科学考察,调查记录到哺乳类动物共有18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14种,鱼类26种,鸟类76种,其中水域鸟类39种;维管植物306种,其中,湿地植物115种。这些动植物中,野菱(Trapa ncise)、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2种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虎纹蛙(Rana rugulosa)、大壁虎(Gekko gecko),灰雁(Anser anser)、普通鵟(Buteo buteo)、大鵟(Butasur indic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燕隼(Falconidae subbuteo)等8种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另外,分布有大眼鲤(Cyprinus megalophthalmus)、洱海大头鲤(C.pellegrini barbatus)、大理云南鲤(C.yunnanensis daliensis)、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大理裂腹鱼(S.taliensis)等5种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鱼类和斑头雁(Anser bernicla)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鸟类。洱源西湖湿地有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不仅是目前发现的极具观赏价值的珍稀鸟类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在我国的最大种群分布地,还是许多越冬鸟类的栖息地;此外,西湖出水道为特有种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 2 -
taliensis)的洄游通道和产卵区。
西湖以自然湿地景观为主体,融合了民族文化、民风民俗人文景观,有着浓厚的历史、民俗、宗教等人文资源。岛内居住有4种民族,白族为主要民族,有着白节夫人忠贞不渝的美丽传说;农历六月二十五烧火把、妇女染指甲,农历七月初一放生,七月二十五西湖放湖灯等风俗;本主庙祭祀等宗教崇拜;南昭大理国历史;白族民居及其文化等。 二、湿地公园建设情况
2009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洱源西湖湿地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是以泥炭沼泽、高原天然湖泊及紫水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湿地公园。经过五年的建设,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从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和湿地公园服务功能逐步趋于完善。
(一)湿地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1.加强湿地执法工作。
一是加快法制建设。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湿地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洱源县根据《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的规定,于2014年2月出台了《关于落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的实施意见》,于2013年10月制定《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联席
- 3 -
会议制度》和《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定期巡回联合执法制度》。
二是加大湿地执法力度。为促进西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建成了两处管护站点共161m,聘用了西湖湿地管护员5名,购置了湿地执法快艇和巡护小木船,加强日常巡护执法工作。此外,结合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立了西湖湿地执法工作组,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同,由当地人民政府牵头,县湿地管理局、县环保局、县旅游局、县农业局、县公检法等部门参加,联合组成工作班子,经过维期四个月的联合执法,严励查处了围湖造田、围塘养鱼、非法回填宅基地、违规建筑、采用非法措施捕鱼等各种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恢复了湿地面积,有效保护了西湖湿地资源,维护湿地治安,提高了社区群众知法、守法的意识。
2.实施完成了紫水鸡栖息地保护建设项目
项目区位于西湖重点保育区紫水鸡栖息地,主要目标是加强对紫水鸡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项目共投资200万元,补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50亩,种植护岸植物1600株;投放鱼苗500公斤,完成有害物种清理30亩,聘请了两名管护员;建成西湖湿地公园标志碑一座,紫水鸡保育区边界界桩及围栏设施1500米,巡护栈道和门栏500m,巡护监测用房兼管护点1个40m,鸟类监测屋1个60m,同时配置一套科鸟类科研监测设备。通过项目的实施,按照紫水鸡的生活习性改善了栖息地的生境条件,为紫水鸡提供了很好的活动觅食、繁殖和隐蔽的栖息环境,加强了对紫水鸡及栖息地的保护、监测和管理。
2
2
2
2
- 4 -
3.外来物种防治工作
西湖湿地中最主要的外来物种是凤眼莲和福寿螺,防治工作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2010年凤眼莲大面积爆发,连行船都困难,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召集了县级各部门、社区企业、当地镇、村、组及社区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分片落实责任打捞,控制住了凤眼莲的漫延。通过认真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为有效控制凤眼莲的生长漫延,防止再次爆发,专门在西湖社区聘请了6名凤眼莲打捞员,各人负责一个片区,实现“除早、除小、除了”,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4.完善了湿地公园边界设施
为有效预防各种蚕食湿地的行为,有利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标明湿地公园边界,在规划的基础上,于社区耕地与湿地的交界地方增加了界桩数量,固定和明确了湿地公园的范围。
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计划
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解决西湖湿地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清工作思路,科学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2014年5月底,在云南省林业厅湿地办、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和指导下,编制了《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计划(2014—2018年)》。《管理计划》为把西湖湿地建成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社区参与、旅游于一体,具有高原湿地明显特色的多功能、多效益,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湿地公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湿地生态恢复
- 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报告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